• 名师领航,共创精彩课堂——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引领《卫生统计学III》创新教学新篇章

      为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案例应用能力,2024年12月12日,华西医学中心新医学基础课程《卫生统计学III》在华西校区九教3-2教室举办了一场专题课堂。此次课程由华西第二医院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潘雄飞教授主讲,围绕“线性回归与线性相关在文献中的应用”主题展开。潘教授通过具体文献案例深入解析了相关统计方法的实践应用,同时与学生互动提问,启发思考,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科研实践的理解。   深入文献解析,传授统计实践 潘教授结合高水平文献,从基本原理到实际应用,系统讲解了线性回归与线性相关的理论背景、模型构建、参数解释及结果解读。通过具体案例,如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暴露-结局关系分析,生动展示了统计学方法如何助力医学问题的解决。这种紧密结合科研实际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思路和实践指导。   精准提问互动,激发学习热情 在课堂上,潘教授通过引入文献中的经典问题,主动提问并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思考和回答。例如,“如何评价某变量对结果的线性影响是否显著?”以及“模型的假设条件如何验证?”等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入探讨。潘教授的提问不仅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对统计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夯实学术基础,弘扬使命担当 在讨论“线性相关和线性回归”时,潘教授现身说法,通过回顾自己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艰辛历程,详细说明如何科学地根据研究目的、数据类型选择方法,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科研工作者如何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这种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紧跟学术前沿,同时培养了他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毅力。学生纷纷表示,通过课程学习,不仅对线性回归与线性相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将统计学方法应用于自己的科研实践充满信心。   督导表示好评,学生融入课堂 课后,参与旁听的督导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给予高度评价,并且表示这样的课程设计严谨、互动性强,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用心和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同时,学生们认为潘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案例生动具体,对文献中统计方法的应用有了更加直观的理解。   名师引领,共筑创新课堂 本次课程是华西医学中心推进医学基础课程改革的又一成功实践。课程由我院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潘杰教授牵头,联合华西第二医院的曾力楠教授、潘雄飞教授,以及李舍予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共同授课。此外,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的张韬、殷菲、马越三位高级职称教师也积极参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自开设以来,曾获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首批高阶课程、四川大学项目制课程、四川大学AI课程等多项荣誉立项。 此次课程的顺利开讲,不仅进一步推动了卫生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创新发展,也为医学科研提供了统计学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指导,为医防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12.26
  • 课堂展示促学习,专家点评促提升

      为深入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和实践技能,2024年12月5日,华西医学中心新医学基础课程《卫生统计学III》在华西校区九教3-2教室举办了一场以“文献中的分类资料统计分析方法”为主题的课堂展示活动。活动中,同学们结合文献的学习成果与实践经验,通过精心准备的展示内容,展现了卫生统计学的知识积累与创新能力。本次“翻转课堂”由华西医院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李舍予教授发起,广大师生共同参与。   两位教师携手开展翻转课堂备课活动 为推动翻转课堂的深入实施,提升教学质量,2024年11月21日,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李舍予教授与我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马越教授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 在备课过程中,两位教师围绕翻转课堂的实施形式展开了深入探讨。针对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确定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包括课前学习任务布置、学生小组讨论的引导策略,以及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知识点总结和互动设计。马越教授结合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特点,强调了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在真实医疗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李舍予教授则以医学临床研究为切入点,提出了如何在课堂中融入实践案例的具体建议。 备课期间,两位教师还对课件资料进行了系统更新,尤其是在分类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教学内容中,加入了最新文献中的实际分析案例和数据展示,进一步增强了课程的学术性和应用性。   展示亮点纷呈,精彩瞬间不断 在展示环节中,第一小组的作品以“Epidemiology ”为切入点,通过绘制图表、模拟数据、SPSS结果运行等,生动阐述了埃塞俄比亚肠套叠儿童的流行病学特征,引发了现场阵阵掌声。第四小组聚焦“老年成人EMS(紧急医疗服务)患者中抑郁和认知损伤的患病率”,直观展示了大量文献中运用到的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分类资料分析方法,体现了统计学方法在医学研究中的实际应用,获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第六小组展示的主题为“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在老年人中的病例对照研究”,从研究背景、目的与方法、数据收集过程和数据类型、统计检验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双师同堂点评,启发广泛 在展示结束后,点评环节让整场活动更具深度。李舍予教授对大家的展示给予高度评价:“同学们的研究视角新颖且紧扣主题,三个小组的展示都非常优秀。”同时鼓励大家培养批判精神:“大家不要迷信已经出版的文献的研究设计和研究结论,可以大胆地评价和质疑数据来源的说明和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李老师还建议:“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多种情境的应用,如不同人群或地域的适用性等,以提升研究的实用价值。” 此外,针对展示内容的语言表达和结构优化,马越老师则建议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图表整合等方式增强成果的清晰度和直观性。点评环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改进方向,也让他们对学术规范和专业表达有了更深的理解。   互动与成长并存,启迪未来之路 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深入探讨了研究思路中的挑战和未来的改进方向。有同学提出关于“在调查研究中如何对人数进行加权”的问题,李教授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从对“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的理解谈起,到加权方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都进行了详细解答,让学生钦佩不已:“老师的指导让我对这一步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持续教学创新,助力综合培养 此次课堂展示活动不仅是新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次尝试,也是推动学生学术能力、实践技能与创新思维融合的重要环节。教学督导杨春霞教授点评道:“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能够积累知识、提升表达能力,也能在专家的建议中获得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与工作需求。”   未来,我院将持续推进教学创新,通过更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成长平台,助力培养具有学术深度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

    2024.12.26
  • 大咖课堂!华西医学中心新医学基础课程《卫生统计学III》由四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领衔授课!

      2024年11月18日,华西医学中心新医学基础课程《卫生统计学III》在华西校区九教3-2教室隆重开课。本次课程由华西第二医院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曾力楠教授主讲,为学生带来了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学术盛宴。   创新教学形式,紧扣学生需求   课前,曾力楠教授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反馈,课程内容聚焦于假设检验、t检验以及如何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统计学问题。曾教授围绕这些主题精心准备了课件,以详实的内容和生动的案例为学生答疑解惑。 课堂中,曾教授结合“先兆早产患者的抑制宫缩治疗”和“入院前高剂量甲泼尼龙治疗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等经典临床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将复杂的医学问题转化为清晰的统计学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将统计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既在年轻的医学生心中深深埋下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种子,同时又深刻展示了大数据时代统计学在临床实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引发深度思考,启迪科学思维   在“样本含量估算必要性的争议”这一主题的讲解中,曾教授引用顶刊文献,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讨样本量计算的科学依据与实际需求。这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式,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意识。   学生和督导老师一致好评   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课程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对如何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统计学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和认识。督导老师高度评价曾教授的课堂,称其教学设计严谨、互动性强,充分展现了其对学生需求的关注和对教学的高度用心。 名师云集,共筑新医学基础课程 本课程由我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潘杰教授亲自牵头,联合华西第二医院的曾力楠教授、潘雄飞教授,以及华西医院李舍予教授三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共同授课。此外,我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张韬、殷菲、马越三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也积极参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自开设以来,曾获批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首批高阶课程、四川大学项目制课程、四川大学AI课程等多项荣誉立项,充分彰显了其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创新性与影响力。 此次课程的顺利开讲,不仅是华西医学中心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医防融合与学科交叉的成功实践,而且为推动卫生统计学与临床医学深度结合,促进医学研究向精准化、科学化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医防协同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2024.12.26
  • 我院专家受邀参加昆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工作年会

      近日,我院陈志潜卫生健康研究院院长裴晓方教授、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负责人陈锦瑶副教授和教学培训部部长林萍副研究员受邀参加了由昆明医科大学主办的2024年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工作年会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推进会。此次会议在昆明医科大学隆重举行,聚焦公共卫生教育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两大核心议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索新时期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发展路径。 会上,裴晓方教授作了题为《医防融合、医防协同、医防互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突破》的报告。她深入剖析了公共卫生教育中医防一体化理念的重要意义,并指出,通过有效整合医疗与公共卫生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将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和复合能力的专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陈锦瑶副教授和林萍副研究员也分别从食品卫生与营养学、预防医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相关汇报,并和与会专家、基地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三位专家的精彩发言充分展现了我院在公共卫生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前沿探索,赢得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此次会议不仅为深化公共卫生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推动构建“医防融合、理实贯通、学研一体、开放合作”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11.20 发布:教学培训部
  • 儿少系本科教学助教培训及教学试讲工作总结简报

    12月16日下午,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儿少与妇幼保健学系本科教学助教培训及教学试讲工作于卫培楼六楼学系会议室 B602 顺利举行。刘振谧、沈丽琴、李林、于川、肖成汉等教师和研究生助教积极参与此次会议,会议由沈丽琴老师主持。 会上,刘振谧教授着重强调了本科教学的重要意义。本科教学是高校教育的核心环节,对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推动学科发展以及传承学术知识起着关键作用。刘老师特别指出助教工作在本科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要求助教务必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积极配合授课教师,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共同为本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沈丽琴老师围绕助教岗位职责进行了详细阐述。助教应与课程老师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课程要求和教学安排,以便更好地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协助任课教师批改作业,重视评分的准确性和规范性要求。同时在教学档案管理上,助教要及时协助课程负责人,将教学资料收集完整,妥善保存,为教学评估、课程改进、提高教学质量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李林老师进行了关于儿童少年常见病的试讲,其 PPT 内容涵盖全面,对儿童少年常见病的概述、肥胖、视力不良与近视、营养不良和缺铁性贫血、其它常见病等方面均有涉及。试讲结束后,参会教师展开了全面的点评。教师们认可李林老师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讲解的流畅性,同时也就教学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如增加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优化时间管理,确保重点突出;与思政的有机结合;注重语言表达的专业性等,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此次集体备课为本科教学工作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指导。通过明确本科教学的重要性、细化助教职责以及对试讲的深入点评,教师们对教学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未来,儿少与妇幼保健学系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不懈努力,推动本科教学工作迈向更高水平。

    2024.12.17 发布:儿少与妇幼保健学系
  • AI赋能打造智慧医教学研平台 医防融合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 ——我院成功举办医防融合AI课程建设研讨会

    为创新医防融合机制,培养具备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双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1月29日下午由四川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医学分中心和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联合举办了以“AI赋能打造智慧医教学研平台 医防融合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医防融合AI课程建设研讨会。我院医防融合AI课程建设负责人、各学系重点核心课程负责人、临床教研室负责人及教学骨干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教学培训部部长林萍首先介绍了院内AI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并强调了其对于医防融合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接着,智慧树网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巴音作了“医防融合医教学研协同数智创新中心(医防融合AI课程群建设)”的报告,提出“以医防融合理念为核心,以多途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四个多’为主线,融合医、教、学、研核心要素”的建设思路。随后,与会教师就AI课程建设的进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预期达到的效果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进行了交流讨论。老师们普遍认为我院具有医防融合的天然优势,要发挥院院合一的特色,加快医、防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创新医防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建设,打造医防融合人才培养的行业标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需要培养具有“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具备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双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我院医防融合AI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下一步学院医院将围绕公共卫生领域人才需要掌握的核心能力需求和行业需求,构建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知识能力图谱,并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知识图谱紧密关联,打造医防融合数智化教育教学平台。

    2024.12.03
  •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虚拟教研室工作交流会圆满召开

    2024年11月25日晚,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虚拟教研室工作交流会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召开。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虚拟教研室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卫生检验与检疫系建设,2024年1月获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立项,是一个全国性的专业建设类教研室,联合了开办卫检专业的12所高校教研室(学系)共同建立,其中包括全部国家级卫检一流专业8所高校,并充分考虑了地域代表性。教研室旨在联合国内最强的卫检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国一流专业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区域辐射作用;以教研室为主体,整合多种外部资源平台,促进全国卫检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提质增速式发展。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华西公卫卫检系教师、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南京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南华大学、广东医科大学、河北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广西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卫检教师代表以及其他开办卫检专业的21所院校代表共计50余人参会。华西公卫卫检系主任汪川教授主持了本次会议。 虚拟教研室主任裴晓方教授首先致辞,她对参会各个院校专家表达了由衷感谢及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该虚拟教研室的设置初衷,旨在为本科及研究生人才培养搭建高水平的教育平台。随后,汪川教授介绍了卫检专业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背景、建设内容、预期目标和现有成果。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娟教授以“生成式AI”在日常工作和教学上的应用”为题目,详细介绍了AI工具在生活以及在卫检专业教学设计、教案撰写、PPT设计、精美教学图片和视频设计方面的应用。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许一菲教授介绍了AI技术和大数据驱动下的传染病智慧监测预警,包括实时、多要素的传染病原检测新技术、以AI推进新发传染病预警、云计算、数据可视化等,并基于其研究团队近期研究成果,展望了人工智能在传染病风险预测方面的价值。 本次交流会将有力推进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虚拟教研室建设,使其成为卫检专业人才培养、前沿技术赋能教学、适应新时代发展和需求的高水平教学平台。

    2024.11.25 发布: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系
  • 别开生面的揭幕,别具一格的课堂——记华西公共卫生教育一百一十周年

      为响应“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扎实推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在华西公共卫生教育一百一十周年之际,11月8日下午,我院开展了“医防融合,人民卫生”系列活动。活动由廖娟副院长主持,学院主要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出席,近百名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参与。     别开生面的揭幕 传承人民卫生的思想,需要一代代青年人的共同努力。在庄严的音乐声中,来自我院临床一线的医、护、技青年职工代表,以及本、硕、博青年学生代表共同为镌刻着“人民卫生”四个大字的文化石揭幕,这四个字源于毛泽东主席在1950年8月7日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的题词:“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一直以来,我院始终致力于发挥“院院合一”优势,致力于探索医防融合新模式、打造医防融合新标杆,为守护人民健康、筑牢健康防线而不懈努力,这正是我院“为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书写的新时代答卷。此次揭幕,也将继续鞭策华西公卫/华西四院人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保障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业中。     别具一格的课堂   揭幕仪式后,我院康复医学科的康复治疗师王诗筌以《“肌”劳莫成疾,虚怀无“弱骨”》为题,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肌肉骨骼疼痛和运动损伤等实际情况为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讲授了一堂生动形象的公开课。课堂上,师生们积极互动,老师邀请同学们上台进行体验式教学,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参与,公开课的氛围一次又一次被推向高潮。学生们学到了很多常见肌肉骨骼疼痛的缓解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受伤之后的康复治疗方法等。此次公开课为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王老师的课堂以“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为依托,真正实现了帮助大家将疾病的预防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目标。   公共卫生是人民的事业,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业。本次活动为推动全社会重视公共卫生事业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引领作用,受到在场学生的一致好评。后续,我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践行“卓越 为民”的院训,履行“人民卫生”责任,扎实推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为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培养一流公共卫生人才。      

    2024.11.08 发布:教学培训部
  • 基于医防融合的职业性尘肺病课程备课工作全面展开

       职业性尘肺病是一种由长期吸入粉尘和有害颗粒物引起的职业病症,给劳动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为进一步提升职业健康管理与防治工作的水平,增强学生对职业性尘肺病的认识和防治能力,华西公卫尘肺队列特申报职业性尘肺病特色课程。2024年4月30日,任课教师姚于勤、张勤、史莹、何秋蓉、杜文等老师在华西公卫科教楼6楼进行课程备课工作。   备课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课程设计与制定:华西尘肺队列组结合职业性尘肺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防治需求,制定一系列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培训课程,涵盖尘肺病防治的基本知识、防护措施、应急处理等内容。   2. 教材编写与资源整合:尘肺队列组将联合华科等高校专业团队编写教材,整合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案例分析,为备课工作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3. 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的培训模式、案例教学、健康科普宣教等,提高课程效果和学生参与度。   华西尘肺队列课题组将秉承“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致力于打造更具有公卫专业特色的课程,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职业性尘肺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将取得更大的进展!

    2024.04.30 发布: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
  • 我院微专业“健康与医疗保障”正式招生行课

      近日,我院首届健康与医疗保障微专业在望江校区举行了招生宣讲会。经过线上线下的广泛宣传和严格筛选后,共有24名优秀本科生成功入选该微专业,并于10月27日正式开始授课。 健康与医疗保障微专业是四川大学响应教育部号召,贯彻落实《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的重要举措。该指南于2023年12月由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明确提出高校应设立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五个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以对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发展新态势。 我院依托其在健康保险专业(隶属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办学基础,以及在健康与医疗保障领域的丰富科研经验,在四川大学教务处支持下成功设立了健康与医疗保障微专业。前期经过课程组老师共同努力,为全校本科生打造了一套为期2年集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科技、学术与应用于一体的微专业课程体系。 此次健康与医疗保障微专业的成功招生,标志着我院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社会迫切需求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同时,也为广大本科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求学之路,提供了更加灵活、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微专业首门课程《医疗保障学》开课  

    2024.11.20
  • 我院教师教学发展活动暨AI课程建设讲座顺利举行

    2024年6月21日下午,我院教师教学发展活动暨AI课程建设讲座在数字课栈华西校区东区第九教学楼4楼顺利举行。本次讲坛特邀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刘伟、智慧树网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巴音分别做了主题为《迈向新医科概念下的OSF-皮肤骨骼肌肉模块AI课程改革》和《打造“AI+应用”赋能专业与课程的智慧教育新生态》的学术讲座。   首先,刘伟教授从皮肤骨骼肌肉模块的课程概况、痛点问题、创新途径和创新成效四个方面系统地进行了讲述。刘伟教授指出,皮肤骨骼肌肉模块是对应于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设立的医学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为目标,课程涵盖了解剖、组培、生理、病理、遗传等多学科的内容,打破了原有学科的界限。同时,该课程整合基础与临床教学资源,以临床问题为设计导向,在国内首先构建了基于器官系统功能的皮肤骨骼肌肉模块知识图谱,解决了整合课程知识点繁杂,学生学习压力大等学情痛点。最后,刘伟教授强调,皮肤骨骼肌肉模块课程体现了从形态-功能-疾病的不同学科知识的模块化融合,课程探索构建未来学习模式,打造了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新型医学整合课程的学习范例。   此外,巴音研究员从知识图谱的概念、如何建设知识图谱以及知识图谱的建设案例进行阐述。他指出,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此次讲座巴音研究员以贯彻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意旨,带领学院老师探索基于知识图谱的专业数字化转型与新形态课程建设的新路径,希望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专业与课程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入推动学院教学改革、创新与发展。   在答疑交流环节,刘伟教授和巴音研究员一起解答了知识图谱的运用、72学时构成方式、课程资源的开放、AI代替教师教学、撰写数字化教材等方面的问题,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建议,为老师们答疑解惑,现场氛围非常活跃。     本次活动契合四川省教育厅到2035年建成“三区一高地”教育强省目标,也积极落实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转型,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我院本科课程建设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实效。

    2024.06.21
  • 我院“卓越 为民”讲坛第10期暨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建设讲座顺利举行

    2024年5月7日上午,卓越为民讲坛第10期暨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建设讲座在第七教学楼108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坛特邀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南分社副总编辑、副编审常帆做主题为《开启教材编写:申报方法,编写指导》的学术讲座。讲坛由副院长孙鑫教授主持,共约60名教师参加。 常帆副总编辑从国家对教材建设新定位、人卫社教材建设历程、人卫西南分社的设立、教材申报方法、编写指导五个方面系统性地进行了教材编写指导。常帆副总编指出,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激发教材建设的驱动力,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引导下,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教材建设创新多元化,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同时,在高质量编写教材过程中要对意识形态严格把关,符合教材发展编写由浅入深,由细分到整合的的规律,发挥新形态教材潜力,形成独特的品牌设计风格。最后,他强调教材编写的意义在于践行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使命,推动学科建设,展示学校教学特色,体现教学科研水平,进而满足广大学生需求。 在答疑交流环节,常帆副总编辑解答了教材编写中关于教材立项、样章选取以及教材出版方面的问题,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与建议,为老师们理清教材编写思路。   最后,孙鑫副院长为常帆副总编辑颁发了专题授课感谢状,本次讲坛在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024.05.07
  • 我院教师教学发展活动暨课程思政建设讲座顺利举行

    2024年7月12日下午,我院教师教学发展活动暨课程思政建设讲座在数字课栈华西校区东区第九教学楼4楼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胡芳教授、我院杨洋副教授分别做了主题为《新思想赋能医学教育课程思政》和《健康行为与社会医学课程群全链条思政育人模式》的学术讲座。院内外共约30名教师参加。 胡芳教授从“以新思想为指导推进医学类课程思政建设”“新时代医学课程思政取得成就与问题”“以课程思政推进’新医科’高质量发展”三个板块展开了讲座。胡芳教授指出,医学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好“新时代健康中国故事”,将医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培养新时代良医。 杨洋副教授对“健康行为与社会医学课程群全链条思政育人模式”的成果简介、方法举措及应用成效进行了讲解。该模式以健康行为与社会医学课程群建设为核心,采用润物无声的方式,探索出主要针对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的覆盖课堂内外的全链条思政育人模式,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融合,专业学习与专业服务有机融合。 讲座后,参会老师们就“医学课程思政建设”“人工智能赋能医学教育”等与两位嘉宾深度交流,现场氛围非常活跃。我院组织本次跨学科领域的讲座交流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并将持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进“新医科”高质量发展。

    2024.07.12
  • 我院召开“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十期)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及交流会

    为有效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我院于2024年10月16日在华西校区第七教学楼112会议室组织召开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第十期)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及项目实施经验交流会。结题评审专家及各教改项目负责人参加了本次结题验收交流会。会议由教学培训部部长主持。  结题验收及交流会 会议首先强调了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学院第十期教育改革项目立项的概况、项目验收的标准及评审的规范细则进行了详尽阐述。接着,各教改项目负责人逐一进行了结题汇报,内容涵盖项目开展的具体情况、取得的成效、面临的问题以及后续的工作规划等多个方面。 评审专家们秉持着公平、公正、严谨、细致的态度,不仅认真听取了课题负责人的汇报,还结合事先审阅的课题项目申报书、结题表、结题报告等关键性材料,对各个课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建议。经过近三小时的严格评审,所有项目均成功通过结题评审,会议评选出了优秀项目2项和良好项目2项,以资鼓励。  项目负责人汇报 本次结题验收交流会不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学院教师在教学改革与创新领域积极探索与不懈努力的见证。教改项目的申报与深入研究,能够激发教师对本科教学课堂革命及教学模式创新的深刻反思。通过将研究成果具体应用于教学实践,孵化培育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教学成果,进而持续提升我院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4.10.21 发布:教学培训部
  • 我院2024年本科课程最美教案展示评选工作顺利开展

    为加强课程基本建设,营造爱教、乐教的教学氛围,提升课程质量,我院于7月启动了2024年本科课程最美教案展示评选工作。经过2个月的组织动员,参评教案于2024年9月28日顺利开展。 本次本科课程最美教案展评推荐工作旨在评选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急需,立足学校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学生情况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结构、学习特点等的优秀教案典范。我院共申报了6门本科课程教案,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通识模块课,内容涵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职业中毒的重金属中毒及配套实验课程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检测方法和应急处理方法、《卫生统计学(Ⅲ)》方差分析与假设检验、《生活中的微生物与健康》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I)》儿童少年常见病-脊柱弯曲异常、《细菌学检验》GeneXpert MTB/RIF技术等。教案内容丰富,面向“健康中国”重要战略,融入学科前沿技术,充分体现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特色。        为期两周的展示期内,共计150多名师生参与了投票推荐。通过本次本科课程最美教案展示评选,全院师生相互交流了教学过程的闪光点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了专业指导,共同助力学院/医院高质量课程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024.10.11 发布:教学培训部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