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死亡已经不可避免,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否有尊严地度过? “走到终点前,我想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这是无数生命有限者最后的心愿。让患者能够有尊严地死去,也是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的姑息医学科一直在做的事情。 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始建于1995年,是我国第一个姑息关怀类科室,在当时也是全球第9所世界卫生组织姑息治疗合作分中心之一,在此之前,仅有英国、波兰、印度、阿根廷等8个国家设有这个组织的分中心,与国内很多至今仍生存艰难的姑息医学科不同,华西四院的姑息医学科不仅是省重点学科,还成了该院的金字招牌,一床难求。 从一个医生两张床位,发展到如今的40余人的专业医护团队和44张床位的病房、每年为约3000名患者提供缓解痛苦的整体关怀服务,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用了29年的时间。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只有两张病床的姑息医学科 “死亡不是失败,丧失尊严地离开才是真正的失败。我们要做的是正视死亡,而非逃避,这就是姑息医学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在英国学习交流的李金祥教授在圣克利斯朵夫安宁医院与现代姑息治疗的开创者西西里·桑德斯有过三个月的短暂交集,那也是他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到这门学科的点滴。 病房内,蒋建军主任(右二)查看病人情况。受访者供图 拿到英国加迪夫大学和牛津大学的姑息医学双硕士学位后,李金祥第一时间就回了国,当时的他心里只有一件事:建立我国自己的姑息医学科。 1995年,李金祥在华西第四医院创建了姑息医学科,最初科室只有两张床位、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 “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是国内姑息医学先驱机构,这就意味着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全靠自己探索,找到一个符合现实的临床服务模式。”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副院长孙鑫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从1995年到2005年,整整十年,这一科室都在生死边缘反复挣扎。 从前,这里几乎成了全院最冷清的科室。姑息医学科主任蒋建军的记忆中,那个时候很少有病人来接受服务,早年的医护团队上半年是一批人,到下半年就换成了另一批人。 蒋建军主任带领医生、护士、社工及志愿者查房关怀病人。受访者供图 蒋建军说,一直到2004年,姑息医学科有时还只有每月8万到10万的毛收入,而科室每月运营的成本接近10万元,科室一度面临关停风险,李金祥表示:“科室亏本是暂时的,如果继续亏本,我可以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立下军令状时,李金祥心里也没底,但他坚信,未来,生命末期病人的关怀一定会成为刚需,姑息医学的春天不会太远。 科室走出了自己的路 进入21世纪,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 到了2005年,有了前10年的艰苦探索,姑息医学科室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并在四川大学对医学生开设了姑息医学的选修课。“与其他单纯在临床上实践姑息治疗的医院不同,我们不仅是一家医院,同时也是一所公共卫生学院,这种特殊的绑定也让我们对于姑息医学的探索有了更多的优势。”孙鑫说。 厚积的力量从2010年开始薄发,科室发展也走上快车道。 2012年,华西四院的姑息医学科建设成为“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 2015年,四川省卫健委投入改善民生项目资金800万人民币委托他们在大成都范围内建立了18家姑息医学临床服务分支机构,建立起了病房-社区-家居的三级联动姑息关怀服务网络; 2018年,四川省卫健委在医院成立了“四川省安宁疗护教育培训中心”,这也是全国建得最早的“安宁疗护教育培训中心”之一; 2020年,李金祥又在全国首次提出提出安宁疗护专科建设的六大目标和基本保障,这也是李金祥能带领科室走出困境的重要原因。 29年来,李金祥带领团队至少做了25项的临床新项目,建立起50个学科医疗质量与安全的文件,包括54项制度,30个评估和登记表,超过40个申请书、承诺书、知情同意书等,用于保障姑息医学科临床服务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确保姑息医学的临床实践沿着正常的轨迹向前发展。 “姑息医学不仅仅是人文关怀,也不仅仅是慈善服务,最主要做的是缓解病人的疼痛。省钱不是开办这个学科的目的,如果为了省钱,症状控制只好少做或不做,病人的痛苦也无法缓解。”在李金祥看来,这种不为病人缓解疼痛和痛苦的行为就不是姑息医学,而是对生命最后的践踏。 在来到华西四院之前,孙鑫听说过很多关于姑息医学科的传闻。“在姑息医学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病人入院72小时内要让他们的痛苦得到缓解,后来这个标准又被提升到了24小时。” 孙鑫感慨,当时觉得天方夜谭的事情,如今也被这里的医护做到了。 “替我去看看这春天” 在姑息医学科的病房里,有许多绿植,病床的墙上有时会贴上红彤彤的福字,过年节也会挂起火红的灯笼。 2021年12月6日15时25分,7岁的小女孩唐梦依(化名)从华西医院急诊科抢救室转入华西第四医院姑息科。医生护士们为她准备了粉红色的单间病房,窗外还能看见身披“黄金甲”与秋风抗争的银杏树。 出生在新疆的唐梦依,9个月大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爸爸妈妈带她回到老家四川求医。唐梦依进行了四次开胸手术,后三次均在华西医院完成。无数次地病危、急救……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医生建议他们去华西四院的姑息医学科。 这是一段很平静的时光。离开时,她的父母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梦依的眼睛太漂亮了,带走了可惜,留下来给需要的人,替她去看看下一个春天。” 2021年12月31日,提前1个月,家人一起为唐梦依过生日。受访者供图 蒋建军说,唐梦依走后,他陪着她的父母,签写了眼角膜捐赠同意书,听说至少能让2个患者重见光明。 近年来,国家对于姑息医学/安宁疗护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无论是启动安宁疗护试点工作,还是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都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包括镇痛治疗在内的多项服务也被纳入了医保支付范畴,让百姓少了很多的后顾之忧。 如今的李金祥,已经七十多岁了,他还是老样子,戴着一副银边眼镜,头发已经白了很多,浓重的昆明口音里时不时会蹦出一两个英文单词。早已过了退休年纪的他,仍然坚持天天来病房工作。 让李金祥欣慰的是,近年来姑息医学科不断与国际接轨,团队里慢慢留住了很多优秀的医生。“现在科室的主力已经是蒋建军领衔的第二代团队了,相信未来还会有第三代、第四代,会一直把姑息医学做下去。” 29年来,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没治好一个病人,反而送走了不少病人,但他们却收到成千上万个家庭的感激。 在这里,每一个生命都能带着“尊严”谢幕。他们的初心十分简单:让患者有尊严和平静地离开,让家属的心灵获得最大的慰藉,做到生死两相安。 责编:陈龙飞 主编:张赫 校对:齐钰 媒体链接:m.peopledailyhealth.com
7月9日至10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开展了“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活动,进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当地居民开展科普和义诊,并与当地医疗机构达成了多方面校地共建合作意向。 追寻红色足迹 这是一场特别的党课 7月9日,医护师生团队一行从成都出发,历经约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地。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们仔细聆听了讲解员讲述彝海结盟的故事。红军外出证章、旗杆头、使用过的枪支、大刀等一件件文物,都见证了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团结佳话,也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一行人在参观和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感受到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胸怀天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彝海边的红军讲堂,所有人围坐一旁,畅谈红色实践之旅的感悟和作为公卫人的责任与担当。院党委书记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党课,希望大家通过本次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的科普义诊活动,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领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提升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水平服务。 走进革命圣地,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学生们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详细聆听彝海结盟的故事,更坚定了我扎根民族地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决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彝族研究生表示,此行让她深有感触。 服务当地居民 这是一次难忘的科普义诊 7月10日,早上8点,冕宁绵绵细雨,但这丝毫没有阻拦当地居民前来就诊的热情。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内临时搭建的就诊点,口腔科、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面前都排起长队。 “周一我就通过医院公众号得知华西专家要来,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了。”彝族同胞吉胡嘉嘉莫胃疼好长一段时间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这次过来医生仔细给他看了胃镜片子,详细说了病情,还开了药,他有信心把病治好。 义诊现场,一位居民前来看病,他因头晕头疼去成都看过病,因为路途较远,一直没有去复诊。他将情况告知了冕宁县工作人员,后续将会帮他办理分级诊疗。 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多,前来看病的居民源源不断,医生们耐心地看报告、问病情、开处方,学生志愿者帮忙维持秩序、讲解注意事项,所有人忙得脚不沾地,也倍感充实,仅仅一上午就科普义诊患者500余人次。 “居民们对高质量诊疗服务的需求,让我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神经内科医师叶凯丽博士毕业来华西四院工作不到一年,此次参加科普义诊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她说,一上午时间就没有停过1分钟,不少年龄偏大的彝族患者接受诊疗后还用彝语表示“感谢”,他们的真情流露让她难以忘怀。 召开座谈指导 这是一次校地合作的基层帮扶 本次活动期间,华西公卫/华西四院与冕宁县卫健局、冕宁县人民医院和凉山州疾控中心召开了“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围绕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在专家指导、公卫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分级诊疗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我们医院的极大支持,更是对我们冕宁县人民的深厚情谊。”冕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殷成洪表示,希望通过这次科普义诊活动,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们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这次的义诊活动,是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携手凉山州卫健委,与冕宁县卫健局和冕宁县人民医院共同注入专业力量,将华西的优质医疗资源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带到革命老区冕宁,带到老百姓家门口,服务当地老百姓健康保健,同时也把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开设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彝海结盟之地,师生共育、校地共建,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未来,华西公卫/华西四院将持续致力于走进基层,走进民族地区! 媒体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904905872926651189&item_id=1904905872926651189&cdn=https%3A%2F%2Fregion-sichu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2日电 7月9日至10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赴凉山州冕宁县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活动,开展医学生思政教育、为当地居民科普义诊,并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召开座谈。 7月9日,医护师生团队一行从成都出发,历经约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地。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们仔细聆听了讲解员讲述彝海结盟的故事。红军外出证章、旗杆头、使用过的枪支、大刀等一件件文物,都见证了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团结佳话,也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走进革命圣地,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学生们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详细聆听彝海结盟的故事,更坚定了我扎根民族地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决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彝族研究生表示,此行让她深有感触。 图为义诊现场。华西第四医院 供图 7月10日,早上8点,冕宁绵绵细雨,但这丝毫没有阻拦当地居民前来就诊的热情。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内临时搭建的就诊点,口腔科、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面前都排起长队。 “周一我就通过医院公众号得知华西专家要来,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了。”彝族同胞吉胡嘉嘉莫胃疼好长一段时间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这次过来医生仔细给他看了胃镜片子,详细说了病情,还开了药,他有信心把病治好。 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多,前来看病的居民源源不断,医生们耐心地看报告、问病情、开处方,学生志愿者帮忙维持秩序、讲解注意事项,所有人忙得脚不沾地,也倍感充实,仅仅一上午就科普义诊患者500余人次。 本次活动期间,华西公卫/华西四院与冕宁县卫健局、冕宁县人民医院和凉山州疾控中心召开了“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围绕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在专家指导、公卫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分级诊疗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据悉,此次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携手凉山州卫健委,与冕宁县卫健局和冕宁县人民医院共同注入专业力量,将华西的优质医疗资源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带到革命老区冕宁,带到老百姓家门口,服务当地老百姓健康保健,同时也把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开设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彝海结盟之地,师生共育、校地共建,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未来华西公卫/华西四院将持续致力于走进基层、走进民族地区。(完) 媒体链接:http://www.sc.chinanews.com.cn/kjws/2024-07-12/212684.html
7月9日至10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开展了“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活动,进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当地居民开展科普和义诊,并与当地医疗机构达成了多方面校地共建合作意向。 追寻红色足迹 这是一场特别的党课 7月9日,该院医护师生团队从成都出发,经约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地。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大家仔细聆听了彝海结盟故事。馆内红军外出证章、旗杆头、枪支、大刀等一件件文物,都见证了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团结佳话,见证了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一页。在参观和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意义,大家决心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彝海边的红军讲堂,大家围坐一起,畅谈红色实践之旅的感悟和公卫人的责任与担当。院党委书记给参加此次活动的医学生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党课,希望学生们通过本次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的科普义诊活动,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领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提升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水平服务。 走进革命记忆地,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医学生们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详细聆听彝海结盟的故事,更坚定了我扎根民族地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决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彝族研究生表示,此行让她深有感触。 服务当地居民 这是一次难忘的科普义诊 7月10日8点,冕宁细雨绵绵,但丝毫没有阻拦当地居民前来就诊的热情。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内临时搭建的就诊点,口腔科、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面前都排起了长队。 “周一我就通过医院公众号得知华西专家要来,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了。”彝族同胞吉胡嘉嘉莫胃疼好长一段时间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这次华西四院医生仔细看了他的胃镜片子,详细说了病情,还开了药,他有信心把病治好。 一位前来看病的当地居民,因头晕头疼去成都诊治过,因为路途较远,一直没有去复诊。现场的冕宁县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续将会帮他办理分级诊疗。 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多,医生们耐心地看报告、问病情、开处方,学生志愿者们帮忙维持秩序、讲解注意事项,仅仅一上午就义诊500余人次。他们都忙得脚不沾地,却倍感充实。 “居民们对高质量诊疗服务的需求,让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神经内科医师叶凯丽博士毕业来华西四院工作不到一年,此次参加科普义诊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她说,一个上午就没有停过一分钟,不少年龄偏大的彝族患者接受诊疗后还用彝语表示感谢,让她难以忘怀。 座谈交流指导 这是一次校地合作的基层帮扶 活动期间,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与凉山州疾控中心、冕宁县卫健局、冕宁县人民医院共同举办了“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就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在专家指导、公卫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分级诊疗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诊疗一个人,科普一群人!’华西医生们在义诊的过程中,还告诉病人这个病是怎么得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这些病人又会把相关健康与防病知识告诉更多的亲朋好友。”冕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殷成洪表示,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以实际行动来示范医防融合,彰显了对冕宁县人民的深厚情谊;参与活动的该院医护人员学习到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将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科普义诊、校地共建,是一次发挥医防融合优势、做好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良好实践;在彝海结盟之地上一堂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师生共育,起到了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教育的作用;将持续发挥医防融合的独特优势,带着华西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走进基层、走进民族地区。 媒体链接: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deb9336eeff11734873aa2edccb4cfbb×tamp=62280
7月9日至10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开展了“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活动,进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当地居民开展科普和义诊,并与当地医疗机构达成了多方面校地共建合作意向。 追寻红色足迹 这是一场特别的党课 7月9日,该院医护师生团队从成都出发,经约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地。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师生团队在彝海结盟地开展红色实践学习)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大家仔细聆听了彝海结盟故事。馆内红军外出证章、旗杆头、枪支、大刀等一件件文物,都见证了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团结佳话,见证了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一页。在参观和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意义,大家决心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彝海边的红军讲堂,大家围坐一起,畅谈红色实践之旅的感悟和公卫人的责任与担当。院党委书记给参加此次活动的医学生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党课,希望学生们通过本次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的科普义诊活动,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领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提升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水平服务。 (华西公卫学子在彝海边的红军讲堂听学院/医院党委书记讲特殊党课) 走进革命记忆地,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医学生们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详细聆听彝海结盟的故事,更坚定了我扎根民族地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决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彝族研究生表示,此行让她深有感触。 服务当地居民 这是一次难忘的科普义诊 7月10日8点,冕宁细雨绵绵,但丝毫没有阻拦当地居民前来就诊的热情。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内临时搭建的就诊点,口腔科、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面前都排起了长队。 (义诊现场) “周一我就通过医院公众号得知华西专家要来,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了。”彝族同胞吉胡嘉嘉莫胃疼好长一段时间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这次华西四院医生仔细看了他的胃镜片子,详细说了病情,还开了药,他有信心把病治好。 一位前来看病的当地居民,因头晕头疼去成都诊治过,因为路途较远,一直没有去复诊。现场的冕宁县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续将会帮他办理分级诊疗。 (义诊现场) 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多,医生们耐心地看报告、问病情、开处方,学生志愿者们帮忙维持秩序、讲解注意事项,仅仅一上午就义诊500余人次。他们都忙得脚不沾地,却倍感充实。 “居民们对高质量诊疗服务的需求,让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神经内科医师叶凯丽博士毕业来华西四院工作不到一年,此次参加科普义诊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她说,一个上午就没有停过一分钟,不少年龄偏大的彝族患者接受诊疗后还用彝语表示感谢,让她难以忘怀。 座谈交流指导 这是一次校地合作的基层帮扶 活动期间,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与凉山州疾控中心、冕宁县卫健局、冕宁县人民医院共同举办了“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就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在专家指导、公卫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分级诊疗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现场) “‘诊疗一个人,科普一群人!’华西医生们在义诊的过程中,还告诉病人这个病是怎么得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这些病人又会把相关健康与防病知识告诉更多的亲朋好友。”冕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殷成洪表示,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以实际行动来示范医防融合,彰显了对冕宁县人民的深厚情谊;参与活动的该院医护人员学习到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将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科普义诊、校地共建,是一次发挥医防融合优势、做好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良好实践;在彝海结盟之地上一堂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师生共育,起到了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教育的作用;将持续发挥医防融合的独特优势,带着华西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走进基层、走进民族地区!(本文图片由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提供) 媒体链接: https://hsqz.china.com.cn/wap-article-66804.html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来临,新疆、川西、西藏等高原地区的出行热度升温。但是,绝美的风景却藏着致命威胁。近日,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收治了一位因“失语1天、意识障碍12小时”的28岁小伙。由于患者在四姑娘山旅行期间出现高原反应,却强行爬山,最终导致昏迷。面对高原的致命威胁,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急诊科住院医师杨萍提醒:“预防高原病的最好方式,就是逐渐缓慢上升到高海拔的地区。” 28岁小伙爬四姑娘山“高反” 强行爬山致昏迷 记者了解到,这位28岁小伙子在四姑娘山旅行时,途中出现气促、头晕等不适,但是却仗着年轻强行爬山,晕倒后被朋友送至当地医院,逐渐出现失语、昏迷,双手紧握,当地医院行头胸部CT后考虑:高原性肺水肿、高原性脑水肿。最终转入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予以脱水降颅压、高压氧等治疗后,患者恢复神志,好转出院。 “这种就是典型的高原反应。”杨萍解释道,高原反应是指短期内由平原进入高原,即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上升到高海拔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脑肺综合征。高原低氧血症能导致脑和肺微循环的过分充盈、毛细血管压增高及渗漏。高原反应又分为急性高原病、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 急性高原病患者可能有头痛、恶心、呕吐、眩晕、耳鸣、气短等不适;高原脑水肿患者可有意识行为的改变,比如嗜睡、昏迷、肌肉无力、肢体颤抖等。高原型肺水肿主要是循环中的液体大量渗出到肺中,早期干咳常见,继之可出现呼吸急促、全身缺氧表现。 急进高原易发病 “缓升预防,治疗速降”是关键 一般而言,海拔较低的高原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高原地区的人群,会有罹患高原型肺水肿的风险;急进高原,即由低海拔地区快速进入到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也容易导致高原反应;进入高原后劳动强度大,冬季和春季进入高原,发病率则更高。 那么,如何快速识别高反并迅速处理呢?杨萍表示,在抵达高原休息时,出现出不赢气、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状痰;嘴唇发乌,且吸氧后无缓解;经卧床休息、吸氧等治疗或低海拔转运,症状迅速好转等情况,都是高原反应。 在此情况下,首先应脱离高原环境,迅速下海拔,同时转运过程尽量减少自主运动。其次,持续低流量吸氧(2L/min)通常足以缓解轻度高反。有条件时,对中度以上患者可采用高压氧治疗。同时,加强保暖,改变体位,可采取半卧位、双腿下垂,若出现昏迷,将头偏向一侧,降低呕吐误吸风险,就近就医治疗。 在此,杨萍提醒各位即将前往高原旅行的市民,最好参照急性高原病风险分层评估出行的安全性,设计出行路线及夜间休息点。对有中高危风险人群,可预防性使用药物,“建议携带医用氧气袋或钢瓶氧,一旦出现症状可在下海拔的同时采取鼻导管或者面罩持续吸氧。如果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下海拔、吸氧、就近就医;若出现昏迷,将头偏向一侧,降低呕吐误吸风险,就近就医。”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朱馨月 部分图片由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提供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王玲 审核 朱光泽 曹宇阳 媒体链接: https://v5share.cdrb.com.cn/h5/detail/normal/5873356268454912
34岁的文女士(化名)自2011年起便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透析之路,在去年年底她意外发现自己怀孕了。面对“尿毒症”“透析10年”等多重风险标签,文女士和同样也是透析多年的尿毒症丈夫一度陷入抉择的困境。 他们可以成为父母吗?日前,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联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共同为这对尿毒症夫妻迎来了新生命的降生。“在医学史上,尿毒症患者怀孕的几率非常低,夫妻双方同为尿毒症患者,并成功分娩的案例在国内更是罕见。”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中毒科/肾脏内科一级专家谢林伸说道。 10余年血液透析经历 尿毒症“准妈妈”只能引产吗? 在得知怀孕后,文女士与丈夫在咨询了多家医院,大多数医生基于风险考量,建议终止妊娠。于是夫妻两人决定去引产,但当时正值春节假期,医生便建议将手术推迟到年后。“正是在这段等待的日子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小生命在我腹中的轻轻跃动,那股难以言喻的连接让我无法割舍。”文女士说道,随即她决定赌一次。 2024年3月,文女士来到了谢林伸的门诊。“得知我的特殊情况,谢医生悉心了解了我的综合情况,客观解释了风险及其不确定性,也分享了过往的经验体会,给予了我莫大的信心与支持。”文女士说道。 谢林伸表示,对尿毒症患者而言,怀孕存在很多风险因素。一方面是文女士体内产生的毒素需要靠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来排出,母体本身就容易出现贫血、高血压或低血压、营养状况不良等并发症。同时,体内的毒素对胎儿也有影响,胎儿可能会出现缺血、缺氧等情况。 华西两院联合护航孕期 成功迎接新生命 面对这一巨大的医学挑战,华西第四医院组建了包括肾脏内科、临床营养科,并联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的相关团队,进行了三次多学科会诊。同时,团队为文女士制定了个性化、精细化的透析方案,比如科学筛选降压药物,动态调整抗凝方案,严密监测贫血、毒素水平及营养状况等。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5月11日,孕30周的文女士在华西第二医院经剖宫产顺利诞下一名男婴。宝宝的小名取为“希希”,寓意“希望”,展望未来,文女士哽咽着说:“我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陪伴着宝宝健康成长。” 谢林伸表示,对于尿毒症患者而言,成为母亲绝非易事。“医学的不断进步,保障患者的生命周期更长,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让尿毒症患者也能实现做爸爸妈妈的美好愿望。”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朱馨月 责任编辑 罗皓 编辑 刘春春 供图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审核 朱光泽 曹宇阳 媒体链接: https://v5share.cdrb.com.cn/h5/detail/normal/5871935001658368
近期,一则新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据媒体报道,55岁的长沙市民周先生(化名)近日因持续发热、寒战、咳嗽4天在长沙市中心医院就诊后住院接受治疗。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入院前启用了久未清洗的车载空调,每天在车上的时间超过10小时。不久后就出现了发热、咳嗽等类似“感冒”的症状,经诊断患者感染了军团菌肺炎。 华西第四医院尘肺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级专家周敏介绍,长期未使用的空调如果未经清洗就直接使用,确实存在健康隐患。 周敏介绍,该院此前也有收治此类患者。一名37岁的男士,感冒后发热咳嗽咯痰6天,入院后患者持续发热,伴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自己服用感冒药无效。检查中发现,患者的肺部存在严重感染,多项感染指标明显升高。入院后予以强广谱抗细菌药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病情迅速进展,进一步检查后,明确诊断为军团菌肺炎。 病因追溯中,患者回忆起病前曾在单位附近的篮球运动后,使用了久置未开的空调,随后出现感冒症状并逐渐加重。 患者胸部CT可见病灶扩大 军团菌肺炎:夏日的隐形威胁 周敏介绍,军团菌肺炎(Legionella pneumonia )是由军团杆菌引起的以肺炎表现为主,可能合并肺及其他系统损害的感染性疾病。自1976年在美国费城召开退伍军人大会引发首次暴发而得名。 军团菌广泛分布于温暖潮湿的环境,夏季炎热潮湿,是它繁殖的绝佳时机。人类常通过吸入受污染人造水源(包括淋雨、管道、空调系统等)产生的含军团菌气溶胶导致感染,也可通过直接吸入被污染的水源(如婴儿水中分娩时)发生感染。 当军团菌随呼吸道进入肺部,通过鞭毛、毛囊和外膜孔附着于肺泡巨噬细胞及上皮细胞液泡中并不断增殖复制,当耗尽宿主细胞营养后,军团菌进入静止生长阶段并触发半胱天冬酶-1,诱导细胞凋亡,后代细菌离开细胞启动新的扩增循环,进而导致军团菌肺炎。 军团菌肺炎症状与感冒类似但病死率更高 军团菌肺炎的症状与普通肺炎相似,包括发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但往往病情进展更快,病死率更高。尤其是未经及时救治患者的病情可能在第一周内迅速恶化,短时间内进展至重症肺炎甚至并发呼吸衰竭、休克、急性肾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高达44%的患者需入住ICU,病死率可达10%~15%,治疗不及时者死亡率更高。早期诊断并及时恰当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尽管军团菌广泛存在,但人类感染仍相对少见。既往研究证实年龄较大(大多超过50岁)、男性、吸烟、酗酒、免疫抑制、合并慢性心肺疾病等均为军团菌肺炎的危险因素。 这些人群由于身体免疫力降低或特定健康状况,更易受到军团菌感染,需加强防护和监测。 预防军团菌肺炎需注意这几方面 周敏介绍,夏季空调使用频繁,空调通风的冷却水或冷凝水的水温适宜,加之铁锈、沉积物、寄生物等可促进军团菌生长、繁殖,若清洁处理不及时,则容易滋生军团菌。在空调使用时军团菌可通过空调吹出的气溶胶传播,导致军团菌感染风险升高。因此,军团菌的防治成为夏季不可忽视的内容。 周敏提醒,对家居使用的空调机,定期清洗空气过滤网。长期没有使用空调前,要对空调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和清洁。对于一些公共场合,如医院、电影院、办公室的中央空调、冷却水塔系统,定期清洗空调冷却塔及管道,减少淤泥及沉积物形成,定期检查军团菌污染情况,一旦发现污染,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保持空调冷却系统注入水的洁净,冷却塔不用时排空水。 在使用空调的密闭空间,室内空气一定要注意开窗通风,绝不能一直紧闭窗户。 无论哪种环境,提高自身免疫力其实是有效预防细菌感染的最佳方式,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让自身的免疫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封面新闻记者 周家夷 媒体链接:https://m.thecover.cn/news_details.html?from=iosapp&eid=cutWIfdNSeyH90qSdq8Jkw==&channelId=null&userId=Mzg1MQ==z×tamp=1720664009679
媒体链接:http://guoqing.china.com.cn/2024-05/31/content_117226784.htm “太谢谢了,我替彝乡的村民感谢你们,真希望你们再多呆几天。”拉着义诊医生的手,甘洛县新茶乡彝族医务工作者吉尔阿佳恋恋不舍。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四川省和四川大学定点帮扶工作部署和要求,接续做好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定点帮扶工作,5月29日—30日,院领导率医护团队,赴甘洛县新茶乡、斯觉镇、海棠镇开展“健康帮扶行动”,免费为村民做健康体检、义诊并赠送药品,同时开展医防融合健康宣教,并在甘洛县人民医院进行相关业务指导。 服务到家 体检大巴开到村口 5月29日,雨后的甘洛满眼翠绿、青山如黛。从甘洛县城驱车到新茶乡,大概半小时的盘山路程。上午八点半,新茶乡党群活动中心的广场上,早已聚满了百余位当地村民,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体检和义诊。 “感谢华西第四医院医生,去年我也是这里做的体检,及时发现了疾病,现在已经治好了。”54岁的村民阿衣子金说,去年她查出了妇科炎症,幸好及时得到了治疗。听说今年还有体检、义诊,她把家里人也都带了过来。 超声科、内科、心电图……党群活动中心被划分成了一个个临时检查室,村民完成体检后,拿着检查结果找到对应专家咨询,专家们也是耐心细致地解答疑问。 广场内,一辆车身印着“华西第四医院”字样的大巴车格外引人注意。这辆特装体检车是从近400公里外的成都开来的,可以做X光胸透、电测听、彩超等多项检查。 除先进诊疗设备外,参与本次健康帮扶行动的医护团队阵容也非常强大,包括骨科、口腔科、重症医学科、胸外科、皮肤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妇科、康复医学科、眼科、检验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等13个科室20余名专家。 温暖到心 形成长效追踪机制 为使更多村民享受到专家团队来到家门口的便利,此次“健康帮扶行动”新增了海棠镇。 听说要在卫生院举行义诊活动,村民们一大早就等在了这里,有人甚至从三十多公里外赶过来。“医生,我经常胸口疼”“我胃疼好久了,吃了药也不见好”……一会儿时间,每个医生面前都排上了长队。近3个小时的义诊,医生们耐心地看报告、问病情、开处方,水都忙不上喝一口。 一位村民严重头晕去成都看病,因挂号难而等待多天,又因为路途遥远,一直没有去复诊。义诊现场,她将情况告知华西第四医院驻村工作人员,后续工作人员将会帮她办理好相关手续,可直接赴成都就医,不必再担心漫长的等待。 “我们会为重病村民建立个人档案,形成长效追踪机制。”妇科主治医师杨雪表示,自己是连续第三年参加甘洛“健康帮扶行动”,有了前两年的义诊经验,这次准备了包括妇科常见病在内的更多急需药品,义诊效果更好了。 授人以渔 高质量完成帮扶任务 5月30日,医护团队兵分两路,一路前往斯觉镇继续进行体检和义诊,一路赶赴定点帮扶单位甘洛县人民医院开展坐诊、查房和相关技术指导。 两天的活动共为新茶乡、斯觉镇、海棠镇近800位村民提供了体检和义诊服务。“从内心深处表示感谢,华西第四医院带来的不仅是爱心体检和义诊,更是通过传帮带,提高了我们的诊疗水平。”甘洛县卫健局副局长舒俊说。 本次活动期间,四川大学校领导现场调研了体检和义诊活动,并召开学校帮扶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对华西第四医院定点帮扶工作表示高度认可。 “我们将坚持健康帮扶行动,让彝乡人民真正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华西系的医疗服务。”华西第四医院副院长沈江表示,为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医院制定了五年帮扶规划和年度帮扶计划,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派出专家到县医院指导,以及接收县医院医务人员进修以及不定期开展健康体检、义诊、宣教活动等多种方式,以高质量完成定点帮扶各项任务,来助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