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相关知识
为进一步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提高劳动者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切实保护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就职业病防治相关知识简要介绍如下:
一、概述:
1、什么是职业危害?
职业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2、什么是职业禁忌?
职业禁忌是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遭受职业病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他人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
3、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二、我国法定职业病有多少种?
依据2013年12月2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4部门联合印发《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定职业病有10大类,132种。分为: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尘肺病13种其他呼吸性疾病6种、职业性皮肤病9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4种、职业性化学中毒60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7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职业性传染病5种、职业性肿瘤11种、其他职业病3种。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哪些?
职业病危害因素按来源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如粉尘、各种毒物;物理因素,如高温、低温、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高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激光、放射线等;生物性因素,如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等。
第二类是劳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如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精神或视力过度紧张等。
第三类是生产环境中的危害因素。如厂房矮小狭窄、采光照明不足、通风不良、烈日下室外作业等,大多数是由于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的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哪些途经进入体内?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进入人体引起危害?
一、经呼吸道吸入。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进入人体的最主要途径。凡是气体、液体、气溶胶(粉尘、烟、雾)均能通过呼吸道吸收进入体内,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苯等。
二、经皮肤吸收。一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可透过完整皮肤而进入人体,当皮肤有病损时,不能经完整皮肤吸收的毒物也能大量吸收,如有机溶剂等。
三、经消化道进入:发生意外或不注意个人卫生时,毒物可通过污染的手、衣物、食品等通过消化道进入体内。
四、经其他途径。如哺乳期妇女可经乳汁将体内毒物传给婴儿引起中毒。
五、职业病如何预防?
职业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职业病的预防应遵循三级预防原则。
一级预防。源头控制,即通过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如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过程、配置完善的防护设施,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或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使生产过程达到安全、卫生标准。
二级预防。即开展健康监护,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及时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
三级预防。即对已患职业病者及时诊断治疗,促进康复或防止病情发展。
一级预防是最主动最理想的预防,应积极促其实现。二级预防也是较主动的预防,容易实现,可弥补第一级预防的不足。三级预防虽属被动,但对促进已患职业病者恢复健康有其现实意义。
六、什么是职业健康监护?
职业健康监护是以预防为目的,根据劳动者的职业接触史,通过系统地定期或不定期的医学健康检查和健康相关资料的收集,连续性地监测劳动者的健康状况,分析劳动者健康变化与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并及时地将健康检查和资料分析结果报告给用人单位和个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劳动者健康。
七、职业健康监护的内容应包括哪些内容?
(1)职业健康检查;
(2)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八、什么是职业健康检查?
职业健康检查是应用医学临床检查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对接触职业危害的群体进行筛检性的医学健康检查。是职业健康监护的主要方法,也是职业健康监护资料的主要来源。
九、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
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个体与职业危害接触有关的健康损害、职业病或职业禁忌证,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十、职业健康检查的目标疾病是什么?
职业健康监护的目标疾病是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
十一、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
上岗前健康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职业禁忌证,建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的基础健康档案。上岗前健康检查均为强制性职业健康检查,应在开始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前完成,下列人员应进行山岗前健康检查:
a: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包括转岗到该种作业岗位定位人员。
b: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人员,如高处作业、电工作业、职业机动车驾驶作业。
十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
长期从事规定的需要开展健康监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应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的目的主要是早期发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或劳动者的其他健康异常改变;及时发现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通过动态观察劳动者群体健康变化,评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定期健康检查的周期应根据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工作场所有毒有害的浓度或轻度、目标疾病的潜伏期和防护措施等因素决定。
十三、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
劳动者在准备调离或脱离所从事的职业病危害作业或岗位前,应进行离岗时健康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其在停止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时的健康状况。
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是在离岗前的90日内,可视为离岗时检查。
十四、离岗后的健康检查目的?
下列情况劳动者需进行离岗后的健康检查:
a: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具有慢性健康影响,所导致职业病或职业肿瘤常有较长的潜伏期,故脱离接触后仍可能发生职业病;
b:离岗后健康检查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有毒有害因素导致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劳动者从事该作业的时间长短、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十五、应急健康检查的目的?
a:当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根据事故处理的要求,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及时组织健康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确定危害因素,为急救和治疗提供依据,控制职业病危害的继续蔓延和发展。应急健康检查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开始。
b:从事可能产生职业病传染病作业的劳动者,在疫情流行期或近期密切接触传染源者,应及时开展应急健康检查,随时监测疫情动态。
十六、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的周期是如何确定的?
定期健康检查的周期根据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性质、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目标疾病的潜伏期等分别做出具体的规定,并根据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防护和治理情况,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十七、结束语
职业病防治工作事关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劳动者应多了解、多学习所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防护意识,主动佩戴防护用具。工作的同时保护好自身的健康,让工作与健康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