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督导工作简报(2024-2025-2 第3期)
学院督导组圆满完成2025年春季学期听评课任务
2025春季学期,在学院领导指导和教学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学院教学督导组一如既往全方位参与本科教学各环节的督导工作,根据学校督评办的要求,现就2025春季本学院常规评课情况、新开课新教师授课情况全面总结,找出亮点,指出不足,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同时也为今后督导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1. 基本情况 学院督导老师分评课小组,按照学系和专业制定了计划,以本系听课和交叉学系听课两种方式,以专业课和专业基础为主,同时强调新开课,新教师为重点听课评教任务,同时,结合学校下发的督导未覆盖教师名单开展听评课工作。13名督导老师共计109门次,平均听课数8.4门次/人,合计218学时。课程覆盖了本学期学院开出的165门次课程的66.1%。课程属性涉及专业课、专业基课和公共课、通识教育课程、选修课(统称理论课)以及实验课,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100门次,占听课比例91.7%;实验课8门次,占听课比例7.4%,选修课只有1门。督导们根据现场听课情况填写了在线评课记录表。
2、听课评教的分析 通过对109份本学期教学督导组对学院课堂教学听课记录表的优点与特色,以及意见和改进建议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课堂教学基本情况:教师提前到教室达到100%,课件和教辅材料等准备充分,从教材使用情况来看,多数课程选择国家级或部级规划教材或人卫版统编教材为主,但是通识课缺乏教材的课程占一半以上。使用爱课堂、学习通等电子签到成为了常态。在101门次理论课中,63门次(62.4%)无学生迟到,38门次(37.6%)有少量学生迟到。8门实验课中,只有1门课有4名学生迟到,其余7门学生提前到位。教师们精神状态良好,教学目的明确,课程设计合理,讲授过程语言规范,亲和力较好。第一堂课基本都对课程整体内容安排做了详细介绍,本学院多数课程采取折子教学,任课教师也介绍本人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理论教学中以PPT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或加入视频为基本手段。大多数教师的PPT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简洁清晰,极具吸引力。
(2)课堂师生互动情况 本学期加强了督导听课过程中对师生课堂互动的情况。与以往比较,课堂互动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进。除了一般知识性提问,教师们注重了提问的方式和深度,比如启发式提问、阶梯式提问、学生之间互动式提问以及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能较好地调动和掌控课堂氛围。专业课《特殊人群营养》教师授课重点突出,语言简练有力,学生容易集中精力,结合科研实践和专业经验,鲜活授课内容,通过有效提问与学生互动。101门次理论课中,专注度评价高的56门次,占比55.4%,中等42门次,占比41.6%,专注度低的3门次,占比3.0%。师生互动多的74门次,占比73.3%,少的25门次,占比24.8%,但是也有两门完全没有互动,占比约2.0%。数据表明课堂的互动率与学生的专注度有一定相关性,说明理论课堂需要通过增加有效互动,更好地吸引学生关注调动学生能动性。前排就坐率高的88门次,占比87.1%,低的11门次,占10.9%,评价前排就坐率为无的2门次,占比2.0%,这学期学校启用了线上督导,对于前排就坐率低的课程学院会给予提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前排就坐率。由于督导组统一了前排定义为教室前三排,这学期督导判断较少疑义。但是前排就坐率与学生人数和教室容量有直接关系,该数据仅供参考。
(3)听课评价结果分析:总体情况,109门次听课评价结果与往年春季比较,评价为优秀的比例由46.2%下降到33.0%,这与督导老师们根据本科评估的要求提高了标准有关,全部课程评价均为良及以上,说明学院的整体教学质量还是稳定不错的,这也与学院持续强调教学质量,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教学提升有关。尽管同一门有不同督导评价结果有差异,从记录和评价依据来看,大多是中肯公平的,督导组也在每一次的评课总结会中通过邀请校督导老师辅导和培训和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各位督导的判断水平,做到客观公正。
(4)课堂中教学亮点总结 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各有亮点。首先,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式,教书育人,全程育人。公共卫生很多课程涉及民生,法制、公平、诚信等等思政元素的接触点,使得我们的课堂思政元素的融入丝丝入扣,深入人心,润物细无声。弘扬科学精神,培育家国情怀。其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前沿科研相结合,教师们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经验融合进教学内容中,使讲授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并就本专业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展示给同学,有效提升同学们对预防医学专业的热爱。通识课也展现公卫老师的独特风采和亮点。本学院的通识课以公共卫生专业为背景,旨在提高全校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医学常识等。如何将专业知识落地,接地气,让川大的非医学学子享受良好的健康教育资源,通过教师们用心设计课程,以公卫知识背景为特色,以生活实际中遇到的有关卫生常识的困惑为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引入专业知识点,科学地解决生活中的健康问题。比如《公共营养学》、《舌尖上的健康》等课程,有效地引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五大食品安全要点,从这些要点逐渐展开,教会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有毒有害食品的健康的影响。近年来过程考核成为教学的新焦点,考核方式多样化、深度化,由形式化逐渐走向具有专业特色的过程考核。评课表记录反映出许多课程各具特色。比如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考核、期末笔试和平时练习,实习相结合,实验设计,食谱制订等等实践性考核,多维度让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体验知识的用处和乐趣。
督导老师们不仅认真完成听评课,还同时挖掘出一些授课效果好、亮点比较突出的的课程,可以做为学院教学经验推广以及示范教学的备选资源。例如《分析化学》的课堂有一次沉淀滴定的展示课,是在讲完三大滴定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和学习总结以及资料阅读,分组展示。采用学生互评、老师点评和提问回答方式进行考核评价。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自学和展示,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并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当的点评和总结,起到了点睛的效果,可以作为示范教学;再比如《公共卫生与健康软件系统开发》课程是为预防医学与软件双学位学生开设的课程,课程为公卫和软件学院共同承担,授课教师来自两个学院,各自负责一个板块但又相互关联,教师之间沟通充分,协调良好;课程具有延续性,是上学期另一门理论课程的实操延续,教师授课把上学期的知识点融汇到这学期,同时把上学期期末的作业当作这学期的案例由学生分享教师讲评,对学生来说收获实际指点且收获颇多;教师没有把这门课程仅仅当作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在第一节课就给学生分享了往届学生通过这门课程在各类全国全省竞赛中取得的成绩甚至在国际会议上的亮相分享,描绘了可以触摸的美好未来,鼓励了学生树立远大目标,把每一次的作业都当作一次项目的完成,高远的目标促进了学生的好胜心。公共课程《卫生统计学》教学中突出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侃侃而谈,轻松愉快,教学内容信手拈来,教学经验丰富;采用提问和举例的形式,设计了"导入-探究-应用-总结"的阶梯式教学框架,知识脉络清晰。教学目标明确,符合教学大纲要求与学生认知水平。《合理饮食与健康》聚集食品安全,重点讲授食品安全的相关概念、主要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简介,学生听课非常专注,互动积极,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课程教学环节和内容设计合理,有趣生动。该课程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单元测验和课程讨论,课堂上老师以提问互动方式,抛出问题,然后回答问题,并分析问题,将每一个内容清晰展现,幽默风趣,可作为线上线下结合式教学示范课程。很多教师都积极采用视频、案例等多种资源丰富和活跃课堂,而AI赋能更成为师生们共同探索和使用的教学工具。这些课程既有专业课程,又有通识课程,还有公共课程,体现了学院老师在各种类型的课程上都有较高的教学质量。
(5)实验课听课总结 实验教学是培养预防医学学生重要的环节。本期听课有8门次实验课,总体情况良好,实验辅助准备工作到位,带习教师教学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合理;理论讲解部分通过多种方式如提问、视频、理论与实践结合案例来解释。对操作技术和步骤进行详细分步讲解。带习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示范操作、演示或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技能实验训练,也有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课堂内外实验相结合,完成全部的实践。卫生检验的实验课占比很高,让学生从设计-实施-数据分析均自行组织并开展,提高了其能动性、自主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实验过程,思维活跃,老师在旁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导学生实现完整的实验设计和实施,并从中找到整个过程中的瑕疵,形成检验的科学思维观。讲解清晰仔细,与理论课内容衔接紧密。
(6)新开课和新教师的听课情况 本学期开设有10门新课,新教师3人,评课和新教师全覆盖听课评课(100%)。评价优良。
新教师以本院博士后为主,他们专业知识和科研背景均很强,但是教学经验相对缺乏,需要实践和时间提升教学技能。总的来看,新教师的授课不足之处表现在课程的授课的信心不足,细节设计不足,灌输内容过多,缺乏互动,对于教学内容取舍缺乏经验,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语速掌握不佳,课程节奏需要调整。另外课堂教学秩序管理欠佳。通识课过于专业,建议加强科普及趣味性。
新课基本是临床教学单位负责开设的,再开课之初和开课之中以及课程结束,均采用了集体备课、督导组参加指导的方式把握和提升教学质量。临床老师们结合丰富的临床案例,课程内容丰富而且实用,这些课程的开设,极大地提升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素养,为医防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关于学院本科课堂教学的建议
详细分析了109份评课表,督导们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个别老师的PPT制作水平不高,文字过多,或图片色彩欠佳,缺乏吸引力。另外课堂互动不足,提问后同学参与度不积极,互动方式的单一等,依然是评课记录提出频率较高的关键词。
4.结语
评课是为了促进教学,不是监督教学,教师才是教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更需来自教师本身的动力!专注、用心,积极参与教改,与时俱进,时刻将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记在心间,督导组将与同行们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力以赴,不忘初心,永不止步,在本科教学核心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