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学组织工作简报(2024-2025-2 第8期)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教学简报——
AI赋能教学与青年教师培养的创新实践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积极探索组织建设和教学教育改革,通过AI赋能教学和基层教学组织的有效运作,在提升教学质量与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AI赋能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
《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AI课程建设始于12月中旬,由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老师与智慧树团队合作开展。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整理提供电子资料,涵盖课程大纲、教学课件、案例分析和习题集等,为课程平台搭建奠定基础。建设过程中,双方定期沟通,深入探讨技术难题和功能设计优化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确保课程建设稳步推进。数月后,课程平台初具雏形,为后续运行与完善做好准备。
课程运行阶段,AI教学系统全方位支持教学活动。课前,系统推送学习资料和基础知识点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明确学习目标;课后,提供丰富复习资源,助力学生巩固知识。课堂讨论环节,系统实时收集学生观点和疑问反馈,分析整理后为教师提供数据支持,帮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个性化教学。
自4月课程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在学院交叉学科新质生产力研究所支持下,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果。课程建设方面,AI课程重点建设项目凭借创新理念、先进技术应用和扎实内容,以“优秀”评级通过学校验收,获高度认可。项目研究方面,完成“师德师风特色活动AI赋能学科建设”项目结题,立项省级课题,“名师金课”项目晋级省级评选,教学发明专利获受理,助力学院获多项教学奖项,彰显课程组在教学科研、技术融合与人才培养方面成效。
二、基层教学组织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传承教学文化
在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浪潮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基层教学组织积极探索创新,成功构建了跨学科交叉教学团队,为青年教师培养提供了新范例。卫生统计学(Ⅲ)课程汇聚了曾力楠、潘雄飞、李舍予、潘杰等多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为课程筑牢根基,更在教学方法与理念上大胆创新。基层教学组织整合优质资源,搭建起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教师间经验分享与能力提升,推动教学组织在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稳步前行。
在倡导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基层教学组织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也积极履行其角色与责任。教研室通过定期开展课程评估、严格审核教学资料、跟踪教学效果等措施,进一步完善课程质量监控闭环,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同时,基层教学组织推动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标准化,明确备课流程,组织定期备课会议,并建立备课资料共享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共享与质量把控。此外,基层教学组织还优化了教学督导与自身的反馈联动机制,确保督导反馈及时传达并得到有效整改,形成教学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
课程团队中,老教师发挥传帮带作用,在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和教学研究等方面为青年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传承优秀教学文化,为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三、未来展望
未来,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将深化技术创新,优化AI出题功能,实现个性化出题,定期更新课程内容,引入真实案例与跨学科模块,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AI课程虽有挑战,但成果显著。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将秉持创新精神,持续探索,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为医学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通过AI赋能教学和基层教学组织运作,在教学改革与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提升教学质量,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医学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未来,中心将继续探索创新,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