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活动动态 详细

四川大学研究生党员学长暨博士宣讲团宣讲爱国 精神主题活动——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24.12.16
字号:

 

为了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对国家历史和英雄人物的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们在科研工作时的热情,2024年12月11日下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举办了主题为“国之脊梁,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的研究生党员学长暨博士宣讲团宣讲爱国精神主题活动,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中国科学家拼搏奋斗的故事,了解他们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深刻体会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要内涵的科学家精神。

本次活动邀请了我院研究生党员学长2023级卫生毒理与病理学系硕士研究生王思涵作为主讲人,与大家共同走进科学家,了解老一辈科学家们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以生动有趣的讲解和积极的互动,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积极参与。

 

王思涵同学以丰富的人物故事和生动的讲述,以故事阐述者的角度,从钱学森、袁隆平、张桂梅、屠呦呦等我们熟悉的科学家讲起,再分享程开甲院士在离世前,听到其在罗布泊奋斗岁月仍会激动的动人故事,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这位隐姓埋名的“核司令”,回顾其在罗布泊艰苦奋斗、用青春和热血,保卫祖国安全的感人事迹。

王思涵同学还特别解释陈老所说的“有一种最可靠的安全,就是让敌人知难而退,我为此奋斗了终生。”这句话背后所折射出的家国情怀。正是因为这样的理想信念,激励了老一辈科学家,在艰苦环境中不断奋斗,最终用罗布泊爆发的声声“核弹惊雷”,为中国铸牢了国防盾牌,让中国人挺直了民族脊梁,他们将最最赤诚的心和最最热烈的爱全部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同时,宣讲中王思涵同学还给大家介绍了“一生与桥结缘”的中国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院士。茅老先生一身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奉献,在建造钱塘江大桥的时,茅老先生不畏困难,在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历经900多个连续日夜的鏖战后,一座长1453米高71米的现代化公路铁路两用双层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此举震惊世界,结束了我国无法建造公路铁路大桥的屈辱历史。但在大桥通车仅89天时,日军逼近杭州。为阻其南下,茅以升不得不忍痛炸桥。随着一声巨响,半生心血的结晶化作浓烟,茅以升挥泪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茅老的动人故事,让同学们深刻的领悟到其所说的“人生乃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日奋斗。”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通过分享这些人物的故事,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家国情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老一辈科学家们,在为祖国和科研事业献身之时,秉持着对国忠诚、对科研的执着,他们是英雄,却又像是普通人,他们生而平凡,却在平凡之路上创造了非凡。

 

最后,王思涵同学讲述道,在任何行业和领域,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社会中传递着一种正能量,鼓励更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她呼吁大家:革命先辈们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发展的环境,用锲而不舍的科研创造挺起了大国脊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要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加入国家繁荣富强的时代洪流之中,主动担起重任,不懈奋斗,勇毅前行!

 

本次宣讲活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家国情怀是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这种情怀不仅体现在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上,更体现在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上。我院希望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公共卫生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撰稿:龚殊钰

摄影:龚殊钰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