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校友风采 详细

校友风采|郭喜玲:秉承工匠精神 实践一锤定音

发布时间:2024.01.25
字号:

 

郭喜玲: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985级卫生检验专业本科生。现工作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研究所,任BSL-3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代表,江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5年,不满18岁的她迈入了四川医学院的大门。在八十年代,能够考入大学学习深造的机遇是非常难得的。她十分珍惜在华西坝的学习机会,在校期间,刻苦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对于卫生检验专业相关的实验课,她都认真准备,至今还保留着当年一些实验课的作业资料。她把老师们对于卫生检验人员应该具备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专业素养的教诲深深印刻在脑海里,也在步出大学校门走上工作岗位后认真地践行在实际工作中。

工作三十多年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她,被同事们尊称为“郭老师”。深得领导的信任和栽培,2004年去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做访问学者,2007-2008年赴美国CDC做访问学者,学习归来,她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充分应用到工作中去,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使她荣获江苏省妇联“三八”红旗手、中心先进工作者标兵、全省卫生系统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先进个人、全省疾控系统先进工作者、“南京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 国家人力资源部及省级表彰的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

非凡业绩立足于平凡工作岗位

走上工作岗位后,郭喜玲一直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普通实验人员,每天跟瓶瓶罐罐、病毒细菌打交道,疫情来了一头扎进实验室,错过饭点,不能正常下班是常有的事,在别人都扛不住的时候,郭老师常说:“我来!”1999年,江苏省及安徽省部分地区爆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发病人数多,持续时间长,发病原因复杂。她多次下基层指导当地开展宿主动物、腹泻病人O157:H7病原分离与检测工作,白天采样,连夜检测,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点。除了常规的分离工作,她还负责建立多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在O157:H7分离株的构成、毒力基因携带及其分子分型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O157:H7疫情的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江苏省在O157:H7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拥有全省唯一一家可以进行与人类相关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检测研究工作的P3实验室,能进P3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病原学检测技能。2003年SARS疫情爆发时,江苏省的P3实验室刚刚建成启用,她及早引进、建立了检测方法,带头进入P3实验室,与SARS病毒“面对面”,每天连续奋战数小时,防护服里的衣服都能挤出水来。那段时间,饿了泡方便面吃,困了就在办公室眯一会儿。当年,江苏省P3实验室是国内较早独立开展SARS分子生物学检测工作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国最早开展SARS病毒分离的省份之一,为江苏省SARS疫情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1998年起,郭喜玲参与承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不胜数,除了O157:H7、SARS,还有腺病毒、肠道病毒、猪链球菌、新型布尼亚病毒、禽流感病毒,首次在一例入境发热病人呼吸道样本中鉴定出一种全新环状DNA病毒,2018年发现全球首例人感染H7N4流感病毒等等,哪一场硬仗她都没有落下,每一次突发疫情的处置她都是临危受命,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出色地去完成。她负责建立、引进了多种检验方法,成功分离了多种引起不同传染病疫情疾病的致病病原体。这些方法的建立、应用以及病原体的成功分离,为临床病例的确诊、合理治疗、查明爆发病因、追踪传染源、后续科研、疫苗研制、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她还在单克隆抗体技术、新发和不明原因疾病分子检测平台、病原学分离鉴定技术平台、生物安全保障技术平台等建设和应用方面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领导们都说:“有郭老师在,我们放心!” 

 

辛勤汗水挥洒在疫情防控一线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来势汹汹,作为一名亲历过2003年SARS疫情的老防疫工作者,在江苏省还没有新冠病例的时候,她早早就开始筹备病原检测需要的各种试剂耗材和防护用品。她说:“所里大部分同事年轻,孩子小,我就多承担一点,我来!”从大年三十开始,连续两个多月无休扎根在检测一线,在P3实验室获得国家卫健委新冠病毒实验活动的认可审批后,作为P3实验室SARS、MERS、SRAS-CoV-2检测组负责人,立即带领年轻同事开展新冠肺炎病例标本的病毒分离培养工作。充分的准备以及多年病毒分离工作的经验,不到48小时,她就发现了有疑似病毒增殖的迹象,遂及时果断地提取了培养物核酸进行验证,证实了新冠病毒分离获得成功,这样的速度堪称病原分离培养领域的“火箭速度”,成功分离获得新冠病毒毒株对于开展后续新冠肺炎的科学防控和一系列的科学研究意义重大。

除了日常工作,郭喜玲在中心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带领年轻的同事在P3实验室迅速开展药物筛选、不同地区病例标本的病毒分离、新冠病毒生存特性、多种消毒剂对病毒的灭活效果验证、噬菌体抗体库单克隆抗体/人源单克隆抗体等中和活性的鉴定研究等多项科研工作。自从在P3实验室开始活病毒分离工作后,她就吃住在单位,经常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多项工作周密计划合理安排,使得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有序开展,她快速建立了用于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检测与鉴定的中和实验方法,是国内为数不多,有能力开展国际国内多种技术路线新冠疫苗的研发及免疫效果评价的最早及检测血清样本量最大的P3实验室。这些研究数据,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同时也对新冠疫苗的研发及免疫策略的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她还负责进行不同消毒因子对新冠病毒的体外杀灭效果研究,编写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消毒效果实验室评价方法》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T 775-2021),评价了十余种消毒剂对新冠病毒的体外杀灭效果。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为江苏省新冠疫情的科学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同事们都说:“有郭老师在,我们齐心!”

耐心传授经验在全省防控团队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疾控工作人员承担了大量的高风险防控工作。在流行病调查一线、在病原检测一线、在疫点消杀一线,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还需要有很强的生物安全理念,做好生物安全防护也是真正保障医务人员“零”感染的重要手段。郭喜玲在实验室就是生物安全的负责人,对如何穿脱防护服、手套、医用防护口罩等等,在哪个区域能做哪些事情她闭着眼睛都可以做到,这些娴熟的操作是数十年工作的积累,她把自己的经验也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们。郭喜玲说:“生物安全意识和个人防护技能都非常重要,要让所有的疾控人员都了解、熟悉并掌握!”新冠疫情防控初始,在繁重的实验室工作间隙,她前后承担了十余次针对全中心开展新冠病毒检测的实验人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援鄂队员、出入境海关人员、首例肺移植病例组织解剖等人员的技术培训,内容涵盖了生物安全、个人防护、样本采集、实验室检测要点……她生动、细致、全面的讲解和示范给所有参加培训的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都感到深深收益。

大家都说:“有郭老师在,我们安心!”

正是由于她历年来始终如一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迎难而上的敬业精神,经受住了数十次突发、新发传染病疫情的严峻考验,是领导们认可的能“一锤定音”的技术团队的核心。她在2020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21年获第三届江苏技能大奖“江苏工匠”荣誉称号。2023年当选江苏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面对一路走来所取得的成绩及获得的各项荣誉,她从容淡定心怀感恩,依旧不忘初心坚定信心,认真履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责任担当,不负母校的培育,为疾控事业继续努力工作,为母校争光添彩!

 

 

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江苏工匠”

 

 

2023年江苏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