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学科“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软科“食品卫生与营养学”A+专业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省重点实验室
一、基本情况
1942年秋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创办家政系,1950年春家政系改名为营养保育系,设营养专业及儿童保育两个专业,1956年1月成立四川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1978年和1986年分别获得国内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2000年原华西医科大学与四川大学合并,更名为“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2004年被批准为四川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教育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国家重点学科,成为该学科领域仅有的两个国家重点学科之一。2012年被批准为“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13年学院撤教研室建系,与原卫生毒理学教研室合并为“营养食品卫生与毒理学” 系。2014年首批开设教育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专业。2020年学院学系调整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2022年“食品卫生与营养学”获软科A+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1956年以来历任教研室/系主任为:彭恕生、王瑞淑、侯蕴华、黄承钰、张立实、成果教授,主要教授还有:郑元英、张茂玉、徐维光、曾令福。
本学科是恢复培养研究生制度以来国内最早获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是本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之一。本系研究方向多元,涉及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多个方面,实验室研究与现场调查研究有机结合,具备较好的学科交叉性,人才梯队合理性,在营养与疾病、特殊人群营养(公共营养、妇幼营养、老年营养)、营养流行病学、肠道及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安全(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物成分功效与安全评价(植物化学物、保健食品、食品营养成分与污染物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同领域中具有较强优势,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本系现已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综合实力的科研、教学团队。
二、学系承担教学任务情况
——本科生课程
本系目前共开设30余门专业相关本科课程,主要包括:
1.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四年制):基础营养学、公共营养学、特殊人群营养学、临床营养学、营养教育、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营养流行病学、食品微生物学、专业英语等。
2.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健康与社会模块2——医学营养学。
3.卫生检验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Ⅱ。
4.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
5.其他:公共卫生安全评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新生研讨课
6.通识模块课程:舌尖上的健康、合理饮食与健康、健康膳食实践。
7.MOOC:生命周期营养、食物营养学、食品污染与食物中毒、合理饮食与健康、特殊人群营养。
——研究生课程
目前已开设研究生课程十余门门:医学营养学、营养与疾病、女性营养与健康、食品安全与健康、现代毒理学、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等。其中2010年研究生课程《食品安全与健康》获准四川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主编及参编教材情况
近五年来本系主编及参编教材共30余本,牵头组织编写“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本科专业配套系列教材,其他教材包括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部规划教材,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毒理学基础(卫生部规划教材,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等。中国营养科学全书、营养功能成分应用指南等专著。
三、科研情况
依托于学系及四川大学食品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以及四川大学健康食品研究体系平台。近十年来,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青年项目、国家“973”科技支撑项目、“863”计划重大项目、“十二五”和“十三五”等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数十项,累积科研经费达四千万元。获部、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发表科学论文二百多篇,其中SCI和MEDLINE收录两百余篇。近10年在研和完成纵向、横向课题五十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国家科研部重大专项2项、省部级纵向课题10项);近3年人均科研经费50~60万/年;2023年人均发表SCI论文3篇。
2017年“TK基因突变试验推广应用”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推广类)二等奖
近十年部分科研课题
课题名称 |
经费来源 |
总经费(万) |
起止时间 |
项目负责人 |
水产品/农产品/香料中化学污染物/产毒真菌的快速检测和食品中有害物质健康危害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245 |
2011-2014 |
张立实 |
体内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优化与分子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55 |
2016-2019 |
张立实 |
婴儿期环境因素与儿童过敏性疾病关系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85 |
2014-2017 |
何方 |
视黄酸调控CD4+T细胞分化对类风湿关节炎炎性反应的缓解作用及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60 |
2014-2017 |
李云 |
壬基酚的发育免疫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0 |
2018-2020 |
陈锦瑶 |
儿童过敏性疾病与肥胖的关系及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55 |
2019-2023 |
何方 |
肠道菌群在肥胖防治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以调控棕色脂肪组织活性和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为新靶点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56 |
2021-2024 |
李鸣 |
生命早期肠道菌群起始-构建的影响因素与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关系及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4 |
2021-2023 |
沈曦 |
生命早期肠道菌群构建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及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30 |
2023-2025 |
程如越 |
遗传预测的体力活动与青少年抑郁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30 |
2023-2025 |
姜侠 |
番茄红素对双酚A暴露相关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影响及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30 |
2024-2026 |
李晓蒙 |
食品典型污染物及潜在风险物质危害识别与毒性作用模式研究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49 |
2018-2021 |
张立实 |
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中国心脏健康食谱的开发与应用效果评价” |
科技部国家重点专项 |
25 |
2017-2019 |
曾果 |
孕产妇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科学调查 |
国家科技部基础资源专项基金 |
59 |
2020-2024 |
曾果 |
功能性食品安全性评价与功能因子关键检验技术 |
“863”计划重点项目 |
1820 |
2010-2012 |
张立实 |
果蔬食品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 |
科技部 |
40 |
2012-2016 |
李鸣 |
食品安全应急与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和应用 |
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26 |
2009-2012 |
张立实 |
控制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卫生部 |
20 |
2012-2016 |
李鸣 |
稻米镉健康监护对策与食源性疾病溯源技术研究 |
卫计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230 |
2013-2015 |
张立实 |
食品农药残留的免疫毒性体外测试方法研究 |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
12 |
2013-2016 |
张立实 |
硒富集主要作物新种质选育及营养有效性评价研究 |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
40 |
2013-2017 |
阴文娅 |
国产新型益生菌的探索、促进健康功效及安全性的解析、相关应用技术的開发 |
四川大学“985工程”定向引进 |
80 |
2013-2016 |
何方 |
优质中国泡菜现代化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产业化示范 |
四川省科技厅 |
15 |
2012-2015 |
李鸣 |
茶叶营养健康功效成分的循证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四川省科技厅 |
40 |
2020-2022 |
李鸣 |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迁移物混合暴露的遗传毒性风险评估 |
四川省科技厅杰出青年科技基金 |
20 |
2022-2024 |
陈锦瑶 |
以“健康四川2020”为目标的科技工作者健康促进适宜技术研究及推广示范 |
四川省科技支撑项目 |
20 |
2014-2016 |
吕晓华 |
川产刺梨不同极性部位UPLC指纹图谱建立及其抗肺纤维化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 |
20 |
2022-2023 |
阴文娅 |
双酚A及其类似物联合暴露致前列腺增生的毒作用模式研究及其健康限值推导 |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 |
20 |
2024-2025 |
李晓蒙 |
具有调节情绪功能的母乳来源“精神益生菌”的开发研究 |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 |
10 |
2024-2025 |
程如越 |
学龄前儿童饮奶模式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 |
30 |
2014-2015 |
曾果 |
孕期体重增长适宜值的 多中心队列研究 |
中国营养学会 |
13 |
2013-2015 |
曾果 |
生命早期喂养方式对成都地区新生儿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研究 |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 |
15 |
2020-2021 |
何方 |
海藻酸盐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研究 |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 |
40 |
2021-2022 |
陈锦瑶 |
中国居民的番茄红素特定建议值与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研究 |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 |
19 |
2022-2023 |
李晓蒙 |
母乳微生物和低聚糖对婴幼儿肠道菌群构建和神经发育的影响 |
中国营养学会营养科研基金 |
20 |
2023 |
程如越 |
孕期增重及血脂对妊娠期糖尿病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
达能营养中心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 |
20 |
2017-2018 |
曾果 |
关于母乳成分、喂养状况和婴儿健康的中国母婴队列研究 |
达能基金 |
78.98 |
2021-2023 |
曾果 |
老年人的免疫衰老与其肠道菌群、饮食习惯的关系 |
达能营养中心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 |
20 |
2014-2015 |
何方 |
基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探讨番茄红素与前列腺增生的关联及其炎症中介机制 |
达能营养中心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 |
20 |
2024-2025 |
李晓蒙 |
水飞蓟和葛根联合作用改善酒精性肝纤维化功能评价及机制研究 |
汤臣倍健营养科学研究基金 |
15 |
2017-2018 |
陈锦瑶 |
四、其它工作情况
本系作为四川省营养学会和四川省营养师协会的挂靠单位,同时本系也是中国营养学会正式认证的首批“注册营养师课程教学基地”的教学培训团队。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的发展、科普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基础理论研究有所创新或突破的同时,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四川省营养学会先后多次被省科协评为省学会先进集体,并被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及省科协联合评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本系团队成员定期受邀参加各类标准/保健品/新资源食品/特医食品/食品相关产品评审工作及科研课题评审和立项工作(国家营养标准评审,国家保健食品评审,食品添加剂和新资源食品、食品相关产品评审,科研课题立项、结题评审等)。本系常规进行食品/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工作,并进行营养保健食品研发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