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系 学系介绍 详细

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系

 

一、基本介绍

1974年,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卫生系(现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正式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卫生检验本科专业组建了卫生检验教研室1981年,四川医学院在卫生系组建了医学检验教研室2013年12月卫生检验教研室和原医学检验教研室合并为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系。

学系负责卫生检验学学科发展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卫检专业团队现有成员23人,其中正高6人,副高11人;博导5,硕导16人;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4人、省级人才项目获得者11人次、国家级学术团体(分会)副主任委员及以上4人、省级学术团体(分会)副主任委员及以上6人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3~25名,博士研究生5~7名。

开展传染病病原检测及预防新技术研究医工融合,突破传染病病原检测及疫苗预防技术瓶颈,研发小型超敏传染病病原现场可视化检测、环境当中病原连续监测的试剂和装备,探索新疫苗研发技术;开展基于多组学技术对慢性复杂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多组学研究技术平台,研究性复杂性疾病(职业病、慢性病、慢性传染病)的健康影响因素及生物标志物,为疾病精准防控提供支撑;并开展毒物暴露解析及健康效应研究:着眼非靶向筛查,结合目标检测,构建毒物暴露解析技术平台,环境中各类因子与健康的关系

每年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每年新增研究经费300余万,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2023“重融合 强实践 促创新——一流卫生检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国家教学成果等奖。

二、教学工作和成果

学系每年承担32门本科课程、2门研究生课程,教学学时数总计约3200学时/年

每年承担本科毕业课题近40项、指导本科创新课题约20项;

2023年国家教学成果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项1项、一等奖2项

2019年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入选首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卫生微生物学(I)实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空气理化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高致病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的临床样本采集和二代测序分析虚拟仿真实验生物材料检验)、6门校级思政榜样课程1门校级通识核心课程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2022年度实验教学应用示范课程

裴晓方教授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卫检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第2届、第3届),牵头卫检专业教材的编写规划,全系教师近年来主编、副主编了20余部教材、专著 

裴晓方教授作为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医学技术专业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汪川教授作为联盟医学技术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牵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指南(2020年版)》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部分的指南编写

唐田、李永新曾菊梅等多人获高等学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授课竞赛特等奖、优秀课件讲、教案奖

汪川、李永新等多人获四川省大学生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知识和技能竞赛优秀指导老师

多人获四川大学卓越教学奖、星火校友奖教金、五粮春优秀青年教师、四川大学优秀教师、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主要科研领域和成果

1. 传染病病原检测及预防新技术研究

方向简介:医工融合,突破传染病病原检测及疫苗预防技术瓶颈,研发小型超敏传染病病原现场可视化检测、环境当中病原连续监测的试剂和装备,探索新疫苗研发技术。

团队成员:汪川、李永新、周琛、裴晓方、许欣、曾菊梅、唐田、别明江、陈嘉熠李玲

在研课题:基于多足DNA walker的三元光子晶体荧光传感阵列高通量检测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DNA梯子-逻辑电路的荧光传感器检测多种呼吸道毒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动物冠状病毒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重大传染病防控及新型疫苗构建的关键技术研究(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对(四川省科技厅2022年度重大科技专项)、生鲜食品加工及贮运流通环节新冠病毒防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基于纳米耀斑的热泳传感器超灵敏检测进口冷链食品及外包装中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 (四川省科技厅项目 )、疫情常态化阶段基于病原学的新冠肺炎防控关键技术及知识决策体系研发及应用示范成都市科技局重大应用示范项目生鲜冷冻食品中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视化传感技术的研发及其应用研究 (成都市科技项目)等。

 

 

 

 

 

2. 基于多组学技术对慢性复杂性疾病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方向简介:基于多组学研究技术平台,研究复杂性疾病(职业病、慢性病、慢性传染病)的健康影响因素及生物标志物,为疾病精准预防提供支撑。

团队成员:裴晓方、杨罗、廖娟、曾沛斌、邵美瑛、左浩江、王国庆、汪川、邹晓莉、李永新、郑田利

在研课题:基于西南队列和慢病人群的影响因素探讨、天然产物抗骨质疏松、动脉粥样硬华、降血糖、抗癌等作用及机制研究、尘肺病人菌群研究、粪菌移植的健康效应、口腔微生物与健康、头颈部肿瘤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康复治疗新方法建立及机制研究、尘肺病人结核潜伏感染生物标志物研究等各级项目,累计经费约400万元。

 

 

 

 

3. 毒物暴露解析及健康效应研究

方向简介:着眼非靶向筛查,结合目标检测,构建毒物暴露解析技术平台,多维度研究食品、环境中各类化学因子与健康效应相关性。

团队成员:邹晓莉、曾红燕、孙成均、郑波、李雯雯、李永新、周琛史莹、夏莹、张鑫

在研课题:全方位毒情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四川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2020YFS0056),全氟化合物环境与健康风险表征关键技术突破(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G2021164008L)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