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卓越 为民 详细

四川大学华西四院王雷的“驻村答卷” ——高山茶园飘出“致富香”,彝乡村寨架起“健康桥”

发布时间:2025.07.11 来源:四川观察
字号:

在凉山州甘洛县

海拔近1900米的新茶村

提起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来的“王书记”

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2018年7月,王雷告别省会成都,开启了秦巴山区、川东北达州宣汉县历时三年的驻村征程,2021年7月,前脚刚结束宣汉驻村工作,后脚便带着首次驻村经验,马不停蹄奔赴大凉山腹地、凉山北大门甘洛,一头扎进这个因茶得名却一度面临发展困境的高山彝寨,当起了驻村第一书记。转眼四年过去,他交出了一份让村民喜笑颜开的“答卷”:曾经“养在深闺”的小茶叶变成了致富“金叶子”,华西优质医疗资源跨越山水,成了守护村民健康的“及时雨”。更让人佩服的是,这位扎根山村的书记,硬是在繁忙的驻村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成功考上省委党校研究生,边实践边充电。

 
图片

(图为王雷走访百姓、宣讲健康知识)

 

“金叶子”铺就致富路:小茶叶做成大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发展产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初到新茶村,王雷深入调研、摸清家底,认准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贝:茶叶。新茶村有好茶,但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面临巨大的发展瓶颈:缺规模、缺品牌、缺销路。

王雷和驻村工作队成了“茶产业推广大使”。他们和当地政府一起跑项目、引资金,带领村民发展“致富产业”的实践,获得了省民宗委1000万元的民族团结进步奖,专项用于茶旅融合园区建设。2200亩新茶园在山坡上铺开,1300亩老茶园焕然一新,28.5公里的产业路盘山而上,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拔地而起,灌溉水网也通了。茶农们乐了:“路通了,水来了,厂子建起来了,咱的茶叶不愁了!”

 

图片

(图为王雷带领致富带头人去先进茶产区学习)

 

光有硬件还不够,王雷琢磨着让乡亲们抱团发展。他搞起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大家伙儿拧成一股绳。效果咋样?数字来说话:新茶村年户均增收近6000元!实实在在的钱袋子鼓了,村民的干劲更足了!

 

图片

(图为王雷邀请技术人员来新茶村指导茶叶种植)

 

如今,新茶村千亩茶园焕发新生机,“茶旅融合”绘就新蓝图。王雷的眼光放得更远。他求助当时川大挂职甘洛的副县长牵线搭桥,把川大校友、四川(山东)商会会长请到了村里。一看这好山好水好茶,校友当即拍板,注资成立四川蒙顶黄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后咱们的茶,牌子更响,卖得更远!”王雷信心满满。他盘算着,未来三五年,还要带着大家伙儿沿着园区再发展,再搞几个高标准茶园,实现一二三产联动,让村里在家劳动力都能有活干、有钱赚,让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早日归乡发展。

 

图片

(图为王雷在四川乡村新闻推介新茶村茶叶)

 

“健康桥”联通大医院 华西专家“上门”来

 

作为华西四院来的书记,王雷心里一直惦记着村民的健康。“山里看病难,特别是老人,小病拖、大病扛,就怕因病返贫。”他决心把“娘家”华西四院的“金字招牌”用起来,他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给村民筑一道健康防线。

第一招:签“医联帮扶框架协议”,县医院强起来。 王雷来回奔波,促成了华西四院与甘洛县人民医院“结对子”。2022年6月至今,华西四院领导多次带队赴甘指导,派专家坐诊培训,并接收30余名管理人员免费跟岗培训,同时每月发放生活补助,开通了医生双向交流的通道,县医院的“本事”眼见着大涨。

第二招:开“体检大巴”,专家下乡来。 2022年5月,一辆特别的“体检大巴”开进了新茶乡和斯觉镇。这是王雷协调华西四院专家团队搞的大型义诊,也无疑是甘洛有史以来最大型最精心的一场“健康盛宴”。207位7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了免费全面体检,建立了健康档案。队伍里,斯觉镇81岁老党员吉木俄论莫和新茶乡81岁老党员阿支米解,两位“光荣在党五十年”的老前辈,成为现场最受尊敬和关爱的对象,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让沧桑的皱褶更加明显了。

专家们还给300多位村民看了病。“在家门口就能让华西专家瞧病,以前做梦都不敢想!”村民们交口称赞。这事儿还上了央视朝闻天下、人民日报、四川卫视!健康体检和义诊服务一干就是四年,不仅局限于新茶村和斯觉镇,还延伸到了海棠镇、越西县华阳村,累计服务8000余人次。

此外,他还协调了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师生到甘洛县开展了青少年饮水健康、艾滋病预防、近视防控、青春期健康等多个主题的差异化卫生科普活动,为5000余名青少年构筑起身心健康防线。

 

图片

(图为华西四院“体检大巴”到甘洛义诊、体检)

 

第三招:用“千里眼”,远程会诊解难题。山高路远挡不住科技。王雷用上了华西的远程医疗平台,县里医生遇到疑难杂症,屏幕一开,就能和华西专家“面对面”会诊、学习,底气都更足了。

第四招:治“尘肺病”,精准帮扶显特色。知道附近乡镇有尘肺病人,王雷发挥华西职业病防治的强项。他请来华西四院的知名职业病专家到新市坝、田坝的尘肺康复站指导,还专门为新茶村的尘肺病人搞了“线上问诊和健康讲座”。康复站建起来,专家指导跟上,让这些特殊的乡亲们在家门口也能得到专业照护。“王书记来了,我们看病更有指望了!”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通过发挥健康医疗特色帮扶,让深山里的老百姓真正体会到优质医疗资源的普惠化、均等化,王雷的努力,正让这一目标在甘洛乡村逐步成为现实。

 

图片

(图为华西四院医生在甘洛田坝中学开展青春期生理健康宣教活动)

 

心系冷暖办实事 真情赢得百姓

 

驻村工作,核心是服务群众。这三年,王雷的心早就和村民连在了一起。

卖山货,当“推销员”:看到村民的核桃、板栗、腊肉、大豆堆在家里,王雷着急。他四处联系,帮村民卖了数十万元的农特产,解决了大家的心头难。

 

图片

(图为王雷入户为村民办实事)

 

送温暖,“暖冬”暖人心:天冷了,他惦记着困难户。通过“832”平台采购了大量的米、油、大礼包,送到脱贫户、监测户和老党员手中,暖了屋子更暖了心。

建家园,提升精气神: 为了村子更美、发展后劲更足,王雷还“化缘”来“100多万元”帮扶资金,修路、建活动室、开办农民夜校、整治环境、带村干部外出学习取经,村子一天比一天靓。

助危难,解燃眉之急:王雷在走访中发现村里一长期困难的监测户,2024年春节患重病的丈夫去世,有四个未成年的孩子需要抚养,房屋摇摇欲坠。他及时协调华西四院提供专项资金进行房屋修缮和改厨改厕改圈,硬化入户路,同时医院以及和村党总支结对的机关一支部分别对该户进行了教育资助,该帮扶事迹也得到了凉山州电视台的专题报道。

 

图片

(图为王雷带领百姓改造的新茶村首家农家乐)

 

淬炼成长:农村是课堂,群众是老师

 

从大医院到小山村,王雷和队员们坦言收获巨大。“农村真是锻炼人的大舞台!”以前坐办公室,现在跑田坎,听民声、解难题,每一项都不容易,但也让他们更懂什么是“脚踏实地”,什么是“把群众放第一位”。

“态度决定一切!只要心里装着老百姓,做事就有准星。”王雷常和队员们说。他们把村民当老师,沉下心、扑下身,真心实意服务“三农”。村民的淳朴和信任,成了他们最大的动力。

白天忙着跑项目、访农户、解难题,夜深人静时,王雷又翻开了书本。他深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光有热情和经验还不够,必须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驻村工作最繁忙的阶段,他挤出时间刻苦学习,最终成功考取了四川省委党校的研究生。这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不仅是他个人努力的见证,更是他决心将驻村实践与理论学习深度融合,为乡亲们谋划更长远发展的生动注脚。

 

图片

(图为王雷与村民开坝坝会了解群众心声)

      

荣誉见证,未来可期

 

汗水浇出幸福花。在王雷和大家的努力下,新茶村捧回了“甘洛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支部”、“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沉甸甸的荣誉。这是王雷带领新茶村实现产业兴旺、健康有保、乡风文明、生活改善最有力的肯定!

 

图片

(图为王雷手捧凉山州政府向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赠送的锦旗)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王雷和驻村工作队已经画好了新蓝图:未来几年,继续在“医疗、文化、产业”上使劲儿,帮村里把健康防线筑得更牢,把茶产业做得更旺,探索长效致富的路子。他的目标很清晰:到2025年底,把新茶村打造成响当当的“乡村振兴茶叶示范基地”,实现“产业强、治理优、生态美、乡风好、百姓富”!

从锦江之滨到尼日河畔,从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的“管理服务青年标兵”到新茶村的“当家人”。王雷用一片“金叶子”、一座“健康桥”,连起了大医院与小山村,也连起了党心民心。他把华西四院“卓越·为民”的精神深深镌刻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用医者仁心和党员的忠诚,在甘洛山村中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篇章。王雷的故事是华西人服务国家、践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生动缩影。站在新的起点,这位充满干劲的“90后”第一书记,将在茶香袅袅的甘洛高山继续带领乡亲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奋力书写更幸福美好的篇章!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