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年献血50余次 妇科医生杨雪用“她”力量守护“她”健康

      “老师你好,我之前来复查拿药回家后,一直有持续出血,这是为什么呢?”“优思悦是第一次吃吗?性激素类药物不能漏服。用药不对很容易乱出血。”……深夜的在线回复是杨雪的工作常态。作为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在线问诊量最多的医生,妇科医生杨雪让不少饱受妇科疾病困扰的女性重拾健康,患者好评如潮。   在线咨询   患者好评     妈妈引进门 立志做一个鲜活、温暖的医生   孕育杨雪医学梦想的仅仅是其母亲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杨雪的母亲身着绿色军装,外面套着白大褂,正准备着注射工作。   杨雪的母亲   “妈妈以前在部队上是一名护士,虽然口罩和帽子遮住了大部分仪容,但她那一刻专注的眼神,深深地影响着我。”杨雪说,从她记事看到这张照片起,除了学医,就没想过做其他事。2007年,怀揣梦想的杨雪考入泸州医学院,并于2013年及以后,在四川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度过了主修妇产科学的研究生及规培时期,离她想成为的人又更近了一步。 杨雪一直认为,学生时代自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氛围,丰富的社团及学生工作经历,对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一个真心钟爱学生工作的大学生,一个思维活跃、思考独立的活动策划者,一个眼光长远、考虑周到的领导者。”是老师、同事、朋友对杨雪的评价。大学5年,她有时候在台前,是记者、主持人、演讲者、校园歌手、英文广播员、排球运动员、青年志愿者……更多的时候她是在幕后,是报刊主编,是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即便是每日为活动早出晚归,杨雪也从未落下自己热爱的医学,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个学期都能拿到奖学金,医院实习期间也是实习队长。   2009年,作为团队主要策划人之一,杨雪策划参加了四川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李嘉诚基金会学生感恩行动,赴地震重灾区茂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小小蒲公英医学院”,招收50余名当地小学4-6年级的学生,传播医学知识,培养医学兴趣及健康习惯。     此次实践活动也让杨雪再次坚定了她的理想——做一个鲜活、温暖的医生,这也与影响她颇深的中学(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校训“追求个体生命活力,追求个体做人成功,追求个体学业成功”无比契合,成为她一直鞭策自己的箴言。     资历虽浅 为患者真心服务的情义却深   2016年,杨雪到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妇科、健康管理中心工作,负责妇科门诊、妇科体检、宣传科普、支部党建以及科室管理等工作。   对于杨雪来说,思想高度、专业技术、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提升,都是从医路上的巨大挑战,而临床工作中最难做好的可能是给予心理疏导,面对千人千面的患者和体检人员,很难做到让每一个人满意而归。她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也为她的工作提供了不少帮助:跟随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经历多种人生,培养了自己的同理心,更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阅读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看书也是缓解压力、使内心平静的好方式。杨雪说:“理解、沟通、解压是医生必备技能,我永远对下一本书保持热度。”     杨雪说,自己尚无突出技术或创新成果,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医生。但在她的同事及患者看来,这与她是一个好医生并不冲突。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孙敏用“干净、干练、干将”这三个词来描述杨雪,说她不在意个人得失,做事雷厉风行且让人放心,多年坚持献血以及时刻通过在线问诊回复患者更是让孙敏印象深刻。 杨雪笑称献血是由从医发展而来的一个爱好,在当产科实习医生时,她为一位血小板严重减少、有极大出血风险但又需要急诊手术的孕妇申请了血小板,这个时候她才了解到原来血小板不是随时都有。2018年底至今,只要身体和时间允许,杨雪一直坚持捐献成分血,已献出53次共9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为不少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杨雪的献血记录   在患者眼里,杨雪虽然不是最资深的老专家,但是对待每一位患者的严谨态度及用心程度都是切身可感的。 “每次向她问询,不管多忙都会回复,不是敷衍地回复,而是认真地告诉你每一项检查结果代表的意义,甚至会向每一位患者解释为什么开这个检查单子,为什么要用这个药,任何时候都会以患者为重,她是一个很好的医生。”   患者的一句“从没遇见过像您这样的医生”会让杨雪思考良久。“我是什么样的医生?我要做什么样的医生?我想做能解决问题的医生,更想做能予人温暖的医生。”杨雪说,患者的口碑以及推荐让她很有成就感。谈及为什么愿意花休息时间坚持做在线问诊,杨雪更是坦言,门诊患者后续可能需要在线问诊,在线问诊患者也可能是未来的门诊患者,每一位患者都需要认真对待。     关注女性健康 患者不是科普的最终一环   作为一名妇产科生殖内分泌专业的医生,杨雪的大部分就诊患者都是来看各种月经问题的,比如停经、月经紊乱、异常出血、痛经等。比起其他体液,月经可能更容易激发人们的不安。对此她表示,月经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平常的它不需要被赋予一些额外的含义,它可以反映很多疾病,关于月经的知识,确实值得大家重视和学习。   在门诊和体检时,杨雪总是不厌其烦地科普: 如果没有生育需求,一定要重视、学习、使用科学的避孕方式; 即使在用高效的避孕方式,都建议同房全程戴套,降低各种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风险; 接种疫苗、同房戴套、定期筛查,就能预防好宫颈癌……   足够了解就不会惧怕,杨雪愿意花时间多跟患者解释和沟通,“你会发现绝大部分患者,是欣喜于医生跟她多说话,是愿意学习相关健康知识,也是完全能听懂的,最后患者的依从性就会比较好。”杨雪说,“她们不是我科普健康知识的最后一环,而是传播健康知识的中间者,一个人可以影响很多人,她们自身就是科普的生力军。” 想要提升民众健康素养,就要加强他们的健康理念,不断提高民众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健康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过程,需要团队,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它一定是综合的、系统的、个体化的,这也是杨雪及其团队全身心在做的事情。   作为四川省最早开展健康管理工作的医院,华西四院在体检后免费咨询和就诊方面大力并细节地投入:有专业的健康管理医师,全面解读体检报告;有医防融合领域的专家教授,提供慢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的建议;如有需要至专科进一步诊治,也会提供免费的门诊就诊号。同时,作为拥有职业体检资质的医院,华西四院一直坚守和维护职业体检的高水准,并且脚踏实地深入单位和人群,致力于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健康防护知识的科普。   关于健康管理,杨雪提出了三条特别通俗的建议:追求良好的生活理念,包括饮食、作息、锻炼、心态等;有不舒服,及时就诊;做好体检,能防患于未然。   作为一个由母亲引入医学门,并从事妇女健康事业的医生,杨雪对母亲有着特别的认识。“母亲不仅是赋予生命的人,也是给予最大生命支持的人。‘母亲’的定义很宽泛,这一生像母亲一样爱着我的人,都是我的母亲。”杨雪说,母亲节即将来临,除了要祝各位母亲节日快乐以外,还要呼吁各位母亲多关注、关爱自己,守护自身健康。

    2024.05.11
  • 卫四不凡|赞!《人民日报》报道我院学子孙泽远:留英学医,期待归来服务社会

    4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题为《留英学医,期待归来服务社会(留学记)》的文章,报道了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学子孙泽远立志学医、留学求索、期待归来服务社会的事迹。  不仅如此,孙泽远同学的事迹也被收录到了2024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对话青年·崛起的力量》——30名留学青年追寻专业前沿的故事中,展现了“四新学科”建设浪潮下,留学青年的个人成长与爱国情怀。     以下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原文   留英学医,期待归来服务社会(留学记)     立 志 对孙泽远来说,他的成长之路与家庭支持密不可分。 “我们家的英语学习氛围很浓厚。”孙泽远说,“这得感谢我爸爸,小时候当我想说英语时,爸爸就会做我的陪练老师,和我用英语对话。在爸爸看来,英语是交流的工具,而非考试的一门学科。妈妈则每天清晨播放英语磁带,帮助我沉浸在说英语氛围中。” 妈妈的职业深深影响了孙泽远。“她不仅是一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还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耳濡目染下,孙泽远自小对心理学和医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确定了学医的志向。他被久负盛名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录取,攻读预防医学专业。 上大学后,孙泽远有了更多自由时间。自大一开始,他便利用假期去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的小学支教,在担任教学辅导工作的同时,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斯里兰卡支教期间,孙泽远教孩子们学习   在支教过程中,孙泽远教授孩子们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潜力。而这段支教经历,也为他日后专业方向选择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孙泽远作课堂演讲   2019年夏天,孙泽远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公共卫生方向暑期学分课程。海外高校对于精神卫生全球化的学术视角让他产生兴趣,也令他有了出国深造的想法。本科毕业后他申请并入读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全球精神卫生硕士专业。   求 索 伦敦国王学院在全球拥有较高声誉,尤其是心理、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专业排名居世界前列。其全球精神卫生硕士专业由伦敦卫生与热带病医学院联合培养,课程涵盖了公共卫生和心理、精神病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全球精神卫生导论、社会心理、循证医学,以及统计学基础和进阶统计学等科目。 在这一年学习时间里,孙泽远收获颇丰。他常被鼓励和同学们用批判的眼光、严谨的态度分析问题,尝试运用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在课后,通过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周期性讲座、各类学术活动,他不仅大幅提高了专业学术水平,还发现了自己在儿童心理健康这一细分方向上的浓厚兴趣,并萌生了在这一领域深造的想法。 “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根源大部分都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果能在这个时候进行诊断和早期干预,将对全生命周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深远的帮助,这种干预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孙泽远说,“本科时期的支教经历对我的影响很深,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让我觉得非常愉快,我希望能将这份快乐传递下去,让孩子们都能拥有快乐的少年时光。”  伦敦国王学院在心理和精神病学方面有着大量的研究资源和多学科的研究团队。怀着学术心愿,以及学成报国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经过综合考虑后,孙泽远选择在博士阶段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在早产儿出生队列研究团队中继续深造。   愿 望 初到英国时,得益于日积月累的语言基础,孙泽远在日常生活沟通方面游刃有余。不过在专业课上,他还是遇到了困难。孙泽远说:“那时候自己对专业词汇还不太熟悉,担心在上课时错过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在学术交流中引起误解。”后来,他通过在课前大量阅读材料、观看课前视频、课后巩固复习等学习方法强化了自己对于专业词汇的熟悉度。同时,与自己的导师保持频繁的交流也是孙泽远提高学术能力的“小技巧”。孙泽远说:“我们大概一周能见到3次面,每次都有相当深入的学术沟通。”如今,他已能轻松地就自己的专业问题侃侃而谈,也能在学术会议上进行独立展示。 在孙泽远看来,硕士阶段的学习基于本科通识教育多了全球化视角,而到了博士阶段,则需要提出科研问题并独立寻找合适方法加以解决。 学业之外的空闲时间里,孙泽远还兼职了其他工作——在学校里当助教和去教育机构做辅导。“这些兼职都是在全英文环境里进行,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英语机会。”孙泽远说。 孙泽远还有一张规律的计划表。例如:每周要去4次健身房,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徒步旅行。“运动、旅行……这是调节情绪的‘良方’,可以帮助我培养较强的抗压能力,全面提升自己。”孙泽远说。 孙泽远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学术海报   现阶段,孙泽远已经在专业领域发表了数篇文章,同时正在博士晋级答辩,计划未来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工作。“我希望能够顺利回国工作,回到家人身边。”他说,“此外,我期望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在帮助青少年成长方面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4.04.28
  • 卫四不凡|从“敢吃螃蟹”到“全国先进水平”, 我院5分钟超微创解决前列腺增生

    向左转,再向右转,向后退再重复,平均5分钟,一台前列腺增生手术的主要操作就完成了!这个“高效”的超微创技术叫做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术,通过给肥大的前列腺“蒸桑拿”,5分钟解决患者的前列腺增生问题 。目前,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已完成近400例该项手术,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切实造福了广大中老年男性患者。这是个什么手术? 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技术是国际上公认治疗前列腺增生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手术过程中,医生根据前列腺的大小和形态制定具体的进针点及进针数,通过导针将103℃的无菌水蒸气注入到目标区域的前列腺增生组织内,由于细胞的凋亡坏死诱发前列腺萎缩来达到治疗作用。 手术原理图,来源:波斯顿科学   华西四院在西部地区率先引入Rezūm热蒸汽治疗系统,并于2022年11月成功完成西部地区首例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充分体现了“超微创技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优势。一个全新的技术在不到2年时间便完成近400例,最大年龄为101岁,患者覆盖全国2/3的省份,为许多患者解决了前列腺增生困扰,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成绩。   01“敢吃螃蟹” 率先引入全新技术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以排尿障碍为主的慢性疾病,是泌尿外科临床诊疗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一般发生在40岁以后,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加。 来源:腾讯医典   华西四院副院长、泌尿外科/盆底男科主任医师杨罗介绍,初期可通过提肛等自我训练来控制症状,主要治疗方式则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每种治疗方式都有其特点。无论哪种方式,科室都有多年的成熟实操经验。 基于临床医生的基本素养,在正式引进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之前,杨罗就带领团队认识、学习了这项新技术。先从理论层面摸清楚了技术原理,并通过模拟手术训练,保障手术的安全规范性。 首台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   2022年11月3日,杨罗主任医师团队首次将该项技术用于临床,为一名因既往脑出血、偏瘫等基础疾病过多,麻醉风险大而无法手术解除梗阻的82岁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带来了希望。手术时间仅仅7分钟,麻醉时间仅10余分钟,几乎无出血。标志着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在前列腺增生治疗上正式迈入超微创治疗时代。该手术也是西南地区第一台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 “前列腺增生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是电切、等离子、激光剜除等技术,需要全身麻醉,很多高龄患者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并不能耐受。而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术平均手术时间只需3-5分钟,对前列腺解剖结构影响很小,创伤小且出血少,极大程度减少尿失禁尿道狭窄出血等并发症,部分可在局麻下进行,可实现前列腺增生手术‘门诊化治疗’。” 杨罗介绍,患者可在短时间恢复正常活动和生活,80%以上患者术后效果满意,该手术能够为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贫血、肺部疾病等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提供更高的手术安全保障。   02“金针度人” 乐于传授实操经验基于手术的原理以及前期效果的评价,杨罗主任医师团队对原有的术式加以改良,摸索改良了一种手术布针方式——“U形双排法”。“1针的辐射范围就是2cm,布针方向及数量不同,手术效果也会有差异。”杨罗一边比划一边为我们讲解道。与原本的“9点钟一针,3点钟一针,平行布针”不同,“U形双排法”就是斜入斜出,可以减少来回摩擦,布针较为对称,且进一步保证覆盖面积。 某一病例回顾 “由于手术时间太短、好像这手术都还没做一样,术后没有感觉任何不适。”2023年9月,已经100岁高龄的罗爷爷来到华西四院就医。罗爷爷排尿困难长达10余年,长期依靠药物治疗,需要靠留置导尿管才能小便。术前评估显示,老人心律失常伴双束支传导阻滞,另外因多年股骨、髋关节、腰椎等外伤致行走困难,只能靠轮椅行动,双下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无法很好地配合手术体位。 杨罗主任医师团队为其安排了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在其无法完全配合手术体位的情况下,8分钟便顺利结束了手术。术中患者几乎无出血,术后仅留置导尿管1根,无持续膀胱冲洗,术后2小时即逐步恢复饮食,术后第二日便出院回家,与家人共度中秋。 截至目前,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该手术总量已接近400例,就诊患者北有内蒙古,西有新疆,南有深圳,东有上海,最高年龄达101岁。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手术满意度高,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前列腺增生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得到了长期有效的控制和改善。 “经过术后一年回访、数据对比,最早实施热蒸汽消融手术满一年的20例患者与电切术患者的I-PSS评分并没有什么差异。”杨罗说,“目前文章正在投稿中,当然我们也正在统计我们之前手术满半年以上的患者,希望能够提供中国人群大样本的手术效果情况,以真正地了解该新技术在我国老年男性人群中的治疗效果。” 为传播医疗新技术,努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更多患者在当地就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作为前列腺热蒸汽手术培训基地,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成功举办两期全国前列腺增生微创新技术培训班,接待了众多泌尿/男科同仁的参观交流,为近60家医院提供了手把手带教。   培训现场 同时,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团队还到贵州、新疆、山西、山东等地,助力当地医院开展了此项手术,其中不乏有首次开展的,真正让培训开到家门口。 谈到这些医院陆陆续续开展起这项新技术,杨罗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举办培训的目的,就是让医生们掌握正确的方法,让患者得到规范性治疗,看到手术效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造福于民。”   03“潜精研思” 全力护航两性健康 除了是西南地区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的开路先锋,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还是四川省首家将泌尿外科、盆底及男科专业结合起来,在微创技术及显微外科为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泌尿外科、盆底、男科、妇科泌尿及痔瘘等亚专业,在全面开展泌尿外科、盆底及男科疾病诊治的基础上,形成以泌尿外科为核心,多科协作诊治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微创技术及显微外科治疗男科疾病为特色的临床治疗中心,也是四川省显微男科技术培训基地,中国性学会私密整形与产业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性学会男性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医护人员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专科,泌尿盆底男科除了开展Rezūm治疗前列腺增生临床研究外,还牵头西南地区Lipus联合盆底锻炼治疗勃起功能障碍临床研究。科室还在科研、继教方面迅速发展,承担硕士生培养及相关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男科(IHH、ED等)、间质性膀胱炎、职业性肿瘤等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类器官、斑马鱼模型相关机制研究。在近日召开的第39届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年会上,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杨罗、戴轶团队更是展示交流了多项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华西四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服务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泌尿外科/盆底男科不仅是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开拓创新,还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常态化做好健康科普工作,不定期联合多学科开展科普义诊,为患者谋健康。 科普义诊   “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前列腺癌发病非常缓慢,是可以实现根治的,大家也不必太紧张”“但是需要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杨罗说:“在这个信息传播快速的时代,科学的医学知识是我们应对各种疾病的重要武器,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些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  

    2024.04.12
  • 卫四不凡|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最新研究:小胖墩儿≠养得好,也可能是儿童脂肪肝!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长期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并于近期在儿童肥胖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筛查指南应关注对病人家庭成员的筛查,这对完善指南中筛查的重点人群和疾病防控具有深远意义。该项研究成果已得到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的认可。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是由于肝脏过多的脂肪堆积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病。在儿童中,通常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有关。在发达国家,一般儿童中MASLD的患病率为2.6%~3.3%,而肥胖儿童患病率高达30%~70%。   MASLD常被称为“沉默”的疾病 因为它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 不检查很难被发现   所以说 及时发现易感人群并进行早期筛查 是非常重要的!    “瑞金感染”微信公众号   这不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在研究时发现 在肥胖儿童群体中MASLD发病率较高 将近30% 且呈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经超声筛查 90个超级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 17个患有脂肪肝 8个肝胆异常   MASLD筛查很重要,肥胖人群及父母本身有脂肪肝的家庭更是筛查重点。研究生盖巧玥说:“在做儿童肥胖和脂肪肝病关联性和政策的研究时,翻阅回顾了大量文献,发现目前权威的国内外脂肪肝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并未强调进行家族筛查的重要性。所以就提出了这个点。”   是不是不胖的 就不用担心脂肪肝了呢? 答案是“不一定”   尽管脂肪肝更常见于肥胖者 但瘦弱的儿童也有可能患上脂肪肝 主要与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 代谢异常、肌肉量低、 内脏脂肪聚集等因素有关   识别瘦弱个体中的脂肪肝可能较为困难,因为他们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肥胖相关症状或体征。因此,对于有肝功能异常指标(如ALT、AST升高)的瘦弱儿童,医生可能会推荐进一步的肝脏成像检查(如腹部超声)和可能的生活方式咨询,以评估和管理脂肪肝的风险。   对于所有儿童 无论体型如何 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和足够的体育活动 都是预防脂肪肝 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关键     一直以来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都在借助“医防融合健康咨询” 为肥胖防控、青少年家庭关系促进 提供咨询服务   已经有证据表明,除了脂肪肝,儿童期和青春期肥胖还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和死亡风险显著升高。此外,过度肥胖还可能造成孩子自卑、敏感,心理健康逐步恶化。   目前对儿童肥胖的医学干预 主要集中在 生活方式的改变、行为治疗、营养干预 以及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的 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     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   关注我国儿童超重肥胖日益增加的严峻趋势,在学院/医院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4月,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主任刘振谧带领团队,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研究方向,开展了针对3~12岁重度肥胖的小朋友,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随访的队列研究——华西儿童超级肥胖队列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   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如身高体重,生长发育曲线,骨龄骨密度测量等; 关注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超声涉及的肝病,心血管疾病; 关注遗传机制,如目前已经对儿童和母亲样本的基因芯片测序,部分儿童样本的全外显子测序(WES); 部分粪便样本的微塑料检测。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组会现场  不仅仅是肥胖,为进一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除了日常开展医防融合健康咨询外,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从四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的智库和技术力量。   01开展相关研究 为政策制定、干预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这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任务。 02公众教育和健康促进 通过华西儿童超级肥胖队列、生命早期队列、精子库数据等平台和媒介,参与到公众教育中,提高家长和儿童对于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华西儿童超级肥胖健康管理项目。     华西儿童超级肥胖健康管理项目筹备情况 03政策建议和倡议 基于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可以向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政策建议,推动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政策,以促进儿童健康。例如:代谢性脂肪肝病的家族聚集性,提倡家系筛查。 04合作和网络建设 通过与其他研究机构、学校、社区及非政府组织等合作,共同开展针对儿童健康的项目和活动,比如到凉山、资阳、蓬安等地学校、妇幼保健院开展宣讲、科普义诊活动,建立了一个多方参与的健康促进网络。

    2024.04.08
  • 十大人气专家⑤|周云峰:医路漫漫 用心为患者书写健康

    3月15日下午,接受采访时,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胸外科主任周云峰刚下手术台,头戴蓝色手术帽,白大褂下尚穿着一身绿色手术服。多年的历练,让周云峰身上有一种云淡风轻的理性从容。“刚为一位食管癌患者做完一台3个多小时的手术,让各位久等了。”依旧精神抖擞的他一边取口罩一边急忙地为我们递上了3瓶矿泉水,准备接受接下来的采访。问及吃没吃午饭,他表示手术途中换体位的间歇快速地吃了个午饭。一阵寒暄过后,周云峰打开了话匣子。  “一波三折”的从医之路  人生是由很多不确定构成,也是它的精彩所在。不确定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从事着什么样的工作。对于年少时的周云峰来说,唯一能确定的事,就是按部就班地学习,跟着老师的建议,开启下一段人生旅程。   周云峰,成都新都人,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这时候他的目标就是考中师中专,学一门傍身的技术。“那个年代,特别是在我们农村,都觉得班级前十的,最好的出路就是去读中师中专。”他笑着回忆道,初二,班里新来了位老师,这个只比他大4岁的老师告诉他,“你应该去考高中,上大学。” 初三下学期,恰逢新都一中第一届理科实验班到各个学校挑选优秀生源,有了读高中想法的周云峰就报了名并成功被录取。“当年5月就去了,还有奖学金。”刚入高中时,教授他知识的各位老师就是他的榜样,“你已经跨进大学门了”是老师们常说的话,他自然而然地就把目标定成了考师范。 随着知识面扩宽,各高校每年的到校招生,以及不同专业学长们的介绍,周云峰又将视线转到了考军校,一是有一颗爱国报国的心,二是没什么经济压力。 正式认识医疗行业,是在高三下学期,一部名为《回首又见他》的电视剧成了他的医学启蒙,他说:“那时候很多同学都因为这部剧受了很大影响。”赶在高考前,周云峰对自己的大学有了明确的计划,军校、医科大、师范,志愿上均有填报,哪个都是喜欢的。    1998年,周云峰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正式开启了他的医学生涯,这也是他10几年来第一次出川。与初高中学固定知识的小圈子不一样,大学就是一个多方面优秀人才的聚集地,没有成倍的努力与付出,是无法在医科大里发光发彩的。“大学之前,一直排名在前,让我觉得我是个聪明的人。”周云峰说,步入大学以后,他还是像初高中一样,不费劲地学,成绩也是不温不火,“想的就是有工作就行嘛。”直到大四,处于恋爱时期的他发现,“女朋友成绩好,她能去的医院我就不能去”,周云峰就开始“补课了”。他开始回顾之前的知识,并且通过看论文、练实操等方式扩宽知识面,只为向女朋友,也就是他未来的妻子,现华西第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廖娟靠齐。 两个人从实习工作一个遂宁、一个南充,到研究生一个广东、一个四川,2010年,长期异地的夫妻二人,终于在一个医院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这个期间,周云峰多个科室轮转学习后已经选定好了发展专业胸外科,并不断精进自己的专业技术。所在医院是大学附属医院,也让他成为了一个大学教师。2019年,与德国读博回来的廖娟一起,周云峰来到了华西第四医院,成为了医院的第一位胸外科医生,擅长诊治肺癌、食管癌、食管胃交界部癌、肺大疱、脓胸、结核性胸膜炎、纵隔肿瘤、手汗症、食管裂孔疝等。如今,已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已主刀完成近3000例胸外手术,获得第八届“榜样中国 我心目中的名医”外科十大名医称号。   “用尽全力”的从医成就 多年的从医带教,他积累了不少经验,“科室建设”在他这里干出了一番小成就。华西四院胸外科刚开始只有周云峰一位胸外科医生,是跟其他外科一起合成“微创外科”,大家共用3层住院楼,一起做事。随着周云峰招人组团队,科室规模逐步扩大,在2023年底已独立成科,现在科室有8位医生、19位护士,1层楼共66张床位。科室以微创腔镜手术为特色,微创率居本专业国内及国际前列,有微创精准、加速康复、全程管理等特色服务,良好的治疗效果让患者口口相传。 其中有位50多岁的三期尘肺患者,合并很多肺大疱,肺功能极差,肺就像是一床破洞百出的烂棉絮。经常破裂的肺大疱,让患者一年会发20几次气胸,严重时一个月都发好几次,甚至昏迷。不论是当地医院评估还是周云峰初步评估,患者身体状况都是无法承受手术的,风险是极其大的。但是,这个患者的女儿,先后来找了周云峰四次并表示:“反正都可能随时都没命,不如搏一把”。在患者及家属的开放心态下,周云峰选择将患者收治入院,并在术前做了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和评估,给患者提前使用一些药物,改善其肺部功能状态。“说实话,开胸手术后看到患者的状态,还是觉得有点棘手。”周云峰说,将肺大疱切除后,有很多残余组织,当时采取了纳“千层底”的方式,把它不断地折叠起来去缝制,以免漏气。术后10多天,患者状态终于好转,“熬了过来”,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复发过气胸。 “其实这个手术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就是去做去尝试。”周云峰说,还有一位患者也是比较特殊,右肺先天不发育、无功能,左肺又出现了问题。周云峰医生也是敢于挑战,为其实施了手术,并在手术中手动控制气囊通气,与科室医生配合默契,快速操作,顺利地完成了手术。“技术不是最终的障碍,当医生最重要的是把病人当成亲人或朋友。手术的风险和挑战都是存在的,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就是要多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想法,不能完全以教科书、指南的内容评估一个患者,要因人而异。”周云峰时常这样教导科室的团队人员,一颗勇敢的心是成为一个外科医生的首要条件,要勇于挑战,不能畏手畏脚;其次要有一颗人人关怀的心,站在患者角度思考问题。 沈毅是胸外科的副主任医师,也是周云峰共事多年的同事。“他对新来的医生都很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手术经验,整个科室氛围都是很轻松的。像是‘战友’,彼此拥护着前进。”  科普义诊   “求真务实”的从医思考 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增加了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过去孤立的、资料匮乏的非智能医疗也正在向数字驱动的、人工智能辅助的智能医疗方式逐渐转变。对于一些关于科技、医学的现状,周云峰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们知道,即使在现在健康科普全面化、全平台的今天,也有不少人自己网上搜病,一搜就是重病。他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普遍现象,海量的数据蜂拥而来,让人们无法判断什么才是真的,就像是“黑箱效应”,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常常自动放大风险、往坏的方向想,而不是往好的方面想。“像这种情况,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患者求医时给予详细讲解,做好解释、开导工作,其他的就还是增强科普广度、力度嘛。” 手术机器人  对于胸部三维重建等人工智能辅助的智能医疗方式,周云峰表示,目前科室第四代达芬奇XI手术机器人、多台超高清腔镜系统(4K)、电外科工作站、超声刀等先进设备,都只是工具,无法真正地替代医生。这些工具辅助,让外科技术进步更快、更规范,医生要做的,就是不断学习、练习,借助这些工具,做好患者病情的前瞻后顾,做好真实世界的研究。   从医20载,既是医生,也是大学教师。从农村到城市,从青涩到成熟,从普通医生到胸外科专家……他始终牢记希伯克拉底誓言,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行医以德为先,服务以诚为本。他说:“我深感职业的神圣与责任的沉重。以同理心感知病人担忧,用心为患者书写健康。患者的信任让我执着与努力,患者病愈是我最大的欣喜。”

    2024.03.22 发布:宣传统战部
  • 校友风采|荣耀!二等功!喜报送进川大

    3月21日,由成都市武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武侯区人民武装部、95039 部队飞行大队、四川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组成的军地联合送喜报队伍,带着“二等功臣之家”的牌匾和奖状,向着飞行大队长贺石磊位于四川大学校园内的家中走去。     2008年,贺石磊从我校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专业毕业,同年通过招飞选拔中心应征入伍。其配偶为我校水利水电学院山区河流保护与治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郑皓月。 入伍后,贺石磊凭着对飞行的执着热爱和刻苦钻研,飞行考核次次排名靠前,逐步成长为部队尖刀骨干。 作为驻守一线的飞行员,他始终把忠诚、使命、责任装在心中,自觉转化为苦练精飞、求战求胜的具体行动。无论是日常训练、带教新员还是战备值班、重大任务,他总是能够模范带头、精益求精、出色完成保家卫国各项任务,被评为优秀飞行员,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     贺石磊所在部队领导说,作为驻守一线的飞行员,贺石磊始终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飞行任务。近年来,他先后辗转5省6市参加完成了10余项重大演训任务。     贺石磊的家人也感到非常光荣与自豪。“我们会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他在部队安心服役,让他能够全心全意地为国防现代化事业做贡献,请祖国和人民放心!”他的妻子由衷地说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卓越、为民’的院训,奠定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精益求精,创新不怠,精进不休。”贺石磊说,“我要感谢四川大学、95039部队对我的培养,感谢地方党委政府对我的殷切关怀,感谢武侯这片土地对我的滋养。我将继续努力、再立新功!”     “川大学子能获此殊荣,是川大的骄傲,衷心地祝贺贺石磊及家人。”四川大学学生工作部(处)相关负责人说,“此次送喜报活动,对学校师生来讲,也是一堂生动的国防教育课。”     川大学子载誉而归,川大军属欣慰自豪,川大师生振奋鼓舞。川大师生将以优秀校友为榜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4.03.22 发布:四川大学官微
  • 助力高原卫生事业稳步发展|59岁男子“哈密瓜”大的甲状腺肿瘤被成功切除,西藏“大脖子病”患者组团问诊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高,很多人开始关注和重视体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被检测出来甲状腺功能异常,甚至出现了年轻化趋势……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提到甲状腺功能异常,我们现在常说的会是“甲状腺结节”,而不是以前常听到的“大脖子病”。近期,由一起罕见巨大甲状腺肿诊疗引起的“组队”问诊,引起了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医生们对西藏“大脖子病”的关注。 历时6个小时解决患者近20年困扰 成年人的甲状腺正常情况下像一颗栗子大小,但2023年一位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来院就诊的59岁男性患者甲状腺居然肿大到像一个“哈密瓜”,严重压迫邻近的食管、气管,病情再发展下去随时有窒息的危险。 早在20年前,他就发现了自己颈部有包块,因身体没有任何不适,并未在意。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包块不停长大,让他在10年前便开始出现喉咙有异物感、平躺时呼吸困难的症状,检查考虑甲状腺结节伴气道受压。“村里也得了这个病的人,之前做过颈部的手术,但是效果很不理想。”与他同行的人为我们翻译道。出于对手术的忌惮,他并没有进一步求医,而是放任不管。这次来甲状腺乳腺外科问诊治疗,还是因为患者要做另外一个手术(急腹症),这个长期压迫他气道的包块让他呼吸梗阻,无法耐受全麻,“医生说需要先解决呼吸问题,才能治疗腹部疾病。我们就找到了华西四院。” 患者颈部巨大包块 “这是我几十年见到的最大包块,他这种情况十分危急,随时危及生命,需要马上开刀。”华西四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主任曹宸说,经过检查判断,该患者是胸骨后甲状腺肿,看外面,患者颈部突出肿大部分约为20cm*10cm,犹如脖子上挂着一颗“哈密瓜”;看里面,患者甲状腺区被巨大包块覆盖,范围约为12.5*7cm。临床上将超过10cm的甲状腺肿块称为巨大甲状腺肿,与大部分只需定期复查、无需治疗的甲状腺结节不一样,肿块较大且出现周围压迫症状时,就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曹宸介绍,胸骨后甲状腺肿并不多见,肿块越大,手术难度就越大。针对这位患者,若手术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神经损伤、声音嘶哑甚至包内出血导致窒息性死亡,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麻醉的配合、术中神经监测就非常重要。 在充分完善术前检查、认真评估、对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手术风险后,甲状腺乳腺外科曹宸医生、张俊慧医生、张澍医生团队为患者施行了全麻下“甲状腺肿物切除术”。逐层分离、移除甲状腺右叶、更换气管插管为神经监测管、切除甲状腺左叶、肌皮瓣支撑、取标本、移植、创面止血、逐层缝合……甲状腺乳腺外科医生团队技艺精湛、小心谨慎、配合默契,历经6小时,成功为患者切除了伴随他近20年的巨大肿块!术后,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无微不至的治疗与照护,患者恢复良好后便出了院。  在后续复查时,患者多次对华西四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表达了感谢,“丢掉了陪伴了自己近20年的肿瘤,现在感觉颈部一下轻松了不少。现在呼吸顺畅了,喉咙异物感消失了,平躺着睡觉也没问题了,非常感谢!” 临床带动科研思考区域性公共卫生问题 “过去说起甲状腺功能异常,人们首先会想到由缺碘引起的‘大脖子病’。”曹宸表示,自从国家实行食盐加碘政策后,甲状腺肿大就少了很多了,基本上可以说是看不见了。“看到他们同一地区近10位患者来看病,有4位还是‘组队’一起来的,我们确实比较惊讶,也比较疑惑。”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曹宸介绍,像该地区最早来的患者,他所患的胸骨后甲状腺肿大多是后天发展而来的,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和生长速度、是否压迫邻近器官等可出现压迫气管(发生干咳、胸闷、呼吸困难、并发气管软化引起窒息)、压迫食管(引起窒息及吞咽困难)、压迫上腔静脉(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表现为头及颈部静脉充血,前胸壁浅静脉曲张)、压迫喉返神经(引起声带麻痹、声音嘶哑)、颈交神经受累、并发甲亢等症状,每一个症状都是极其凶险的!“勿以肿物不痛而不为”,关于这个巨大包块,“小包不治大包治”不仅增大了治疗难度,造成更大的伤口,甚至还可能导致其他疾病错过最佳治疗期!  继该男子治疗成功后,华西四院甲状腺乳腺外科陆续收治了20余位来自西藏地区的“甲状腺巨大肿大伴气管严重压迫”患者,其中8例均来自西藏昌都市、那曲县等周边区县,以上患者均得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患者家属专门来医院表示感谢  “巨大包块的病例一直是少量分散存在,由之前的患者带动,昌都市来我们科问诊的无痛性巨大包块患者实在是比较集中。”曹宸说,除了患者缺乏有病问诊意识,是什么原因导致同一地区集中出现一种病情,这是需要探究的。患甲状腺疾病的原因主要跟生活环境、工作压力以及生活习惯等都有一定关系,想要进一步厘清该地区集中患病原因,那么需要组建专业的流行病学调查团队。“华西四院是直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和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是全国唯一与‘公共卫生学院’合为一体的医院,是有这个基础条件去做这些事的。”曹宸表示,现在甲状腺乳腺外科已经在着手准备,计划联动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到西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带动、辅助科研,进一步助力高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多年坚持助力高原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一直以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都非常注重高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时常组织医疗团队赴高原地区开展健康科普义诊,进一步提高高原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关爱健康、呵护生命”的理念付诸于行动,实实在在地将温暖送到老百姓身边,把优质的医疗资源送到老百姓家门口。 以前开展健康科普义诊照片 此前任老年医学科主任的熊海教授,更是在2017年作为中组部、教育部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奔赴雪域,前往西藏大学医学院开展工作。“要做西藏慢性病的控制者,做西藏地方病的终结者,更要做西藏人民健康生活的倡导者。”朝着这个目标,他把优质的华西医疗资源带到西藏,带到每一位饱受病痛的群众身边。最开始来华西四院治疗巨大甲状腺肿的这位患者就是由他介绍的。有他的辅助推动,华西公卫/华西四院在开展高原公共卫生事业时,更加便利、更加精细。  未来,华西公卫/华西四院将紧密结合临床与科研,组织医疗团队、科研团队深入高原,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以精湛的医术,缜密的研究,有力推进高原公共卫生健康和医疗知识的普及,解决高原普遍性疾病,争取为高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高原医学科研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4.03.15 发布:宣传统战部
  • 十大人气专家④|女“超人”贾浥苹:在黑白世界里锚定光点

        在黑白影像世界里 她是临床医生的“第三只眼” 是发现病灶的“前线部队” 更是介入治疗的“专业猎手”   一台仪器、一个探头 一双妙手、一双慧眼 …… 借助这些 她在这个黑白影像世界里 遨游了二十余年 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 以患者满意为落脚点 凭借着精湛的技术、良好的医德 为群众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是当之无愧的女“超人” 她就是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超声医学科主任贾浥苹   在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 这位“超人”的女性力量     熟能生巧 “学医越老越吃香,只是因为见得多了”  贾浥苹在一个有着医学氛围的家庭里长大,即便认为“学医就是继续读高三”,她还是填报了医学类志愿,并于1995年以高分考入了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大多数人眼里,学了医好像就注定要走一条漫长且艰辛的道路,但对于感受到华西学术氛围的贾浥苹来说,这都不算什么。大学5年来,她学习了50多门课程,每次期末都像是在准备高考,实习轮转过多个科室,这样的学习经历不仅让她积累了基本的临床思维,学校里老师们的传承教导以及踏实、奉献的工作态度更是让她受益匪浅。 2000年本科毕业后,贾浥苹把握推免机会,努力学习多年,相继获得四川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并于2007年到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超声医学科就职,正式开启了她的女“超人”篇章。随着时间转移,科技进步,贾浥苹见证了超声医学的发展,从“超声就是做诊断”变成了“超声也能做治疗”,由“辅助科室”变成了“非一线临床科室”。20余年,她长期从事一线超声诊疗工作,在多个国家级和省市级学术组织任职;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规划教材1部,主持及参与省部级及横向课题5项;带领科室开展口腔颌面超声、皮瓣超声、男科超声、肌骨超声、超声造影、介入超声等特色技术。 对于超声医学科医生“火眼金睛”的评价,贾浥苹解释道:“学医不需要特别聪明,大部分都是熟能生巧,大量的时间投入是其他东西所无法取代的。”如今作为科室主任,作为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能达到今天这个业务水平,主要靠的还是长期扎根临床,反复地练习,大量积累病例的同时复盘工作,随访病人,以超声检查辅助治疗,以手术病理结果验证超声结果。   门诊诊断   创新发展 “科室规模虽小,但业务俱全”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超声医学科成立于1982年,是四川省最早开展超声检查的单位之一。一个小房间,躺在小床上,身上涂一层冰凉滑腻的膏体,医生在旁边一边看着机器,一边用探头在身上滑来滑去……这是大家对超声的普遍认识,这也是华西四院超声医学科早期的形式,只是做做体检。贾浥苹介绍,刚到华西四院时,超声医学科只有2个诊断室、1台设备、3-4个医生,年就诊量只有1.9万人左右。随着超声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目前华西四院超声医学科已从单纯的诊断学科逐步发展成为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综合学科,通过与华西口腔医院的深度合作,华西四院超声医学科在对头颈及口腔颌面部疾病的诊疗技术方面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截至目前,华西四院超声科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拥有30余名医护人员,除了开展常规腹部、心脏、妇产科等超声检查外,还开展了超声造影、介入超声、弹性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年就诊量达到21万余人,较2007年增长了10倍有余。 超声医学需要很多知识来汇总,内科、外科的临床思维是每个医生都必备的,这个职业有着“临床医生+技师”的双重身份,不仅需要具备图像采集能力,还要有着较好的体力和脑力。“像遇到体重较大的患者,探测起来就费劲”,贾浥苹告诉我们,关节、肌肉劳损以及脊柱侧弯都是超声医学科医生的常见职业损伤。在增加介入超声项目后,贾浥苹更是强调,在检查过程中与患者的直接接触、交流也是科室医生们需要着重注意的,临床的问诊能力可以帮助医生下诊断,为接下来的治疗提供依据。“要把握每次与患者交流的机会,本着对检查者负责任的态度,手脑并用,再三仔细,边探查、边分析,留下最有用的影像资料。” 关于超声新技术的创新,贾浥苹向我们介绍道,介入超声是目前科室的重点,分为了包含穿刺活检的诊断类与包含了积液引流、肿瘤消融等治疗类,都是微创,技术成熟,能更深入、更准确识别病因,实施治疗,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损伤。未来,科室也将继续发展介入超声,将病例医疗成果转化为科研教学成果;加强人才培养,注重亚专业发展,让团队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介入治疗   女性力量 “胆大心细,科室里的拼命三娘” 专业、敬业是科室同事对贾浥苹的一致评价。“贾老师业务能力非常强,技术过硬,是一位标杆性人物。”副主任医师罗伟东说,贾浥苹对待病人特别耐心、细致,会站在患者的角度,选择最适宜他的治疗方式。一位肝癌患者,将于3月,在华西四院实施超声引导下肝肿瘤射频消融术,这也是他第3次来找贾浥苹做这个手术了,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这种微创治疗更让他放心。“眼睛里面不能只有病,还要有人”是贾浥苹从医多年的心得体会,也是她常对科室医护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要求科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要尽可能为患者提供温暖,注意沟通方式,特别是癌症患者,不能让他产生消极情绪,影响治疗。 对于住院医师罗玉洁来说,“拼命三娘”贾浥苹就是她每次实施棘手手术的底气。“贾老师在不在?”“在?那就做!”她说,科室的介入超声都是贾老师带出来的,刚开始时,风险会大一点,这时候的贾老师即使再忙,都会抽时间看着,手把手教导她们,甚至是在她自己生病手术需要休养时,也会通过视频为其他医生解答疑问。最近有一位腹膜后肿瘤患者,病理诊断时需要从很深的位置提取标本,而且靠近动脉,这让很多医生都不敢下手,贾浥苹凭借胆大心细和极强的动手能力,出色地完成了这项操作。不仅如此,贾浥苹在各种学术论坛交流会、超声技术培训活动中,更是展现了她的专业,每一个病例她都抽丝剥茧,分析病因及对应技术优势,在国际会议上的同声传译更是让大家直呼全面。 今年47岁的贾浥苹与大多数医生一样,早上7点出门,晚上8点后甚至是10点到家,醉心于工作的贾浥苹也会对生活稍有疏忽,笑称自己在家庭这块“不合格”。为了有所弥补,她常常会在孩子寒暑假时,抽空来一场家庭旅行,陪伴家人的同时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工作之外,对图像的热爱追求还延伸到了她的生活里,拍照、记录是她的爱好,她调侃道,“这与超声的本质可以说差不多。”       都说女性具有更细腻、温柔的情感触觉这是她们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天然优势对患者感同身受给予情感支持,获取信任并将这种支持和信任进一步回馈到诊疗决策中达成良好的效果贾浥苹说:“从医二十余年,我始终记得,临床才是一个医生的根本,患者始终是医疗工作的中心。虽然我们帮助了患者,但是我们更应该感谢患者,是他们给了我们提升技术、积累经验的宝贵机会。只有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我们的道路才能走得更远。”  

    2024.03.08
  • 春节特辑|急诊科杜宇:春节我在岗 只道是平常

    再坚持一会儿 就能战胜死神 再坚持一会儿 就能延续一个人的生命 在这个与死神比拼的竞赛场上 她奋勇向前、不断突破 救回无数病患的生命 医术医德有口皆碑 她就是      杜宇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主任   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春节期间坚守岗位,已经是“家常便饭”。这不,这几天杜宇与往常一样,查房、处理科室事务、值守一线、做好应急备勤,对她来说,这就是一个大家会互道美好祝愿的普通日子。   No.1 脚步不停 保持一颗挑战心 我们都知道,急诊科是一个非常紧急、非常考验体力的一个科室,看着现在精力满满的杜宇,我们很难想象她的从医契机是“体质很弱”。受身边医生朋友的影响,杜宇父母认为,学医是一个强身健体、护佑健康的不错选择,进入这行,杜宇可以将自己照顾得很好。因此,杜宇高考时报考了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在专业学习、科室轮转实习后更是觉得医生是救死扶伤、头顶光环的职业。特别是急诊这些紧张和不可预测的各种突发状况,让她有了独立果断、独当一面,谨慎、全面、高效地处理问题的勇气和自信。 “急诊救人需要一个整体、全面的医学思维。”2005年,已经在呼吸内科任职过几年的杜宇,抱着学习、精进技术的态度,报考了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急诊医学研究生。在那个急诊还不是很普及的年代,她是学校的头几批研究生,在这里,她对急诊有了新的认识,除了全面的医学知识背景,还需要能实践,有对疾病的危重程度的早期识别能力,有对急诊患者的分解、分流能力。2012年,已经在华西四院急诊科工作了几年的杜宇,继续学业,攻读重症医学博士,研究脏器功能支持。她说,华西临床医学院是开设急诊与重症医学硕士点、博士点比较早的学校,两个学科可谓是相辅相成,学习中既是挑战又是进步的阶梯,对于她的临床工作十分有助益。也是学习让她时刻保持一颗挑战心,帮助她将一个一个难题攻破。   从事急诊急救和危重症救治临床、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近二十年,杜宇对急性中毒机理与临床毒理学研究、急危重症早期预警,重症血液净化、紧急医学救援关键技术及卫生应急管理、危重症脏器功能监测与支持技术、重症感染与耐药等有较深入研究。现在,她是华西第四医院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学科带头人、省内中毒处置专家、急诊专委会中毒与复苏学组副组长,带领团队先后参加了数十起重大突发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和2008年汶川地震、2012年茂县地震等自然灾害救援。并在新冠疫情暴发前期,带领重症医学科11名业务骨干出征武汉,支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六病区,历时2个月,圆满完成增援任务。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新冠疫情期间支援武汉  孜孜不倦的努力使她和她的团队在中毒急救水平上处于省内领先。杜宇也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健康四川·大美医者”、中国好医生等荣誉。   No.2 从零到精 擦亮两块特色牌子  “华西四院中毒急救真的是川内,甚至西南地区的王牌专业。”急诊科住院医师刘君钊是毕业于华西临床医学的博士,他表示,他是2023年才到华西四院就职的,此前一直有听说并关注华西四院的急救专业。对于科室主任杜宇的带领,他也是非常肯定,“杜主任非常平易近人,而且在科研、临床上的指导不是一味的命令式教学,她会给予一个方向,由我们自己去做,她来最终把控。”  杜宇是2008年到华西四院急诊科的,那时候,科室只有她1位医生,6名护士,加上其余医生都是内科、外科轮转来的医生,没有专业的团队,大家基本没有归属感。“这怎么能行呢!”2009年,在理顺了工作后,杜宇开始全面组建团队,没人,那就招,没技术,那就练。那可能就会有人觉得了,“急诊科医生是‘没有专业’的医生,‘没有专业’就没有前途。”杜宇就从医生们自己研究的专业方向去培养,让他们首先具备急诊思维。“我们第一要义是救命,再是治病。”  鉴于医院本来就有职业病救治基础,杜宇开始带领团队着重发展急性中毒救治,“当时,急诊科去做专业的重度急救是非常少的,那我们就需要去开创这个新的版图。”血液净化是中毒中常用的救治技术,没有血液灌流机,那就自己造,没有会诊支撑,那就自己研究,输液架+监护仪,2个多小时,首次尝试非常成功。急诊科病床旁中毒血液净化由此开始,实现了中毒救治关口前移。  “杜主任很有远见。”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杨旭堃说,2012年,急诊科开始实施CRT(持续性肾脏代替治疗)。同年,杜宇一边攻读重症医学博士,一边在华西四院组建重症医学科(ICU),发展各种生命支持技术,当时只有5张病床,医生也非常少,使得第一周运行时大家都没回过家。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齐头并进,先后开展血液净化、血灌、血浆置换、重症超声等20余项临床新技术,解决了急危重症救治的关键性技术核心问题,尤其在中毒急救、中毒危重症的救治和监护、中毒血液净化、高压氧治疗等方面作出了较突出的成绩和贡献。 “没有从天而降的好运,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杜宇还组建了四川省中毒医学救援队,开展中毒救援继续教育,积极传播学术新进展,促进新技术规范指南在基层的推广。不仅走出去开展中毒急救关键技术培训,更是接收市州医院医生来院进修,组建中毒救治咨询群,真正做到中毒救治基层普及、关口前移。   No.3 春节在岗 护航公众平安过年 “春节期间除了酒精中毒,消化肠胃急救,还有些老年人高发病急救。”去年除夕值过班的刘君钊今年春节陪着爱人回了趟老家宜宾,今天(大年初三)便返岗值班了。他说,医生不像其他行业可以按照国家法定日休假,一般是轮休,到了节假日,特别是春节,杜主任会优先考虑外地医生,让他们尽量回家团圆。 据了解,华西四院急诊科近三年接诊量大概有10余万次,2023年截至2024年春节前夕,接诊了4万余人次。“一般来说,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不会有太多的接诊量,初二、初三开始就会慢慢增多。”杜宇说,春节期间的接诊量将会比平时增加20%~30%,二十多年来,她已经习以为常了。当被问及是否遗憾没有与家人一起跨年时,她表示,自己就是本地人,只要家人在一起就是团圆。对于她的工作,家人也是十分支持,在孩子开学第一课上分享的救援经历更是让孩子感到非常自豪,“孩子就是需要放开束缚让他自己成长,在这种过程中我能做他榜样是非常开心的。” “今年除夕我也回家过年了。”杨旭堃对于今年陪家人过年这件事表现出了由衷的高兴。春节期间大家其乐融融欢聚一堂,他提醒道,请注意合理膳食,若要围炉煮茶、聚会烧烤,请务必注意通风,小心一氧化碳中毒,“我们也希望大家健健康康的。”  

    2024.02.12 发布:宣传统战部
  • 卫四不凡|贾艳皊:为“生命有限”患者供应“无限温情”

    当患者生命就像风中的残烛 安宁是所有人心中的愿望 死亡固然冰冷 但是活着的每一分钟 更需要有温度,有意义 在与他人生命挥别的同时 她始终在传递温暖和关爱 她就是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姑息医学科 护士长贾艳皊    安|宁|疗|护|工|作|者 “张叔叔,昨天睡得好吗?今天状态看着有点好呢!”“阿姨,有儿子陪伴您,您可真幸福!”……贾艳皊喜欢在中午和傍晚时分穿梭在不同的病房,陪伴患者。在大多数人眼里,护士的形象便是“按医生医嘱行事,打针、发药”,但当在姑息医学科看到护士长贾艳皊时,好像并不是这样。稍稍有空的时候,她们就会陪患者聊会家常,舒缓患者和家属焦虑不安的心情,把病区营造出家的氛围。对她来说,这样的工作日常一扎根便是十六年。   二十余年坚持 炼成护理队伍带头人 1976年,贾艳皊出生于安徽最北部——宿州市砀山县的一个中医针灸世家。俗话说,“门里出身,自会三分”,贾艳皊在安徽合肥读本科护理专业时,成绩优异。在关于医学基础课的学习上,更是学得比别人快、比别人好。甚至连老师也会问道,“怎么没报医学专业?”这让她既开心又疑惑,“学护理,真的不对吗?”“护士地位哪有医生高”“护士工作简单得很”……本科毕业分配到安徽亳州工作时,这些充斥在贾艳皊身边的各种声音让她犹豫是否需要转专业。经过一番心理博弈,考虑到已经积累的经验,她还是选择了坚持下来,并于2008年取得四川大学护理教育硕士学位。随后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从事姑息医学/安宁疗护临床工作,一做就是16年。一路上虽有困顿,但贾艳皊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止。作为一个非常喜欢与患者交流的人,入职华西四院后,她主动学习,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并多次赴港澳台参加安宁疗护学习和交流,更是在2021-2023年,连续三年线上学习和培训叙事护理实践技能。“这些对于姑息医学的重要性就好比手术技术对于外科医生的重要性,是胜任姑息医学护理工作的一个方面。当然,这些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也会对你的生活产生有益助力。”贾艳皊娓娓道来。 贾艳皊参加首届华西陈志潜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高峰论坛   医务社工刘诗颖告诉我们,她从贾艳皊这儿感受最深的就是,“不管在什么境遇,都不要放弃热爱和学习”。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转换成自己的内在能量储备,并能有效输出。近些年,贾艳皊积极参加“教师教学创新竞赛”,并获得可喜奖项;参译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引领姑息关怀-导航安宁疗护》;参编安宁疗护相关书籍3本。最重要的是还可以在工作中用学习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安慰患者。   三个阶段 深化“死亡教育”课题 都说医院是人世间见证生离死别最多的地方,那为生命有限患者提供医疗整体关怀服务的姑息医学科/宁养院更是如此。贾艳皊说,想要做好安宁疗护,除了爱心与耐心,直面死亡的勇气也是必不可少的。即便读研期间已经关注与研究过生死态度、死亡教育的课题,但在刚步入临床时,她想的还是,“我是我,患者是患者,我不会生病,不需要面对死亡”。这好像也是她能去为别人实施安宁疗护的“底气”,“我一直都很健康,我是患者的服务者,我不会是患者”。健康人常会回避“安宁疗护”这个词,回避我们在这个世界下车的那个点。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对死亡会有不同的感受。看过太多承受心理痛苦的患者家属,无数次与生命挥别后,贾艳皊对生命的理解变得越发深刻,“无常”已经成为她深切的生命体验。她内心隐隐有种恐惧,“(患肿瘤的)多亏不是我”。 死亡一词,随口说说是很潇洒,但当我们真的把死亡带入自我之死时,多少还是有点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在2023年7月,一次生命倒计时的深刻体验让贾艳皊来到了死亡认知的第三阶段,“如果是我就是我吧,每个人都会生病”。她感慨道,“面临自我之死时,人会多次想到,什么事现在做是有意义的,自己的精神应该寄托在哪里。”在等待最终宣判结果的过程中,她甚至把所有的后事都安排了,包括如何治疗,生命后期和死亡时播放什么歌曲,穿什么衣服去殡仪馆,骨灰怎么处理……与一位豁达患者的交流更是让她学会了跳脱时间空间限制去看事物,“也许在某个平行时空里,我是患者,她是坐在病床边的人。”贾艳皊与同事家访毛姐 在多年的姑息医学/安宁疗护临床工作中,发现有承受不住痛苦放弃的患者,也有畏惧死亡不想放手的患者,作为宁养工作者,贾艳皊的功课就是当好陪伴角色,选择的权利要交给患者。陪伴患者,帮助患者描述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处境,让患者因疾病断裂的人生叙事得以重整是陪伴的基本功。“在舒适护理上,我们可以无限细化和深化的,就是做好心灵抚慰”。   上百条记录 见证她的宁养感悟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姑息医学科始建于1995年,是中国姑息医学先驱机构,为康复期和终末期的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专业的姑息治疗服务及安宁疗护。47张床位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每年病房会收治近3000名患者。目前这里共有护士24名,多是80后和90后。 安宁疗护的目标就是让患者有祥和的心理和舒缓的身心,真正用心去陪伴他们。面对不同个性、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家庭关系、不同经济条件的患者,心理学、叙事护理知识储备让贾艳皊对安宁疗护、死亡教育有了很多见解,她把这些都记录在了“宁养之窗”。一搜“贾艳皊”,我们可以发现,单是以她为作者的宁养服务札记就有100余篇。 除了做好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之外,她会带领姑息医学科护理团队为晚期患者提供镇痛镇静、症状管理及舒适护理等工作,临床护理中她会花更多的时间用于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关注他们的情绪波动,及时进行疏导,用患者和家属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死亡教育,做好家属的哀伤辅导等。 病房里的患者以及家属都非常喜欢这位耐心又有亲和力的贾护士。近日,李叔叔的妻子因癌细胞转移来到了华西四院姑息医学科住院治疗,在这里,李叔叔再次见到了第一次对其妻子进行过宁养家访服务的贾艳皊。“以前我老伴儿病情严重时食欲不行,多亏了她们帮忙,提供宁养服务。”对于贾艳皊的服务态度,李叔叔是多次肯定。“这些就是当时他学习后送给我们的画。”在贾艳皊看来,李叔叔是一位非常坚强、乐观的癌症患者家属,在妻子患病时,不仅将家庭照料得非常好,还自发地去老年大学学习,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此给予妻子力量。 李叔叔与他的五幅画 安慰年轻患者,见证其面对疾病的豁达以及家属的细心照料;带学员家访,让患者重拾久违的社会连接感;耐心解释,缓解患者对服用镇痛药的顾虑;倾听患者家属与去世的人的点滴回忆……16年护理、宁养之路,远不止打针、发药那么简单,是多年来的主动学习、学以致用,是对安宁疗护服务对象及家属的心灵慰藉,是对安宁疗护服务理念的不断践行。努力用安宁疗护之光照进生命有限患者幽深的生命,似乎是贾艳皊安宁疗护临床工作的底色。   通过她 我们看到了护理的另一面 通过她 我们认识了安宁疗护工作者 通过她 我们对死亡有了心理准备   陪伴人走生命最后一段路 是一场伟大的修行 在充斥着死亡低糜情绪的环境里 还能带给人希望 她们的工作真的很了不起!

    2024.02.07 发布:宣传统战部
  • 十大人气专家③|龚春雨:“笃志”怀初心,善做“躬行”者

        这儿是膀胱、尿道、盆底肌肉、子宫,妇科在中间做工作,泌尿科在前面做工作……它们各有各的工作区域。       正在一边指着教学模型 一边为我们讲解的是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外科/外科学教研室主任 龚春雨       1月12日,在他的办公室里,龚春雨医生为我们分享了近期为一名剖腹产时膀胱破裂的产妇做膀胱回位、修复手术的一个紧急会诊。“人有最大满足的几个时刻——生了小孩的母亲,治好病人的医生,这种精神回报是无法代替的。”龚春雨说,此次手术的成功,是对患者和他的一种满足回报。 龚春雨是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主任医师。从医20余年,擅长各种泌尿相关疾病微创手术,对该科各种危急重症的救治有一定造诣,熟练运用各种泌尿外科微创技术处理泌尿系结石、肿瘤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等。   深学习、实操作,练成外科“基本功”   1996年,龚春雨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2003、2006年分别攻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学硕士、博士学位。2011-2013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附属麻省总医院做博士后工作和临床学习,主研多项省级及国家课题,先后发表40多篇中英文论文,努力推进外科各亚专业发展,期间获得“最优服务奖”。 20多年来,他以时间为轴,行走在治疗泌尿系疾病的道路上。刚开始接触临床,龚春雨曾在神经外科、胸外科、普通外科等科室轮转,最终选定泌尿外科。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幢大厦,那么泌尿系统就相当于大厦的下水道系统,而这一系统器官所发生的疾病牵系着人的一生,因此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治疗十分关键。     龚春雨在泌尿外科领域潜心钻研,为苦练技术,他不断地参加学术会、观看手术视频、阅读科研文章……有判断、筛选性地学习、精进技术。龚春雨介绍,上世纪90年代外科手术主要还是以开放为主,很少有腔镜。随着时代发展,医学一直在更新换代,技术和仪器都在不断进步,如今外科手术已经步入了微创化的年代,泌尿外科更是如此。高清腹腔镜、前列腺等离子电切镜、奥林巴斯电子输尿管软镜/硬镜……配备齐全。经过不懈努力和付出,以工匠精神,龚春雨从一名传统开刀医生成长为一位擅长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诊疗的微创手术专家,实现手术“零差错”。   修医德、行仁术,谋求患者“好身体”   古人云:“医者父母心。”这是古人对医者道德修养的深刻诠释。高尚的医德要求医者必须做到对病人要热情,对工作要负责,对技术要精益求精。在龚春雨看来,高尚的医德还要表现在工作上必须用心,用心去观察患者病情、用心与患者交流,只有这样才能摸清疾病的本质特征,才能实现精准治疗,使患者受益。 70余岁的青大爷就是受益者之一。青大爷长期在纽约生活,多年前确诊为膀胱癌,在纽约进行了一次手术,由于当时没有化疗,青大爷的膀胱癌复发。在朋友的介绍下,3年前,青大爷回到成都找到了龚春雨医生诊治。为此,龚春雨专门研究其病例,在符合国际治疗规范原则的基础上,先后为青大爷做了2次手术,并进行了为期2年的化疗。龚医生告诉我们,经综合研究评估,青大爷的治疗效果是非常良好的。“这是在纽约时代广场,青大爷给我拍的视频。过节时,也会发来一些祝福。” 像青大爷这样长期与龚春雨保持联系的患者还有不少,他以实际行动在践行一个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终身随访”。在他的认知里,当医生就是要真诚,实实在在对病人关爱,利用自己专业技术去帮助别人。 近日,70岁的何大爷因腰部不适、疼痛,且尿频尿急、血尿到华西四院就诊,诊断为肾结石导致肾积水,并患有肾上腺肿瘤。考虑到何大爷年龄较大,不宜同时开展两场手术,龚春雨决定分两次开展肾结石手术及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于1月2日实施肾结石手术后,何大爷感觉手术效果很好。“无论是态度、医术,我们都很喜欢和认可龚医生,经常都会来病房看我们,就算不是他值班也会来看。我们每个人的名字他都记得很清楚。”何大爷说,龚医生还没来得及吃午饭就专门到病房把手术后复查的片子拿来给他看,表示过段时间状态恢复后再做肾上腺肿瘤切除手术。“3、4月份的样子再来做,还是找龚医生主刀。”       疾病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还伴随着精神上的困厄与经济上的窘迫。在龚春雨看来,医学技术的发展是为了人类能更好地生活,做医生最重要的品质一是要注重人文关怀,“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二是要理性、冷静,不要带有预设立场去看待事物,特别是病人的病情,给予最明确的诊断,再给出治疗方向,达到花费最小,效率最高,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重培养、带团队,勇攀外科“新高地”   龚春雨经常教导团队医生,要讲人文、讲奉献,把职业做成事业。“医生是为患者服务的,必须吃苦耐劳、勤学上进。”龚春雨非常注重青年医师的培养,科室经常会开展集体学习,学习学科前沿技术及理念。同时,他还组织科室通过科室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日常培训   认真、负责是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作为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外科/外科学教研室主任,龚春雨注重外科医师的临床及手术技能和科研能力,规范外科发展、拟定亚专业发展方向并开拓适宜技术。“只要有新的东西,都想去看看。”龚春雨说,“整体学医是比较艰苦的一个过程,但不能停止学习,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你会觉得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肤浅。” 工作中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医生,而生活中,他也是一名热爱生活的“运动健儿”。在他的办公室一角,摆放着一对黑色哑铃,平时会用来锻炼身体。他笑着说道:“每周大约会有10台大型手术,一天6-7个小时都在做手术,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支撑是不行的。这种力量训练,可以为临床手术提供基础力量。”       他,简单纯粹,儒雅谦逊, 对工作追求完美、 对患者无比热忱, 对团队悉心培养。 他让温暖传递、让爱心聚集, 用点滴行动将真情带给每一个患者。 医者,如斯!     

    2024.01.26 发布:宣传统战部
  • 名科故事|“病危”已下 中毒科/肾脏内科医护全力“拉回”

    2023年最后一天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中毒科/肾脏内科 收到三面烫金大字的锦旗 和一封真情实意的感谢信 一面锦旗,承载着荣誉 一面锦旗,传递着谢意 一面锦旗,倾注着期盼 寥寥数语,情深义重 医、护、患三向奔赴 是2023年圆满的结束 也是2024年美好的开始 ……     “我家娃娃,病情很严重,首先是个肾病,这两三年一直都在透析,忽然得了急性低血糖、脑昏迷……真的非常感谢你们治好了他。”司某年过古稀的老母亲,在司某出院前一天,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再次对我院中毒科/肾脏内科医护人员表示了感谢。   PART.01 一次治疗回顾   2023年国庆节期间,50多岁的司某,因为进食隔夜蘑菇后导致腹泻,在洗手间摔倒撞伤头部后昏迷,其70多岁的母亲发现后立即将其送至当地医院治疗,为进一步治疗于2023年10月23日转入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中毒科/肾脏内科。 “他之前因为左腿疼痛,所以自己贴了膏药,但是贴了之后痒得很,皮肤抓破后就紧到不好。”司某母亲说,司某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等基础性疾病。司某转入我院时,还是一个神志模糊的状态,且左下肢大片皮肤破溃,可能存在感染,随即中毒科/肾脏内科立即完善相关检查,并予以心电监护。 检查发现,司某右侧外踝关节、左大腿外侧、左腘窝处(膝关节后方)均有不同程度损伤,均有少量黄色渗液,最大面积为30cm×15cm,且左腘窝处附有一赘生物。除了左下肢皮肤感染,司某还被诊断为意识障碍、低血糖、脓毒血症、重度贫血、慢性肾脏病5期、血液透析状态。鉴于患者情况十分危险,科室向家属下了病危通知书。     司某母亲忧思重重,眼睛里充满了不安和害怕,见此情形,科室主任及主治医生及时给予安慰,并多次查房分析司某病情,商定诊疗计划,“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尿毒症等,在治疗过程中会可能出现肾性贫血、伤口感染、低蛋白血症、缺血性脑梗塞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导致病情随时发生变化,我们会不断地调整治疗计划。”      规律血液透析治疗;使用相关药物抗感染、降压、降磷、控制血糖,纠正其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左下肢大面积破溃感染处主要予以高压氧舱治疗促进其伤口愈合及伤口局部切痂清创换药;多学科会诊……在长达2个月的治疗和康复期间,科室医护们不仅予以了专业技术治疗,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人文关怀。科室主任及主治医生给予对症治疗,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护士长和伤口专科护士以及整个护理团队遵医嘱制定护理计划。他们用专业、精细、贴心来确保该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减轻该患者的痛苦。同时也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诉求,尽力满足需要,消除患者和家属的种种疑虑,让他们感到安心和信任。       最终,司某恢复情况良好,意识清醒,能够主动沟通交流,此外也能自立行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左下肢伤口创面接近愈合,符合出院指征。   PART.02 一些医疗科普   在司某的治疗中 中毒科/肾脏内科 采取了特色技术——高压氧治疗 什么是高压氧治疗? 对伤口创面为何还有如此神奇疗效? 一起来看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高压氧治疗舱及其内部环境   高压氧治疗是指在超过1个大气压力的治疗舱中吸入100%的纯氧。高压氧舱可分单人舱和多人舱,可同时容纳多人治疗。高压氧医学是一个具有特殊疗效和发展前景的新领域,可治疗的疾病种类达60多种,除了对于常规缺血缺氧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甚佳外,它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脑血管病康复治疗、创伤恢复、脑复苏、气体栓塞症等急危重症治疗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辅助治疗意义。 高压氧治疗可以使损伤缺血的肌肉及皮瓣氧分压显著提高,提高机体修复能力,促进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蛋白释放有利于组织的恢复,促进血管再生,改善微循环,使受损的扩张血管收缩,减轻血管渗出,减轻组织肿胀。另外高压氧治疗与抗生素治疗有协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繁殖,在难治性感染性创伤的治疗中,高压氧治疗有独到的作用。

    2024.01.19 发布:宣传统战部
  • 十大人气专家②|万洋:精度、广度、温度,“三度”感言彰显医者本色

        他是同事眼中的 「万事通」 他是患者眼中的 「满意医生」 而他眼中的自己是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他就是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神经内科主任万洋   身着白大褂,佩戴党员徽章,戴着一副黑色半框眼镜。整洁干净的办公桌贴有关于患者的备忘录,作为科室公认的“万事通”,满满当当的书柜里除了医疗期刊,还有不少文学、经济、地理、教学科普读物。 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在从医十余年的时间里,万洋一直用他的行动践行着“争做一名有精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医者”这一从医感悟。这是他的工作准则,是他从医多年来的真实写照,也是神经内科科室文化,是他对科室和所有医护人员的要求。   01与医结缘 另一种方式探索宇宙真理   青少年时期,万洋对物理非常感兴趣,一心只想做研究,想着有一天能穷尽宇宙真理。“至少在高考之前,我都没想过以后会成为一名医生”。机缘巧合,1999年,万洋考入了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并在5年本科学习中找到了医学的真理——不仅仅是“治病”,更多的是“维护健康”。带着这个追求,万洋于2004年考入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肿瘤中心攻读硕士、博士,进一步思考“健康”。于2010年到导师领头的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助理研究员,导师的“醉心科研”态度以及“国家需要的、人民需要的,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视野、格局对他影响颇深。       2014年至今,万洋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先后任主治医师、助理研究员、副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科室主任,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方向为老年保健与姑息医学,临床与研究并行,深刻感受了医院/学院独有的学科特色——医防融合。   在临床工作中 要以“精度”去思考疾病的诊治 也要有足够的“广度” 避免掉入“头痛医头”的陷阱 同时还要关心关爱患者 做有“温度”的医生   “这条路还是走对了,回想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探索宇宙真理的方式呢?”万洋笑着感慨道。   02医路前行 专业的人要做专业的事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精细、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系统,诊断患者是否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必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查体。首先是要进行定位,也就是判断可能的受损位置,再通过Midnight原则分析可能的病因,这就要求必须要有相当的精度,才不会误诊、漏诊。同时,万洋作为神经介入医生,时常会开展支架植入手术,支架大小的选择、释放的位置等等,都要求零点几毫米的准确度。“保证精度,这是首要的。”     “我们经常诟病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就是缺乏广度的表现。”万洋说,所有的医学学科都应该具备足够的“广度”。对他来说,老年医学则需要更多关注,老年患者有“多病共存、多药共用”“症状不典型”等特点,如果思维局限于本专业,就会遗漏其他系统疾病的病变,轻易用药或开展治疗也可能造成其他系统的损害,因此在老年医学里面会提倡“全人管理”,也就是说在医生眼里,应该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个疾病。正如综艺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3》中陶勇医生所说,“小医生看的是病,大医生看的是人;小医生治的是人的病,大医生治的是病的人。”     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洪培伟向我们谈道,“不仅是医学知识,万老师还对人文地理历史都比较有涉猎,科室都称他‘万事通’。平时一起出去,或者与患者沟通时,不管是聊到哪方面,万老师总是‘有话可说’,有不懂的都喜欢请教他。”   03医者仁心 患者、同事纷纷给出好评   采访当天,在住院部大楼见到万洋医生,病房内老年人居多,“我是专程挂的万医生的号,医术高,也不怕我们老年人麻烦,给我们叮嘱得很细致。”一位躺在病床上大爷竖起大拇指赞许道。   “万老师很好地践行了那句话,‘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洪培伟表示,科室经常会遇到一些终末期病人,预后可能会很差,病人及其家属其实也知道可能所剩时间不多,但是还是需要有人能帮助他们走完这最后一程,万老师对于这种病人的态度就是,“只要患者及家属自己能理解转为预后的风险,那就可以收入到科室”。不仅如此,在洪培伟攻读博士时,在指导课题设计,研究时的材料、设备筹备等方面,万洋还给予了可靠帮助,“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叫他万师兄,而我叫他万老师的原因。”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非常先进,部分疾病诊治的准确率较高,但是万洋相信,患者更需要来自医生的温暖。为了更好践行医者温度,他多次赴高原“送医送药”,积极参加医疗援助活动,去到西藏、凉山等偏远的地方,以实际行动为“缺医少药”提供帮助。期间,接诊过的一位孕晚期妇女羊水破裂,需要耗时近4小时到县里医院就诊,更是让他发出“如果能在乡里解决这些问题,风险就会明显降低”的感慨。   到社区义诊   到西藏“送医送药”。当天近200位群众到场问诊、咨询,晚上11点,没来得及吃饭的医生们都边吃边看,争取为每位群众答疑解惑。     万洋用“一半海水,一半火焰”这句话描述自己。生活中,他喜欢长跑,锻炼了良好的身体素质,不论是临床手术还是熬夜值班,有了好身板儿都能顶得住。持之以恒的坚持也让他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具备了强大的抗压能力。未来,他将不断朝着“大医精诚”这个职业目标前行,并时刻谨记医生的“精度、广度、温度”,将这种力量传递给更多的青年医生。    

    2024.01.12 发布:宣传统战部
  • 十大人气专家①|廖娟:“内”存医者仁心,“镜”下妙手回春

        “廖医生,多亏了你昨晚上的一通语音电话,缓解了我的焦虑,不然我和老伴儿觉都睡不着。”这是12月20日初见廖娟医生时,一名患者正拉着她的手不停地重复着感谢。像这样与廖娟医生常联系的病患不止一位,微信里3000多位好友,有三分之二都是患者,还有数不清的“患教群”。这个延长了时间和空间的“门诊”,使她和患者时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医20年的廖娟 「 从医学生到临床医生」 「  再到走上医学研究之路 」 「成为消化内科研究领域的专家 」 廖娟这位温婉的医学专家 一直秉持着“兴趣第一”的信念 在平凡的医疗岗位上踏实奋斗 实践着自己“救死扶伤,悬壶为民”的理想     爱能驱散冬日的寒意,也能疗愈疾病带来的伤害。“你把这个衣服拿给他试下。”边给一位行动不便的男孩整理羽绒服帽子,廖娟一边介绍道,“小王(化名)是一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今年19岁,已在华西四院消化内科治病2年了。”这件蓝色羽绒服是廖娟主任医师团队捐赠的第三件衣服。“第一次是一件黄色羽绒服,小孩子看着太让人心疼了。” 廖娟回忆道,第一次看到小王是在查房的时候,那时候小小的一只蜷缩在靠门的病床上。“当时小王刚刚初中毕业,因为高中换学校没有熟人继续帮忙打饭就放弃了读书。”聊到这里廖娟一时有点没忍住,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紧握着的双手此时握得更紧了些。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罕见的代谢性、遗传性疾病,会引发肝脏或神经系统一系列损害表现,小王现在行动不便主要也是这个原因。“如果那个时候能早点来就好了,不至于没有上成学。”    患者小王   “从小就开始看病,条件有限,病情也不见好转。”小王爸爸表示,刚来华西四院的时候,路都走不了,他这个病非常罕见,不太容易确诊。2021年时,小王出现全身多处疼痛(自幼院外诊断为脑瘫,失去行走能力),后经原单位介绍,小王来到华西四院消化内科问诊,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此后,开始了长期的系统的对症治疗。2年来,先后住院6次,每次1个月左右,期间不断调整用药。目前小王病情已经稳定,只需要每3个月来医院复查并调整药物。随着病情的好转,小王如今已经在崇州找到了份满意的工作,这着实令人欣喜。廖娟医生的微信常常会收到来自这位开朗大男孩关于生活的点滴分享。两人早已不是医生和患者的普通关系,更是家人般的关爱和陪伴。 “多亏了廖医生精湛的医术,为我解决了后顾之忧。”一位有结肠癌家族史的80多岁的患者,非常害怕做肠镜,多年来一直担忧,害怕哪天生病了就会患上结肠癌,需要切肠子、不能保肛、要造瘘等。在廖娟的细心开导下,老人终于同意做肠镜,检查中,廖娟在其肠内发现了5公分左右的早癌。后来,廖娟使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早癌予以了切除,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此次检查,患者也是非常感谢,廖娟也从其中进一步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 那些来自患者们的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饱含着患者对医务人员的真挚情感,是患者对医院的信任与感激,更是患者对医护人员仁心仁术的最大肯定。     廖娟和医生的缘分要从她的小时候说起,她的父亲是一名老中医,父母两人经营着自己的诊所,在至亲从医的耳濡目染之下,她更早地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正是日常所见患者的那份真诚与感谢成了她立志学医的不竭动力。“我高考的时候填的全是医学院。”抱着这样的心态,廖娟刻苦学习,并在2003年本科毕业时直接留在了教学医院。至此,她20年的从医生涯从川北医学院正式开始了。虽然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但按照分配,廖娟被分到了医技科室彩超科,为患者提供检查服务。比起当好临床医生的“眼睛”,廖娟更想当一名临床医生,所以在彩超科待了三个月后,她主动申请调回临床,在调到消化内科时,她发出豪言壮语,“只要是临床医生,哪个专业我都能够把它干好!”   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廖娟毫不讳言兼顾事业和家庭给研究工作带来的挑战。尽管如此,廖娟自有她的执着与坚持。回忆到备考研究生时的她,当时已是一位新手妈妈,一边要自己带娃一边要全力备考。她常常晚上看书时,孩子在怀里睡着了,丝毫不敢乱动,便让旁边的妹妹帮忙翻书。即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她依旧坚持着对医学的热爱。 随后,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读硕士时,长时间的临床一线经历让她把技术练得更扎实了。都说爱是常觉亏欠,对于临床医学的热爱,让廖娟总是觉得还不够。抱着“活到老,学到老,还想再进步,再提高”的心态,廖娟白天临床治病,晚上熬夜准备资料,于2015年申请到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博士,并开始了3年的学习。期间,她弥补了在临床科研方向的一些不足,从临床发现问题,从科研寻求解决方法,再更好地服务于临床,这为她归国后就职于华西第四医院,成为消化内科带头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份热爱,让她现在都保持着白天看病、晚上研究的良好习惯。她笑言道,“能够有这么好的一个身体和时间精力去不断完善自己的医学知识结构,是一件非常值得感恩的事情。”     “廖老师过来以后,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个单一的胃镜室到现在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迅速发展壮大的综合性临床科室,不管是临床还是科研,使我们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病人愿意来、留得住、治得好的良性循环。”谈到科室建设,比廖娟还要早到华西四院就职的朱慧利非常激动,她说,作为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廖娟可谓是顶着压力来到了这里,给整个团队带来了巨大希望。    消化内科主治医师朱慧利   2018年,博士毕业的廖娟来到华西第四医院,并带来了她的从医理念——“生命是至高无上的,不管是临床还是科研,医生应该不断地追求进步。”作为消化内科学科带头人,廖娟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用实干践行着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此时的消化内科是一个年轻的科室,很多都是刚毕业的年轻医生。为了能够帮助年轻医生提升水平,廖娟经常手把手对年轻医生进行带教培训,积极选派本科室年轻医生到各地深造。短短几年里,很多年轻医生都能独当一面。 从医20年,从刚刚步入临床的医生,到如今成为市内小有名气的消化内科专家,“现在,我们科室已经达到了24小时配班、随叫随到,长期保持与国内外消化界专家学术交流与合作,坚守医者仁心,努力为广大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救助,不仅是行业大咖的肯定,更多的是患者的口口相传。”朱慧利说,4年时间过去了,消化内科现已具备为患者提供优质的预防与诊疗服务的资源与能力。       “唯愿世间无疾苦,宁可架上药生尘。”从医20年,廖娟时刻感恩能成为一名医者,能以自己的专业技能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是临床,还是科研,亦或是带教,在她看来,都是一样的,她就是每天在做一些很普通的事情,这就是她的平凡一生。她的这种态度,也带动着周围的身边人,不论是科室医生还是学生,都在向她学习,朝着更美好的明天努力。对于未来,她也是有着明确的规划:一是秉持医者仁心,一如既往地贯彻“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把患者切实地当成亲人来对待”的科室文化。二是不断地加强业务能力,进一步攻克各项疑难病症。三是要肩负科普公益活动,真抓实干地帮助老百姓预防疾病。    “大医精诚” 究竟什么样的专家 才是老百姓所盼望所敬仰的专家? 什么样的医生才是一个合格的 能给党的医疗卫生事业增光添彩的医生? 什么样的医生才是老百姓 心目中的白衣天使? 所有这些都能从廖娟和她团队的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个细节之中 找出答案  

    2024.01.09 发布:宣传统战部
  • 名科故事|调“皮”有道,美“肤”有方!一岁患儿与皮肤科的3次“邂逅”

    为大众皮肤健康服务 为青春美丽加分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皮肤科/医疗美容科   1月4日早上,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皮肤科/医疗美容中心走廊上,一位女士抱着刚做完手术的一岁多孩子坐在板凳上,蒲小兰副主任医师正耐心细致地和她的丈夫叮嘱着一些术后恢复注意事项。     据悉,这是他们一家人第三次来医院,今天终于成功实施了手术。“心里的这块大石头终于放下了!”孩子妈妈满脸欣喜地说道,娃娃出生时脸上就有一块比较大的色素痣,为了不让这个痣越长越大,发生恶变,影响孩子日后生活,从小就带着她四处求医。“我们跑了很多家医院,大多数说的都是要么植皮,要么使用扩张术,都需要多次手术并采取全部麻醉,但是这些我听着都比较担心,怕这样会影响孩子大脑。最后,经网络推荐来到了华西四院问诊。”孩子妈妈向我们娓娓道来。 然而,就医之路颇为坎坷。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一家子便来华西四院蒲小兰副主任医师处就医,医生表示可以实施先天性色素痣分次切除,采取局部麻醉,手术也快,一家子当即决定,“就是这儿了!”由于孩子太小且体重不够,所以当时并没有实施手术,便留下了科室联系方式,方便随时咨询、预约手术。孩子9~10个月大的时候,一家人第二次来到华西四院并预约手术时间,但等待期间孩子多次感冒住院,迟迟没有进行手术。1月2日,一家人第三次从贵阳来到华西四院,这一次小朋友身体健康,医院于4日就为其安排了手术,由皮肤科倪均医生实施,不到30分钟便完成了手术。孩子妈妈表示,为了让手术效果更好,再做2、3次,应该就能像医生说的只留下一条细长的疤,“不过这也比3~4厘米的黑色块好,疤痕以后还可以做激光祛疤。” 精益求精以贴心服务赢得患者如潮好评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自2004年就成立了皮肤科,那时还只有蒲小兰一位医生,科室整体发展较为缓慢。真正的转折点是在2017年,此时,进修过的医生资源已经具备并引进带回了皮肤外科的技术,其中便包含了儿童皮肤外科相关技术,加上医疗仪器的引入,皮肤科的接诊开始逐渐增多。随着医学知识普及、技术完善以及患者、家属好评,现在很多有皮肤问题的小患者都会被介绍到华西四院来。  此次倪均医生为孩子实施的手术是皮肤科针对儿童皮肤外科特有的技术——“镇静下小儿色素痣切除术”,该手术具备避免全身麻醉、手术准备时间短、创伤小、手术费用较低等特点,非常适合5岁以下,自我配合度不高的小朋友。     先天性色素痣(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先天性色素痣又称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出生时或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新生儿发生率约1%,主要并发症是神经性皮肤黑变病和恶性黑色素瘤,尤其多见于大型或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关于先天性色素痣的治疗,一般小于1cm的痣若不影响美观,可继续观察,但通常为了满足患者的美观需求或缓解心理焦虑,做早期的病理诊断,预防风险发生,一般建议可手术治疗。 色素痣切除术一般是在全麻下进行,虽然全麻在监控下风险较小,也极少可能影响孩子智力发育,但期待“万无一失”的家长朋友们,依然会对全麻谈之色变。华西四院皮肤科通过琢磨、研究了术前的局部麻醉处置,并在后续改进了局麻方式,由以前的口服、孩子不易配合、持续时间短,改为了现在的灌肠、孩子配合度好、持续时间长。目前,华西四院皮肤科完成该项手术台数已上千,医护团队经验丰富,治疗效果佳,让患儿在睡眠中就解决了“祛痣”的问题,受到很多患儿家属的好评。        以疗效为中心打造本地区儿童皮肤专科品牌 从外地慕名而来就医的患者,华西四院皮肤科接待了很多。随着网络媒体发展,医疗科普除了采用线下社区义诊外,如今更是增加了全媒体平台的线上科普,广大网友可以从网络检索出很多有用信息,经过对比,选择自己觉得可信的、有希望的进行问诊。 “华西四院皮肤科的患者,有一大半都是冲着儿童皮肤外科特色技术来的,来自西藏、深圳等地的省外患者居多,这都得益于给力的网络宣传。”蒲小兰解释道,“也有患者是通过身边人介绍的,一家子都来我院皮肤科看过病。”令蒲小兰印象深刻的是,2023年8月底,还收到了一位10岁小朋友的亲笔感谢信,他的爷爷和姑爹都是在华西四院皮肤科做了手术,且恢复良好,所以在小朋友身上的色素痣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向其妈妈推荐了华西四院。   # 小患者的感谢信     针对省外患者较多的情况,蒲小兰表示,科室为了方便其就医,每天对于手术的安排会留有余地,在省外患者约上手术后,能尽快抽空安排,避免他们多次奔波。“其实这种情况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对于省内,甚至是成都本地,我们更应该做好普及,实现家门口就医。”蒲小兰表示,未来发展的第一个目标便是先将华西四院儿童皮肤外科打造成为本地区的品牌。对于目前科室还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将通过进修学技术、引进优秀人才等方式来啃下这些“硬骨头”。 “为大众皮肤健康服务,为青春美丽加分”,秉持这个宗旨,华西第四医院皮肤科/医疗美容科开展了色素痣切除、皮肤肿瘤、瘢痕疙瘩核切除等各种皮肤外科手术数千台,并在手术中辅助特有的“减张分层美容缝合术”,使用极细美容缝合线让手术痕迹更加美观,良好的治疗效果及细致耐心的医疗服务受到患者及社会的广泛好评。      

    2024.01.09 发布:宣传统战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