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四不凡 | 多学科协作创造生命奇迹:97岁高龄患者成功治愈肠梗阻

    “肠梗阻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算不上高难度的手术,但如果换成是90多岁高龄的老年人,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就会增倍。”普通外科主任医师龙飞伍如是说。   近日,我院普通外科经过多学科通力合作,成功为一位97岁高龄的患者实施了肠梗阻手术,患者预后良好,顺利出院。   耄耋老太历险记 记一次生命护航   半个月前,这位97岁的婆婆因腹胀腹痛4天入住我院消化内科。根据患者术前腹部CT检查,确诊为肠梗阻。由于婆婆年事已高,且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等慢性疾病,家属最初选择了保守治疗。然而经过几天的治疗,病情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一情况,是否进行手术成为了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选择。 01攻坚:破解高龄手术“禁区”   高龄,一直被视为手术的“禁区”。高龄老人行手术治疗,无论对患者、家属,还是对主刀医生以及整个医护团队来说,都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起初了解到婆婆的病情时,我心里确实没底。”龙飞伍主任坦言,“婆婆长期卧床,身体各项机能下降,加上多种慢性疾病,给手术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 麻醉管理在此次手术中尤为重要。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医师 雷晓虹表示,“对于这位97岁、心肺功能差、一般情况不佳且循环接近崩溃边缘的患者,麻醉需要非常谨慎。通常情况下,应缓慢加深麻醉以减少对循环的干扰。然而,患者急诊饱胃状态(CT提示食管下端积液)又要求选择快速诱导,以降低返流误吸的风险。一快一慢之间的精准把控,成为了此次麻醉最考验医生经验和能力之处。”   为了确保手术安全并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普通外科、麻醉手术中心、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等多个科室积极展开讨论,制定了“短平快”且缜密的手术方案。在家属的支持下,最终决定为婆婆“搏一把”。   02合力:多学科联手现转机   经过充分术前准备,9月23日,科室团队成员紧密协作,严格按照手术方案进行操作,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沉着冷静的心态,成功克服了手术中的困难及风险,最终将病灶彻底切除。整个手术过程仅用时1个小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术后,及时将婆婆转入ICU进行严密的监护治疗,在重症医学科医护的精心治疗下,她在术后的第1天便顺利解除了呼吸机治疗,术后第2天得以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经历25天,10月9日,婆婆恢复顺利办理了出院。 03无恙:顺利康复献锦旗   “这是我从医生涯当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个病例。”龙飞伍主任表示,婆婆的成功救治得益于多学科之间的精益协作和患者及家属的大力支持。 出院之际,婆婆及家属将一面写有“ 仁心仁术除病痛,医心医德勇担当 ”的锦旗送到了普外科病区医护人员的手中,大家一同合影留念。在婆婆灿烂的笑容背后,是华西第四医院多个科室联手合作的成果,婆婆也是我院普外科成功治愈出院的最高龄肠梗阻患者。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次生命的奇迹,更是对医学团队不懈努力的最好证明。卫四不凡

    2024.10.17
  • 四院名医 | 骨质疏松专家王文志:刚柔并济 精益求精 三十余年守护患者骨骼健康

    9月26日下午4点半,华西第四医院第三综合楼骨质疏松科/内分泌代谢科的医生办公室里,王文志主任正坐在电脑前,与一位头发花白的患者专注地交谈。此时,她还未顾得上吃午饭。“昨天晚上整理病历到凌晨一点多,临近放假,今天又多看了4位病人,实在有点抽不开身。”王文志主任微笑着说道。 为了不打扰她的工作,我们先与她的科室同事和患者聊了聊。从她们的口中,我们了解到,这种忙碌的状态对于王文志主任来说已是常态。她常常因为工作而忘记吃饭,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医院,甚至在周末也会坚持查房......这些年来,这样的“常态”已经成为她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从医三十余载 她总是面带温暖的笑容 让前来就诊的患者 快速放下对病痛的焦虑 常以精妙的解决思路 让患者在如沐春风的问诊中 重燃健康的希望   01“刚”毅前行 见证骨质疏松科的崛起 1985年,王文志主任考入华西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她选择留在华西第四医院工作,之后又在华西临床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最初是在老年科做医生,积累了丰富的内科临床经验。当时,骨痛治疗组作为老年科的一个治疗组,王文志主任也积极参加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及骨折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 1993年,医院根据临床需求,成立了专门的骨质疏松科,王文志主任见证了西南地区第一台DXA骨密度仪的引入,成为该科室的第一批元老级人物。从此,她专注于骨质疏松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见证了科室从15张病床发展到今天的116张床位。目前,科室的诊疗不断规范化,治疗手段也日益完善,特别是通过多学科协作开展的椎体成形术,有效缓解了新发骨折患者的急性骨痛。     02温“柔”呵护 用爱心守护每一位患者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王文志和患者的故事里,这句话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在科室病房中,大多数都是老年女性患者。今年57岁的李阿姨来自新疆,已经是第三次来到华西第四医院骨质疏松科找王文志主任治疗。2021年,她因腰痛、睡觉抽筋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但治疗效果不明显。通过网上查询资料和亲戚介绍,李阿姨得知王文志主任在诊治骨质疏松方面颇有造诣,便不远千里来到成都求医。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王文志主任为李阿姨制定了精细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现在,她的腿有劲了,晚上睡觉也不抽筋,骨密度报告T值从-3.0提升到了-2.5。“之前很害怕自己摔跤,现在我都可以穿高跟鞋了。”李阿姨感激地说道。 听见我们在聊王文志主任,同病房的冯婆婆走到半路折返回来,拉着我们激动地说:“王医生是个好医生,给我看病看得中午饭都还没来得及吃,人都瘦了些许,我心疼她呀。” 与王文志主任共事16年的科室副主任医师王露赞叹道:“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乐于助人,她不仅是我的领导,还是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王文志主任非常关心每一位病人,亲自陪同病人做检查,为没有家属的病人买饭。她的抽屉里总备有很多糖,并非她喜欢吃糖,而是有些老病人经常发生低血糖,比护士“反应”更快的王文志主任会让病人先吃上一颗糖,以缓解低血糖症状。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在加固医患关系的桥梁。   03用“心”培养 推动基层骨质疏松防治 在日常工作中,作为科室的主任医师,王文志主任始终将指导和培养下级医生视为己任。她不仅在临床基本工作上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丰富经验,还亲自指导年轻医生的操作技能。在面对疑难病例时,王文志主任会组织科室成员进行集体讨论和学习,通过集思广益来提高整体的诊疗水平。通过这种系统化的培训和持续的学习,王文志主任不仅提升了整个团队的专业能力,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先进和规范的医疗服务。 前不久,由王文志主任当选专委会主任委员的四川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防治专委会在成都成立。“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骨质疏松的防治需求日益迫切。我们成立四川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防治专委会,旨在面向基层,与现有的其他专委会有所不同。”王文志主任表示,一方面是面向基层,不同于仅关注大城市的骨质疏松管理,她们致力于提升基层医院和偏远地区对骨质疏松的重视程度,确保所有老年人都能受益。另一方面是规范化诊疗,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专注于疾病的预防,并推广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通过引入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指导基层医院提高诊疗水平。   王文志主任的故事 是无数医务工作者 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 在她的带领下 骨质疏松科/内分泌代谢科 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未来,她将继续坚守在医疗一线 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健康  

    2024.10.11
  • 卫四不凡 | 我院何方教授团队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近日,经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省政府批准并报省委同意,授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何方教授团队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项目名称为“婴儿肠道来源乳酸菌特异性功能研究及新型益生菌产品创制”。我院何方教授为第一完成人,沈曦副教授为第二完成人,程如越助理研究员为第三完成人。 获奖项目简介: 我国益生菌行业目前市场规模近1400亿元,但我国益生菌行业因起步较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国产益生菌和配套规模化生产核心技术,益生菌原料市场近85%由海外企业占据,可用婴幼儿食品菌株仍然被国外企业垄断,优质国产菌株缺乏已成为被“卡脖子”的重要问题。项目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内外本土企业,原创性地研发出具有抗炎促健康作用的婴儿肠道来源(简称婴儿源)乳酸菌及其规模化生产技术,打破了我国国产乳酸菌菌株产业化滞后的现状,实现了我国益生菌行业的国内大循环。项目发表论文28篇,授权发明专利21项,筛选原始乳酸菌2000株,产业转化益生菌5株,近3年新增产值逾82.11亿元,累积产值逾560亿元。项目内容包括:① 创性地证明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健康效应。②首次构建婴儿源乳酸菌菌库和“高分辨率”差异化健康功能评价体系。③联合开发婴儿肠道来源乳酸菌工业化关键技术。开创性地提出婴儿源性乳酸菌以抗炎作用为核心的健康效应理论, 建立我国首个婴儿肠道来源乳酸菌菌库和“高分辨率”功能评价体系,对我省产业升级和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4.10.09 发布: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 作者:沈曦
  • 卫四不凡 | 从大凉山到成都,一场跨越300余公里的健康接力!

      凉山州甘洛县与成都 相隔300余公里 距离虽远 四川大学及华西第四医院与甘洛县 因长期的定点帮扶工作 已结下深厚的“亲情” 成为了紧紧依靠的“一家人” 在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背后 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和定点帮扶工作 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01 跨越山海的救助 克热莫的重生之路    患者情况 44岁的克热莫是甘洛县斯觉镇格布村的一位村民,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患有严重的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症。长达8年的病痛折磨,使她基本丧失了劳动力,一家人长期靠低保维持生计。2021年,爱人去世后,便独自“拉扯”2个孩子长大。每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她都需要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近日,由于病情加重,出现了反复咳嗽、进食困难、呼吸衰竭等症状,她在四川大学驻村干部向丹的帮扶下,找到了华西第四医院尘肺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级专家彭莉君治疗。 克热莫与彭莉君医生的相识,早在今年7月份时便结下了缘分。7月3日早上9点,向丹在格布村村口碰见了坐在这里的克热莫。向丹立马上前关切地问道:“你是准备去哪儿?”克热莫解释:“我这个慢阻肺的老毛病又犯了,大儿子正好放暑假,陪我一路上医院看病。他这会儿在村里去借些医药费。”得知克热莫的情况不容乐观,向丹便先开车送她和大儿子前往当地医院看病,办理住院,与此同时和彭莉君医生取得了联系。 7月18日,彭莉君医生到当地医院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期间,特地到病房看望克热莫。虽然克热莫当时已住院十多天,病情有所好转。但彭莉君医生在看完她的医嘱和治疗经过后,却一脸担忧地说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地解决,回家后病情可能又会很快复发。”不出所料,出院没几天的克热莫就被送到了ICU重症监护室病房。 反复的入院治疗,让克热莫在身体和经济上都“吃不消”。8月16号,在向丹的一路护送下,克热莫来到华西四院寻求进一步的有效治疗。和彭莉君医生成功“接线”之后,克热莫便享受医院绿色就医通道,免去了门诊就诊和住院排队的等待时间,直接入住病房。尘肺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第一时间为克热莫吸上氧,经评估和检查后,发现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医生为克热莫进行了一系列精准的抗感染、合理的氧疗、呼吸康复等方面的专业和规范化治疗,有效遏制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彭莉君医生介绍 慢阻肺依据疾病的表现可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稳定期患者平日除了戒烟、减少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自我管理外,药物治疗是长期管理的核心内容,另一个就是呼吸康复的坚持,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对于急性加重的患者,明确患者因何种病原菌加重的感染,制定其治疗方案。 经过10余天的治疗后,克热莫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改善,活动耐量较之前明显提升。“现在母亲的身体状况好多了。”木呷子且高兴的在病房里和我们分享道,在镜头面前,木呷子且和母亲一同用彝语祝福到,“大家都身体好好的,你们身体好,我们就开心。”   02 定点帮扶结硕果 共筑群众“健康梦”   8月28号,向丹在顺利接走克热莫出院的同时,又送来了另一位患有肾结石的甘洛县村民沙马阿呷。因腰部两侧疼痛一个多月,沙马阿呷在当地医院做过2次手术后,基本丧失了劳动力。向丹考虑到沙马阿呷一家需抚养7个孩子,家中只有一个劳动力,经济负担重,便联系我院一同进行医疗帮扶。到院后,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为沙马阿呷开通绿色就医通道,华西第四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盆底男科主任医师杨罗,骨科/创伤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蒲小兵,放射科副主任王成龙进行多学科会诊,共同研判病情,为沙马阿呷提供了有效的救治方案。 向丹表示,四川大学在过去九年里,充分发挥其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优势,对甘洛县斯觉镇格布村进行了定点帮扶。这一系列举措始终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努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切实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我希望未来这样的救助需求会越来越少。目前,基层医疗资源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这些宝贵的资源。”向丹说。 2例患者的成功救治,是跨越300余公里的华西第四医院与驻村干部向丹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与甘洛县人民医院定点帮扶建设工作的重要体现。接下来,华西第四医院将持续强化驻村书记帮扶、派出专家到甘洛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指导,接收当地医务人员进修以及不定期开展健康体检、义诊、宣教活动等多种方式,高质量开展定点帮扶各项工作,助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

    2024.09.12 发布:宣传统战部
  • 立德树人 | 裴晓方:潜心公卫四一载,培养健康守护者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迎接第40个教师节,党委教师工作部将陆续推出2024年优秀获奖老师们的先进事迹专题报道,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引导广大教师争做潜心育人、严谨治学的“四有”好老师。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裴晓方 个人简介 裴晓方,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副院长,四川省第十一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17年入选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第十四届、十五届成都市政协委员。连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卫检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和一流课程(卫生微生物学实验)的负责人。获四川大学第九届卓越教师奖和“全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 先进事迹  裴晓方教授在其负责的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工匠精神 从教41年来,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百人。她始终保持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忠诚,时刻以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勇于创新,关爱学生,辛勤耕耘,始终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学岗位上努力承担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责任,做好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锻炼创新思维,扩展国际视野,教学效果好,被誉为是有专业、有情怀、有高度、有温度的卓越教师。 裴晓方教授在全国卫生检验学术交流大会上介绍和推广华西卫检模式 她带领团队建立的“重融合 强实践 促创新——一流卫生检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她带领学生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大赛中取得唯一特等奖。她牵头申报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项目和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并获立项,为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她牵头创办了预防医学+软件工程双学士学位专业和预防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创新班,牵头获批省级卫生检验虚拟教研室,牵头构建了院校与用人单位一体化的卫生检验协同创新育人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学习、实践、创新和适应能力的卫生检验创新人才,用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裴晓方教授主持全国卫生检验学术交流大会 她连任全国高等学校卫检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该专业规划教材的规划和修订工作,组织全国卫生检验名词审定编写工作。她主编和副主编《病毒学检验》、《卫生检验百科全书》、《预防医学综合实验》等教材和专著十余部。她还牵头举办全国学术交流会,并承担“西部地区基层传染病防控能力提升项目”,促进了行业发展,她积极参与抗击新冠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科普视频点击量超90万次。此外,她主持的课题经费超过600万元,在国内外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230余篇,助力科研育人。   来源: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 编辑:明晨 张菊惠 责编:马   涛 审发:张洪松  

    2024.08.29 发布:川大人事人才公众号
  • 卫四不凡 | 罕见!夫妻二人均患尿毒症,历经艰辛成功生子

    6月27日 夏日的成都,阵雨不时造访 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天气开始放晴   这一天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中毒科/肾脏内科血液透析中心 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 34岁的文女士(化名)和她的丈夫 两位接受规律血液透析治疗 10余年的尿毒症患者 怀抱着刚出生47天的小宝贝 再次踏进了这个 曾经给予他们生命希望的地方 “在医学史上,尿毒症患者怀孕的几率非常低,夫妻双方同为尿毒症患者,并成功分娩的案例在国内更是罕见。”华西第四医院医务部部长、中毒科/肾脏内科一级专家谢林伸教授表示,襁褓里中这个小小的身影,不仅是文女士家庭的希望,更是医学进步和生命奇迹的见证。    01 10余年血液透析经历 得知怀孕 惊喜又挣扎   2011年,文女士的生活轨迹因尿毒症而骤变,那时她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透析之路。因患病致月经不调,2023年底,在一次偶然的检查中,文女士才发现自己怀孕了。面对“尿毒症”、“透析十年”等多重风险标签,文女士和同样也是透析多年的丈夫一度陷入抉择的困境。  在咨询了多家医院后,大多数医生基于风险考量,建议终止妊娠。夫妻两人决定去引产时,正值春节假期,医生便建议将手术推迟到年后。 文女士说:“然而,正是在这段等待的日子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小生命在我腹中的轻轻跃动,那股难以言喻的连接让我无法割舍。”她随即决定赌一次。 面临外界普遍的医疗拒绝,文女士未曾放弃寻找一丝可能。经网络查询和向周围朋友打听,她得知华西第四医院医务部部长、中毒科/肾脏内科一级专家谢林伸教授曾在近年来有成功指导透析患者顺利分娩生育的案例,这无疑为她带来了新的希望。于是她在2024年3月份来到了谢教授的专家门诊。文女士分享道:“得知我的特殊情况,谢医生悉心了解了我的综合情况,客观解释了风险及其不确定性,分享了过往的经验体会,给予了我莫大的信心与支持。”    02 多学科全面护航 支持高质量透析迎来宝宝降生   谢林伸教授指出,对尿毒症患者而言,怀孕存在很多风险因素。一方面是文女士体内产生的毒素需要靠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来排出,母体本身就容易出现贫血、高血压或低血压、营养状况不良等并发症。同时,体内的毒素对胎儿也有影响,胎儿可能会出现缺血、缺氧等情况。   面对这一巨大的医学挑战,华西第四医院迅速行动,组建了包括肾脏内科、临床营养科及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的相关团队,期间进行了三次多学科会诊。“为保证文女士能顺利生产,并且最大程度降低产妇与胎儿的风险,整个孕期,我们为文女士制定了个性化、精细化的透析方案。比如科学筛选降压药物,动态调整抗凝方案,严密监测贫血、毒素水平及营养状况,将透析频率在孕后期将每周4次调整为6次等。”谢林伸教授表示。 然而,整个怀孕期间挑战还是接踵而至。孕中期时,文女士遭遇了阴道出血的紧急情况,医疗团队临危不乱,迅速调整为无抗凝剂的透析模式,巧妙规避了出血风险,成功化解此次危机。正如谢林伸教授所言:“抗凝剂如同一把双刃剑,精准掌控可防血栓,稍有不慎则可能引发出血,我们需在平衡中求胜。”妊娠之路荆棘密布,文女士先后遭遇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羊水过多等并发症考验,每走一步都凝聚着他与医疗团队的智慧与勇气,也有赖于和兄弟医院华西第二医院产科的强强联合。  华西第四医院血透中心   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5月11日,孕30周的文女士在华西第二医院经剖宫产顺利诞下一名男婴。宝宝的小名取为“希希”,寓意为希望。   03 超越医学界限 追求生命的完整与幸福   谢林伸教授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不仅顾全了母子的生命,更诠释了医学进步与人文关怀的完美结合。“在我们最绝望的时候,是华西四院的医生和护士给了我们力量,我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感谢。”展望未来,文女士哽咽着说道,“我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陪伴着宝宝健康成长。” 华西第四医院的医护人员深知,对于尿毒症患者而言,成为母亲绝非易事。他们不仅为文女士提供了医疗上的支持,更在精神上给予了无限的鼓励。   “医学的不断进步,保障患者的生命周期更长,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让尿毒症患者也能实现做爸爸妈妈的美好愿望。” · 谢林伸教授表示 ·   在文女士一家离院之际,血液透析中心的医护人员特别准备了一份惊喜——医护人员亲笔签名的祝福贺卡和婴儿衣物,寓意着对这对母子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在血透中心门前,他们共同留下了一张温馨合影,定格了这一刻的感动与温暖。采访完,走出医院大门,夏日的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空气中弥漫着新生的喜悦与希望。    

    2024.07.05 发布:宣传统战部
  • 高思敏:“小器官”里的“大健康”!用微创奇迹,编织鼻息间的安宁梦!

      从青葱校园里邂逅医学的懵懂,到独步专科领域的从容不迫,这段旅程横跨十余载春秋——5年本科深挖基础,3年硕士精研专长,再加4年博士攀登高峰,其间穿插着无尽的考试、实战演练,急诊室的日夜轮转与门诊的细碎日常……医路漫漫,诚然艰辛,而今天人物主角——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睡眠医学中心三级专家 高思敏 却对此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一席交谈过后,我们才发现,在这层白衣之下,还有如此饱满的人生。   她的医学梦想,早在那个医学世家长大的童年时期便已悄然生根。“小时候,尚在医学院求学的舅舅每逢暑假归家,就会去买一块五花肉,用学校发的工具带着我一同操练缝合技巧。”高思敏回忆道,这种模拟手术的精细操作使她对外科医生这个职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初中立志学医,高考时所有志愿无一例外地填写了医学院校,将她对外科医生这个职业的热爱展露无遗。   01 “高妈妈”的温暖  在儿童诊疗中奏响技术与细腻的双重奏    从刚开始从医时,遇见卡鱼刺小朋友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独当一面,游刃有余地解决患者问题,10余年的临床工作实践打磨,高医生成长的足迹有迹可循。   在该科室这个儿童病患密集之地,高医生深知孩子们对医院的天然排斥,因此,从迈进诊室的那一刻起,她就化身为温暖的引导者,给到他们足够的一个亲和力。比如,热情地打个招呼:“你今天起得很早哦。”“吃早饭了吗?”来拉近距离,降低小朋友的警惕。在手术和检查过程中,高医生更是巧用心思,“以身试法”地把器械先放在自己手上,“小朋友,你看,哦~不痛的。”她认为,适时的表扬是让孩子积极配合的秘籍,便自掏腰包准备了像绿色植物、奖状等小礼物,以此作为孩子们勇敢面对治疗的小奖励,使诊疗流程更加顺畅。  (高思敏医生安抚小患者)   尤为重要的是,高医生坚持儿童耳鼻喉疾病的治疗需遵循专属的儿童诊疗逻辑。她深刻理解儿童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和深知服药对孩子们来说常常是一场不大不小的挑战,因此,她总是尽量精简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负担。强调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策略,避免过度用药对儿童娇嫩身体造成的潜在伤害。在药物选择上,她慎之又慎,力求每一份剂量都能精准击中病灶,同时保护孩子们的自然成长与免疫系统发展。      (高思敏医生和患者的有爱瞬间)   她不仅身怀医术,更兼具母性的温柔。在为扁桃体微创手术中最年幼的患儿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时,高医生展现出了非凡的细腻与关怀。面对孩子因对手术的天然恐惧而哭闹不休、拒绝配合的困境下,高医生以无比的耐心化解了僵局:“小朋友,你别害怕,高阿姨轻轻的,不会让你疼。”她巧妙地比喻道:“有个淘气的大怪兽躲在你身体里,让我们一起把它捉出去,你就会感觉好多了。”在这样温柔而富有创意的引导下,小患者渐渐放松,最终在医生团队的精心协助下顺利完成手术。   而当一切尘埃落定,高医生第一时间脱下手术手套,张开双臂:“来吧,宝贝,你很棒!”给予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一场景不仅温暖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也让旁观的李小琴护士深感触动:“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医生,而是一位真正的‘高妈妈’,她的举动超越了职业角色,温暖而动人。”      02 外科医生的思考  以患者为中心,而非手术大小    高医生的工作日常,是穿梭于门诊与手术室的忙碌身影。 年接诊近7000名患者 主刀720余例手术 特别是在鼻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问题及鼾症治疗上,她以微创之术,重塑了无数家庭的安宁与希望。  (患者送的锦旗,右边第1位为高思敏医生)   好医生有好口碑。在科室门诊走廊里,我们遇见了前来复诊的李女士。她自述长期饱受重度鼻炎困扰,病史可追溯至2017年,多年依赖传统保守疗法,成效甚微。步入2020年,病情加剧,基本上半夜睡觉都会被憋醒,十分难受。前段时间,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高医生在鼻炎诊治方面技术精湛,便专门找到了高医生。   5月31日,经过高医生细致的检查与周密规划,李女士接受了微创鼻炎手术,整个过程仅耗时半小时,高效且恢复迅速。“手术后,我的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得到了显著提升,真是轻松了许多。”李女士的喜悦溢于言表,并对高医生的亲和力与耐心赞誉有加。尤为让她感动的是,手术当天高医生便主动添加了她的微信,搭建起一条随时沟通的桥梁,确保术后任何疑虑都能即刻得到专业解答。回想起术后首夜,面对轻微的鼻腔水肿及一时的不适,李女士心中难免忐忑,但通过微信迅速获得高医生的详尽指导与心理安慰,这份及时的关怀成为了她的定心丸。“我已经向周围的好几位朋友都推荐了,希望更多的患者在高医生的妙手下重拾健康。”李女士的话语中满含感激,她的故事,是对高医生医术与医德的生动注解。    (部分患者在微信上感谢高思敏医生的医术)   “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不是在于你做的手术规模大小,如果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解决患者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小问题,那做的事情就有意义。”高医生向我们回忆起了一位印象深刻的患者病例。有个29岁的年轻小伙,长久以来被鼾声如雷所困,这在集体宿舍的生活环境中尤为尴尬,给同室工友们带来了不少困扰。无奈之下,他只好携带着呼吸机入眠。机缘巧合下,他在高医生的门诊接受了全面检查,发现有严重的上呼吸道阻塞,涉及鼻中隔偏区、鼻甲肥厚、扁桃体增大以及过长的悬雍垂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他的鼻腔和咽喉空间异常狭窄。   面对手术的抉择,他一度迟疑,但在深入了解手术的必要性与预期效果后,他鼓足勇气,决定接受手术治疗。术后两周的复诊,他满脸喜悦,兴奋地说道:“医生,我再也不打鼾了!困扰了我十多年的难题,竟然真的解决了,现在连呼吸机都闲置了。”这虽是医生日常工作的一环,却是帮助患者摆脱多年困扰、重获宁静睡眠的重要时刻,意义非凡。  (高思敏医生正在为患者进行诊治)   03 科研与创新  不断探索医疗新边界    “作为医生,临床技术只能解决一部分病痛,但如果要去做更多的事情,还是要在病人身上去做一些思考和研究。”   高医生介绍,当前,科研主要涉及了过敏性鼻炎、颅底外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等领域,并在博士课题的研究项目中携手同门,深耕生物材料与医学的交叉融合。这一创新结合,在肿瘤治疗与组织修复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预示着医疗科技的新纪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最新研究成果成功地将特制生物材料靶向定位至肿瘤细胞,诱发其钙化及自我包裹,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项技术目前正处于动物试验阶段。若能顺利过渡至临床应用,该生物材料有望凭借其对机体极小的副作用,开启治疗新篇章。   此外,这一生物材料技术在鼓膜穿孔修复手术上的应用前景同样令人振奋,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手术的微创化进程,还为术后鼓膜功能的全面恢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意味着,通过技术创新,我们正朝着减少创伤、加速康复、提升生活质量的目标稳步迈进。每一项进步,都是向着更高效、更人性化医疗愿景的一次飞跃。    (高思敏医生在门诊工作)   高医生不仅在科研领域积极探索,还跨界创新,成功申请了一项名为“耳鼻喉科临床手术专用取物钳”的发明专利。谈及发明背后的故事,高医生回忆说,在日常手术中,面对咽喉会厌脓肿、息肉等问题时,传统方法需借助纱布牵拉舌头,随后使用钳子深入操作,这往往引起患者强烈的呕吐反应和不适。   科技进步引领医疗手段革新,纤维喉内镜的运用显著减少了对患者咽部的刺激,提升了手术舒适度。然而,在一次处理特大尺寸会厌脓肿的手术中,即便采用了先进内镜技术,仍面临出血量大、患者咽反射强烈的问题。这促使高医生开始思考如何在手术器械上进行微创新,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提升患者体验。经过两年的潜心钻研,与工程研发团队紧密合作,反复试验与改良,这款专为减少手术刺激、提高操作精准度的新型取物钳于2023年成功取得专利认证,标志着高医生在提升耳鼻喉科手术安全性和效率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肩负承前启后重任的中青年医生,面对挑战,高医生从未停下脚步,她深知医术与人文关怀并重的重要性,持续在科室优良传统的基石上,融合前沿科技,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这条不平凡的医路上,高思敏医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父母心”的深刻内涵,她的故事,是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交响曲中,最温暖的旋律。

    2024.06.20
  • 杨小明:扎根华西坝38年,“全能守护”患者心血管健康

          “大爷,经过检查,你的心口痛是因为胆管上的疼痛通过某种机制反射到了心口。”“你的高血压要随时监测,我们护士也会提醒你,还会进一步评估你这个治病原因。”“小杨,最近如何?还有没有胸痛、呼吸困难、心悸这些症状?”……当我们走近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部的时候,便可以听到一个若隐若现,正在交代什么的声音。再走近一些,我们便能看到主任医师杨小明忙碌的查房身影。      他的查房不仅仅是简单地询问病情,更是一次对患者全方位的关怀,他会仔细查看各项检查报告,认真询问患者的感受和症状变化。他耐心地倾听患者的每一句话,哪怕是一些细微的不适,他也会放在心上。与杨小明一起查房的主治医师冯晶告诉我们:“杨老师深知,对于患者来说,这些细节可能就是病情的关键线索。这么多年他一直都是这样。”     漫漫从医路 是学习,是提高,是总结    杨小明,199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留校从医30余年,期间到华西医学院攻读硕士,一路从放射科,到老年科,再到现在的心血管内科,也从一个学生摇身一变成了老师。本科学基础、硕士精专业、临床重实践,时至今日,杨小明已经在华西坝扎根了38年,不仅在心血管病的诊治上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内科的常见病、疑难危重症也有深厚的临床造诣。  谈及自己的从医之路,杨小明不禁感叹道:“不论是在求学时期,还是在后续作为一个内科医生的工作过程中,我都非常幸运地遇到了极为出色的老师。”那些老师们不但手把手极为耐心地教导他学习放射成像技术、诊断医学,使他深入地了解有关解剖、诊别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大力鼓励并支持送他去进修,让他得以系统地掌握应急、呼吸、消化这三大方面的医学知识。“这些对于我这辈子能够顺利地从事临床工作起到了极其巨大的帮助!” 从杨小明书架上摆放的不同版本的《内科学》,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医生。《内科学》是本科临床医学的专业教材,从1982年出版的第二版,到2018年出版的第八版,他都看过,不断从中汲取了新的知识点。据了解,心血管内科在整个内科学里面是疑难急重症最多且突发性疾病最多的一个科室,而且产生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一个扎实的基础、积极的应对方案对病人的救治尤其重要。 杨小明跟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患者,那时他还在老年科,一位下颌骨深部剧烈疼痛的妇女,先后做过多项检查排除了口腔、耳鼻咽喉疾病,核磁共振也做了,但也不能明确病因。最后还是与一位外科同仁交流中意识到,这可能并不是内科范畴。果然,在外科医生的检查下,确诊了该患者是淋巴瘤,这才进行了下一步治疗。“下诊断就像剥笋子一样,在知晓患者症状后,要多方面全面分析原因,要把这个事情从基础到临床都搞清楚。”杨小明说,一个方向不对,那就多想几个方向,总是有原因的。   关于如何提高,杨小明更是心得满满,从读书开始,他就在老师的影响下“一捆一捆”地买书、买资料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专业上,课外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这也是一种基础的积累,学医就是这样。”杨小明说,在临床中接触到实际案例,才更能明白这种学习的必需性。如果将人比作汽车,心脏就是发动机,诊断病情就是找车不动或者动不好的原因,是油路还是电路?就需要通过超声造影、血液检验等工具来辅助判断。这些都涉及高中所学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杨小明明白了为什么临床医生大部分需要理科生。     暖暖从医心 是科普,是义诊,是初心   我们可以看到,杨小明的随身携带的A4纸上写满了患者的病情分析,他说,“现在记性不如从前,那就用笔写下来。” 据了解,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已经有了大幅度下降,但它依旧是造成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都是致病因素。也正因为如此,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增强公众对各种外在因素的认识,促使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日常工作中,杨小明都会详细地向病人交代一些居家预防知识,并与团队一起,建立医患群,线上答疑解惑,并推送相关预防知识,以更好地帮助大家进行疾病预防和管理。门诊   在冯晶眼里,杨小明是一位专业知识特别扎实,老年病、心血管疾病诊治经验非常丰富,对病人非常细心、耐心、热心的医生,不少患者都是因为他才选择到华西第四医院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作为一个“元老级”的医生,老年科、心血管内科许多手术都是他来做的第一台,比如肝穿刺、肾穿刺、经皮肺活检、椎间盘消融等等。每次开展一个新的技术,他都会仔细思考,需要做什么,需要规避什么,想好了那自然就有底气去做了。“跟着杨老师,我收获了非常多。”冯晶说,即便不是值班二线,在夜里科室有急重症患者需要抢救时,杨小明也会到现场指导。也正是如此,一位60多岁的心肌梗死、瞳孔散大的患者,最近在杨小明的紧急抢救下活了过来。 除了在门诊、病房为患者科普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杨小明还积极踊跃地参加各类义诊活动和学术讲座,将健康知识、临床技术带给更广泛的群众、医务工作者。他始终认为,患者不仅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来治疗身体上的病痛,更需要心灵上的慰藉与关怀。所以,他总是以和蔼可亲的笑容和无比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让他们在被病痛折磨的时刻仍能感受到温暖和希望的力量。杨小明说,从医、行医这条路并不容易,需要时刻保持一颗热爱之心、终身学习之劲,同时锻炼良好的身体素质。   采访手记 从患者病房,看着他与患者之间亲切的互动;到医生办公室,成堆的表彰与锦旗,我们能从每一个角落感受到杨小明对生命的关怀、对患者的爱护以及大家对他的肯定。在与他的交流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说,要整体全面地看待每一位病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去守护,他和无数像他一样的医护人员一起,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关于爱与责任的篇章,让“医防融合”落实到整个健康管理之中,是“卓越 为民”院训的生动写照。

    2024.06.14 发布:宣传统战部
  • 卫四不凡 | 李麟华:步履不停,以青春筑梦健康未来

    研究生党员简介      李麟华,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健康行为与社会医学系党支部青年委员。参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第十四届亚洲营养大会进行口头汇报、在中华预防医学行为健康分会学术会议上报告并获优秀奖,在第三届跨学科行为健康大会上报告并获二等奖。她连续四年深入四川省偏远农村组织调研十余次,主要服务于偏远农村地区的妇幼人群,促进农村地区的生命早期千天营养健康。曾获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四川大学优秀研究生干部、四川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优秀共产党员、长沙市星级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思想引领 | 信仰为旗,使命在心   李麟华积极投身支部建设,作为党支部青年委员,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扎实推进支部规范化建设,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她始终以“青言青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心中扎根。在公共管理学院研分会与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研分会联合举办的博士学长经验分享交流会上,李麟华以“砥砺深耕,履践致远”为主题,给同学们分享了在人群健康相关行为研究方面的经验和体会。她秉持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并为之不懈奋斗,力求在各方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同学们在学术探索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李麟华组织支部活动   李麟华参加博士学长经验分享交流会   学术科研 | 路在脚下,心系远方   李麟华常常带队深入偏远农村地区开展调查研究和健康行为普及宣传,致力于促进农村妇幼人群健康。作为健康与社会行为学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她勤勉刻苦,深耕专业知识,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两篇,并参与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农村慢病管理”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有限理性视阈下农村地区辅食期婴幼儿喂养行为的评估工具、作用机制及管理策略研究”、四川省科技厅“基于微型学习的偏远农村地区母婴健康促进科普培训”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她长期活跃在学术会议的舞台上,在第十四届亚洲营养大会进行口头汇报、在中华预防医学行为健康分会学术会议上报告获优秀奖,在第三届跨学科行为健康大会上进行报告并获二等奖。   作为队长,李麟华四年间深入四川省偏远农村地区组织调研十余次,主要服务偏远农村地区的妇幼人群,促进农村地区的生命早期千天营养健康。在调研的日子里,李麟华和她的队员们常常追风赶月,跨过几十公里的路程去往陌生的乡镇,入户开展调研访谈、公益体检和健康科普。深入一线、贴近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面对面开展访谈工作,收集第一手数据,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我们川大学子用专业所长和奋斗精神谱写的青春赞歌。作为研究生党员,李麟华始终牢记“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并不断在实践磨砺中守初心、担使命,让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健、更扎实。   李麟华带队深入偏远农村开展入户调研   李麟华在农村进行问卷访谈、给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检   李麟华在第十四届亚洲营养大会以及第四届跨学科行为健康大会上进行口头汇报   社会实践 | 不啻微芒,造矩成阳   李麟华热心公益服务,将小我融入大我。她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本科期间担任学院团委红十字会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组织并参加爱心公益义诊、听力障碍儿童陪伴、老年人探访关爱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她曾获长沙市红十字会“星级志愿者”和校级“百优青年志愿者”称号。李麟华始终坚信,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再平凡的人也可以为这个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麟华作为志愿者参加“华西在身边”大型义诊活动   李麟华参加“朝霞晚霞一样红”敬老院义演活动   生活态度 | 热爱可渡,岁月匆忙   李麟华爱好广泛,始终走在探索自我的路上。她热爱摄影,享受用快门记录生活的喜悦和浪漫;她热衷歌唱,参加四川大学研究生风采大赛获得“优秀风采奖”;她也喜欢钢琴,曾在社区音乐会进行表演……她一直相信,对生活有多热爱,它就有多精彩。李麟华认为研究生就应该要追求有趣的经历,结识难忘的人,让每一个日出和日落都成为生命中的珍贵瞬间。   李麟华摄影作品   李麟华在社区音乐会进行钢琴表演   作为一名研究生党员,李麟华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严于律己,用自身行动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思想到学术再到实践,她都以自己的行动脚踏实地,谱写青春华章。她说:“一个个色彩斑斓的青春梦想,只能在不舍寸功中开花结果。愿大家都能心怀热爱,奔赴星辰大海,拥抱春暖花开。”     信息来源:四川大学研究生会 编辑:吴奇利 黄玉萍

    2024.06.12 发布:微信公众号:川大研究生
  • 伏代刚:在“呼吸”中共情,为患者健康护航

     在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尘肺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有一位备受尊敬的医生 于同事,他是“像风一样温润”的存在鼓励着每一个人勇于追梦于患者,他是“像风一样温暖”的存在曾骑着车飞奔至车站迎接在他看来,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用爱心和耐心去精雕细琢的艺术   一周7天时间 其中6天都在病房 他的身影总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患者最需要的地方 这位医生便是 伏代刚     近30年的从医之路,伏代刚走得既踏实又稳健。1997年,从华西医科大学毕业后的伏代刚直接留校,于华西四院当时的中毒科开启了他的临床工作职业之旅。从中毒科到职业病科,再到职业病/呼吸内科,最终到尘肺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伴随科室的改制调整,以及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和疾病种类,还有不断地学习进修,伏代刚积累起了颇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肺结节、尘肺病,还有职业中毒、中毒的急救与康复、肝豆状核变性、高压氧临床治疗、大容量肺灌洗治疗、职业病的诊断与鉴定等等,他都能够应对自如,是深受同事和患者双重认可的实力派医生。   温润如风他是放手逐梦的引领者   邓娟是与伏代刚共事了10余年的同事,在她的眼中,伏代刚是一个温润如玉的人。“他总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无论是患者还是同事。”邓娟这样评价道。伏代刚始终以身作则地践行着“以患者为中心”的从医理念,这种理念也深深影响着科室的每一个人。邓娟回忆起伏代刚的一些事迹,其中一件让她印象尤为深刻。   有一次,一位外地尘肺患者来复诊,但刚到汽车站时,就因路途周转,病情稍有加重,呼吸不畅导致无法行走。在患者联系伏代刚的第一时间,伏代刚就毫不犹豫地骑着车前往车站去接患者。   “他就是这样,总是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邓娟感慨地说。   伏代刚常对科室的医生们说:“我是该放手就放手。”他鼓励年轻医生们要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同时每周找时间与医疗组同事交流讨论,及时解决大家有疑惑的地方。这种独特的教导方式让科室的医生们受益匪浅。   看见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就医治疗负担重的情况,伏代刚在治疗的同时,还在医保局调研门诊特殊疾病管理时,积极向其反馈相关信息,包括患者就医住院资料、用药情况及费用等,有效助力四川省率先将肝豆状核变性纳入门诊特殊疾病管理。这一举措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让更多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对口支援帮扶凉山州疾控中心期间,他更是从职业体检规范化管理、门诊诊断程序等方面提出许多意见建议,获得了对口支援先进个人荣誉。     伏代刚不仅在临床工作中表现出色,在学术领域也有着不少成就。他拥有职业病诊断医师资质、职业健康检查主检医师资质,是四川省灾难医学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应急救援专家库成员、四川省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库成员。多年来,他参与了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两项,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这些科研成果不仅为他个人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尘肺科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他还积极参与科室的管理和建设,提出了许多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为科室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认为,精准的判断、细致的临床处理是必需的,时常嘱咐医疗组医生要仔细、细心。在伏代刚的影响下,科室的年轻医生们也都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为科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值得托付他是畅快呼吸的护航者   为了方便职业病及一些慢性病患者救治,伏代刚创建了尘肺、肝豆状核变性慢性病微信群,及时答疑解难,并利用空余时间协助外地患者购药。通过这种方式,他能够随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建议。“他做的这些事情看似平常,但却实实在在地为患者解决了很多问题。”邓娟说,“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医术,还有那份对患者的关爱和责任。”     伏代刚为患者及其家属答疑解惑   最近在华西四院住院的杨先生、赵先生都是伏代刚的“老患者”,因矽肺,二人与医院、科室、医生都打了近10年、甚至10余年的交道。   患者杨先生,2011年首次就诊 杨先生回忆起第一次见到伏代刚的情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当时我对自己的病情很担心,也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伏医生的态度非常好,他耐心地给我讲解病情,让我一下子就安下心来。”杨先生说,“在之后的治疗过程中,伏医生一直都很关心我,每一个治疗方案都仔细地跟我解释,征求我的意见。他真的是把我当成亲人一样在照顾。”经过洗肺后,简直是放下了一块大石头,浑身轻便。之后就是多年保养、随病情复诊。     尘肺是我国目前危害最严重和最常见的职业病,而矽肺又是尘肺中发病快、病情严重、预后较差的一种,患者往往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伏代刚总是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诉说,仔细地询问病史,认真地进行体格检查。他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耐心地向患者解释治疗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他还会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他的耐心和爱心,让患者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也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患者赵先生,2014年首次就诊 赵先生对伏代刚是赞不绝口:“这么多年,他对我们这些患者从来都没有不耐烦过,像我这种儿女在外、病情严重、家很远的,每次都是儿女手机上跟他约好,我直接去,住院时科室也是把我照顾得很好。” 患者表达感谢 在伏代刚的诊室里,常常能看到他与患者亲切交流的场景。他会仔细倾听患者的诉求,用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患者来找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这份信任。”伏代刚常常这样对自己说。他深知矽肺患者的痛苦和无奈,所以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每一次义诊现场,他也都全情投入,耐心地为每一位前来咨询的患者答疑解惑。他仔细地询问病情,认真地进行检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用温和的语气和专业的态度,让患者们感受到了安心和信任。在他的心中,患者的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需要,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无论是在医院的诊室里,还是在义诊的现场中,伏代刚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医者初心,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们前行的道路,为他们带去了无限的可能和希望。伏代刚用自己近30年的从医经历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大爱无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在未来的日子里,伏代刚将继续坚守自己的岗位,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他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看到患者能够康复,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他的话语朴实无华,但却蕴含着深深的医者情怀。  

    2024.05.30
  • 蒲小兵:军旅锤炼的医者,重拾马蹄足女孩的春天

      作为军人 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作为医生 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 “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 作为文艺青年 他用爱好来表达 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感悟 他的人生,如同五彩斑斓的画卷 每一笔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就是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骨科/创伤中心主任蒲小兵     1.逆袭人生理转文学医 练就治病救人基本功   “我是从理科转到文科,学了中医再学的西医。”已经毕业20余年的蒲小兵,回忆起学生时期,仍是历历在目。 高中、本科时期 高二时,出于对历史的喜欢,他从理科班转到了文科班,经过波折,他在“二战”高考时,以历史和数学全市第一的成绩,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从小品学兼优的姐姐鼓励了我很多,她一直都是我的榜样。而且家里人也认为医生靠技术吃饭,是个好职业,一辈子不会失业。”蒲小兵说,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他和年长他3岁的姐姐蒲小兰一直都是校友,靠着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现在也都是华西四院的医生。 军人时期 2001年,蒲小兵大学毕业,恰逢广州军区到学校特招毕业生,因名字从小有军人情结,但高考因视力未成功如愿的他直接报名。200多人选3人,幸运儿蒲小兵特招入伍后到了广东省潮州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8医院(以下简称:188医院)。在这里,他既是军人,又是学医者,部队的经历锻炼了蒲小兵的性格和品质,让他能够容忍一切困难,也更能体会戍守边关士兵的艰苦。 硕士时期 上班后,蒲小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西医本科五年的教材全部买齐,然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自学了若干遍。2005年蒲小兵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生,一直到2012年,都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接受脊柱外科的系统培训。当时刚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周强教授对蒲小兵这位“大弟子”十分重视,经常带着他做手术,一天排着好几台手术,从早上八九点钟做到凌晨两三点钟是常事。半年以后,蒲小兵已经可以独立开展手术了。 博士、博士后时期 2012年,蒲小兵回到188医院,再次提高了创伤手术水平;2014年,他到广州军区总医院从事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并从老师那儿学到了两个临床技术——关节镜、关节置换。   “就这样,当我从博士后站出站时,我的脊柱、创伤、关节、运动医学这四个专业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手术治疗都学全了。”从医以来,蒲小兵已开展各类骨科手术万余例,包括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椎管狭窄等脊柱相关疾病的微创治疗。   2.拒绝“躺平”学术带头人 建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2017年7月,三年的博士后工作结束后,蒲小兵响应部队改革号召脱下军装转业。时值华西四院招聘学术带头人,作为骨科复合型人才并且经历特别契合,蒲小兵从零开始新建骨科,立志把骨科带进业内第一梯队。“那时候,医院还是大外科只有24张床位,没有门诊。第三综合楼还没有建好,我们就搭建板房坐门诊,开展上山下乡似的宣传,做服务、做口碑。” 组团队、引技术、医患者、做科研……目前,华西四院骨科/创伤中心已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专业人员及专业技术力量不断壮大,现有医护人员23名。同时,科室在膝关节疾病、腰椎间盘疾病的微创治疗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关节外科领域,率先开展了双动头髋关节置换、全镜下前叉韧带重建、疑难性膝关节疾病的表面置换术、痛风性关节炎的综合治疗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深得广大患者的认同。不仅如此,华西四院还发起成立了四川省骨科创面修复学科联盟,全省18家成员单位医院率先加入,旨在提高带动区域诊治水平,促进创面修复技术高质量发展,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医疗服务。 从医多年,蒲小兵深知每一个患者都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期待,因此他总是尽心尽力地为他们治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 l 采用椎间孔镜技术让腰部剧烈疼痛、无法平躺及正常行走的患者重拾腰部健康; l 采用腓骨高位截骨术,帮助患者解除膝关节骨性关节疼痛; l 为混合型颈椎病(脊髓型为主)患者实施 “颈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ACDF)”,精准完成突出颈椎椎间盘的摘除和脊髓及神经根的减压,植入椎间融合器进行植骨融合内固定   他的技术已经称得上是炉火纯青,赢得了患者的赞誉。主管护师雷梅告诉我们,近期才出院的一位患者,早年车祸后在蒲小兵长时间治疗下得以重获新生,此次术后关节翻修,也是指定要找蒲医生来做。 因为专业与热爱,蒲小兵认为,做医生要有使命感,除了做手术,还要做一些让患者有用的东西,不仅让自己进步,还要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到这个专业领域。 在做博士后期间,蒲小兵就紧盯学科前沿,找到了生物材料与骨科相结合的点,可吸收骨生物材料-丝素蛋白螺钉,并在国内率先成功从蚕丝里面提取丝素蛋白并制作丝素蛋白螺钉。“不用再取出来,患者少受痛苦。”  来到华西四院后,蒲小兵更是持续关注行业变化,紧跟技术前沿,从事骨科包括脊柱、创伤、关节及运动医学等临床工作及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成为了一位博士生导师。自己进步当然不够,他还敦促科室医生积极考博、做科研,不要满足于一时的成功。有医生想学得更专业而延长学习时间?蒲小兵直接批假,“不能不支持一颗学习的心,新技术的引进对科室、医院发展都有好处。”学成了就细分亚专业,科室几位副主任医师,都有自己的精细化研究方向。   3.医者仁心从源头助力 做好健康知识传播者 多年来,蒲小兵一直谨记离开部队时政委跟他说的话,“你们是国家培养的人,在部队是为兵服务,在地方是为人民服务,都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为国家服务”。遇到疑难杂症,他从不气馁妥协,想办法为患者解决痛苦是他的责任。  马蹄内翻足,这一在儿童中颇为常见的骨骼畸变,一直是骨科领域中频繁遭遇的挑战,而对资深医师蒲小兵而言,它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考验,更有心灵深处的触动。在他的职业生涯里,这类病例虽屡见不鲜,但有一位少女的案例却镌刻心底,难以忘怀。“并非因为病情本身的错综复杂,而是那双眸中流露的深切绝望,让人尤为动容。”蒲医生回忆道。   图片来源:腾讯医典 正值花季的她,一名高一女生,被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束缚了脚步,校园生活成了依靠同窗背负的艰难旅程,不仅身体活动受限,连精神世界亦蒙上了一层阴霾,令家人与师长忧心忡忡。面对这份重托,蒲小兵细致入微地评估了女孩的病情,并精心策划了一场重塑希望的矫形手术。术后,他更是不遗余力地鼓励她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寄希望于身心的双重复苏。一个月后女孩站立的姿态,是对所有辛劳最美好的回馈。“我践行了术前的承诺——‘我争取让你站起来’。还知道了她去年就上大学去了。”蒲小兵言辞间满溢着成就与满足。正是这段经历,深化了他对医学本质的理解:“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在这条金科玉律之下,他领悟到作为一名医生,治愈疾患仅是职责的一隅,更重要的是疗愈人心,关怀每一个灵魂背后的故事与情感需求。这不仅是一次技艺的展现,更是一场心灵的救赎之旅。 在他看来,医患之间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如何让患者相信医生是在全力帮助他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而做好科普就是有用的一环。让正确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坚持与多方共同推进。 从2017年到华西四院后,蒲小兵就一直坚持做科普、参加健康义诊、开展健康讲座,为群众讲解颈椎病、膝关节疾病、腰椎间盘疾病、骨折、肩周炎等基础骨科疾病健康知识,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   比如: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绝大部分不需要手术治疗,在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如果不存在大小便功能都受影响或者说椎间盘已经脱出到椎管内的情况外,可以康复、针灸、输液及口服一些药物进行治疗。   蒲小兵还喜欢通过自己的社交平台,与大家分享一位骨科医生的日常,比如他自己的骨折体验。也是通过这些平台我们发现,脱掉手术服的他,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文艺青年。他喜欢阅读、跑步、音乐,用这些方式来缓解压力,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活力。 但愿世间人长健,何防架上药生尘!从医20余年,有着广大患者的支持信任和配合,蒲小兵从一个骨科手术初学者成长为一个骨科技术熟练工!解剖复位、功能重建是骨科医生的基本目标!蒲小兵说,“希望越来越多的患者能通过我的手术得到治愈。”      

    2024.05.20
  • 5年献血50余次 妇科医生杨雪用“她”力量守护“她”健康

      “老师你好,我之前来复查拿药回家后,一直有持续出血,这是为什么呢?”“优思悦是第一次吃吗?性激素类药物不能漏服。用药不对很容易乱出血。”……深夜的在线回复是杨雪的工作常态。作为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在线问诊量最多的医生,妇科医生杨雪让不少饱受妇科疾病困扰的女性重拾健康,患者好评如潮。   在线咨询   患者好评     妈妈引进门 立志做一个鲜活、温暖的医生   孕育杨雪医学梦想的仅仅是其母亲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杨雪的母亲身着绿色军装,外面套着白大褂,正准备着注射工作。   杨雪的母亲   “妈妈以前在部队上是一名护士,虽然口罩和帽子遮住了大部分仪容,但她那一刻专注的眼神,深深地影响着我。”杨雪说,从她记事看到这张照片起,除了学医,就没想过做其他事。2007年,怀揣梦想的杨雪考入泸州医学院,并于2013年及以后,在四川大学以及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度过了主修妇产科学的研究生及规培时期,离她想成为的人又更近了一步。 杨雪一直认为,学生时代自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氛围,丰富的社团及学生工作经历,对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一个真心钟爱学生工作的大学生,一个思维活跃、思考独立的活动策划者,一个眼光长远、考虑周到的领导者。”是老师、同事、朋友对杨雪的评价。大学5年,她有时候在台前,是记者、主持人、演讲者、校园歌手、英文广播员、排球运动员、青年志愿者……更多的时候她是在幕后,是报刊主编,是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领导者。即便是每日为活动早出晚归,杨雪也从未落下自己热爱的医学,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每个学期都能拿到奖学金,医院实习期间也是实习队长。   2009年,作为团队主要策划人之一,杨雪策划参加了四川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李嘉诚基金会学生感恩行动,赴地震重灾区茂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小小蒲公英医学院”,招收50余名当地小学4-6年级的学生,传播医学知识,培养医学兴趣及健康习惯。     此次实践活动也让杨雪再次坚定了她的理想——做一个鲜活、温暖的医生,这也与影响她颇深的中学(成都市三原外国语学校)校训“追求个体生命活力,追求个体做人成功,追求个体学业成功”无比契合,成为她一直鞭策自己的箴言。     资历虽浅 为患者真心服务的情义却深   2016年,杨雪到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妇科、健康管理中心工作,负责妇科门诊、妇科体检、宣传科普、支部党建以及科室管理等工作。   对于杨雪来说,思想高度、专业技术、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提升,都是从医路上的巨大挑战,而临床工作中最难做好的可能是给予心理疏导,面对千人千面的患者和体检人员,很难做到让每一个人满意而归。她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也为她的工作提供了不少帮助:跟随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经历多种人生,培养了自己的同理心,更能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阅读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看书也是缓解压力、使内心平静的好方式。杨雪说:“理解、沟通、解压是医生必备技能,我永远对下一本书保持热度。”     杨雪说,自己尚无突出技术或创新成果,是一个非常平凡的医生。但在她的同事及患者看来,这与她是一个好医生并不冲突。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孙敏用“干净、干练、干将”这三个词来描述杨雪,说她不在意个人得失,做事雷厉风行且让人放心,多年坚持献血以及时刻通过在线问诊回复患者更是让孙敏印象深刻。 杨雪笑称献血是由从医发展而来的一个爱好,在当产科实习医生时,她为一位血小板严重减少、有极大出血风险但又需要急诊手术的孕妇申请了血小板,这个时候她才了解到原来血小板不是随时都有。2018年底至今,只要身体和时间允许,杨雪一直坚持捐献成分血,已献出53次共92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为不少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杨雪的献血记录   在患者眼里,杨雪虽然不是最资深的老专家,但是对待每一位患者的严谨态度及用心程度都是切身可感的。 “每次向她问询,不管多忙都会回复,不是敷衍地回复,而是认真地告诉你每一项检查结果代表的意义,甚至会向每一位患者解释为什么开这个检查单子,为什么要用这个药,任何时候都会以患者为重,她是一个很好的医生。”   患者的一句“从没遇见过像您这样的医生”会让杨雪思考良久。“我是什么样的医生?我要做什么样的医生?我想做能解决问题的医生,更想做能予人温暖的医生。”杨雪说,患者的口碑以及推荐让她很有成就感。谈及为什么愿意花休息时间坚持做在线问诊,杨雪更是坦言,门诊患者后续可能需要在线问诊,在线问诊患者也可能是未来的门诊患者,每一位患者都需要认真对待。     关注女性健康 患者不是科普的最终一环   作为一名妇产科生殖内分泌专业的医生,杨雪的大部分就诊患者都是来看各种月经问题的,比如停经、月经紊乱、异常出血、痛经等。比起其他体液,月经可能更容易激发人们的不安。对此她表示,月经不值得我们大惊小怪,平常的它不需要被赋予一些额外的含义,它可以反映很多疾病,关于月经的知识,确实值得大家重视和学习。   在门诊和体检时,杨雪总是不厌其烦地科普: 如果没有生育需求,一定要重视、学习、使用科学的避孕方式; 即使在用高效的避孕方式,都建议同房全程戴套,降低各种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风险; 接种疫苗、同房戴套、定期筛查,就能预防好宫颈癌……   足够了解就不会惧怕,杨雪愿意花时间多跟患者解释和沟通,“你会发现绝大部分患者,是欣喜于医生跟她多说话,是愿意学习相关健康知识,也是完全能听懂的,最后患者的依从性就会比较好。”杨雪说,“她们不是我科普健康知识的最后一环,而是传播健康知识的中间者,一个人可以影响很多人,她们自身就是科普的生力军。” 想要提升民众健康素养,就要加强他们的健康理念,不断提高民众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健康管理是一个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过程,需要团队,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它一定是综合的、系统的、个体化的,这也是杨雪及其团队全身心在做的事情。   作为四川省最早开展健康管理工作的医院,华西四院在体检后免费咨询和就诊方面大力并细节地投入:有专业的健康管理医师,全面解读体检报告;有医防融合领域的专家教授,提供慢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的建议;如有需要至专科进一步诊治,也会提供免费的门诊就诊号。同时,作为拥有职业体检资质的医院,华西四院一直坚守和维护职业体检的高水准,并且脚踏实地深入单位和人群,致力于职业病防治和职业健康防护知识的科普。   关于健康管理,杨雪提出了三条特别通俗的建议:追求良好的生活理念,包括饮食、作息、锻炼、心态等;有不舒服,及时就诊;做好体检,能防患于未然。   作为一个由母亲引入医学门,并从事妇女健康事业的医生,杨雪对母亲有着特别的认识。“母亲不仅是赋予生命的人,也是给予最大生命支持的人。‘母亲’的定义很宽泛,这一生像母亲一样爱着我的人,都是我的母亲。”杨雪说,母亲节即将来临,除了要祝各位母亲节日快乐以外,还要呼吁各位母亲多关注、关爱自己,守护自身健康。

    2024.05.11
  • 卫四不凡 | 赞!《人民日报》报道我院学子孙泽远:留英学医,期待归来服务社会

    4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题为《留英学医,期待归来服务社会(留学记)》的文章,报道了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学子孙泽远立志学医、留学求索、期待归来服务社会的事迹。  不仅如此,孙泽远同学的事迹也被收录到了2024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对话青年·崛起的力量》——30名留学青年追寻专业前沿的故事中,展现了“四新学科”建设浪潮下,留学青年的个人成长与爱国情怀。     以下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原文   留英学医,期待归来服务社会(留学记)     立 志 对孙泽远来说,他的成长之路与家庭支持密不可分。 “我们家的英语学习氛围很浓厚。”孙泽远说,“这得感谢我爸爸,小时候当我想说英语时,爸爸就会做我的陪练老师,和我用英语对话。在爸爸看来,英语是交流的工具,而非考试的一门学科。妈妈则每天清晨播放英语磁带,帮助我沉浸在说英语氛围中。” 妈妈的职业深深影响了孙泽远。“她不仅是一名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还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耳濡目染下,孙泽远自小对心理学和医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确定了学医的志向。他被久负盛名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录取,攻读预防医学专业。 上大学后,孙泽远有了更多自由时间。自大一开始,他便利用假期去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的小学支教,在担任教学辅导工作的同时,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斯里兰卡支教期间,孙泽远教孩子们学习   在支教过程中,孙泽远教授孩子们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潜力。而这段支教经历,也为他日后专业方向选择埋下了一颗种子。 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孙泽远作课堂演讲   2019年夏天,孙泽远前往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公共卫生方向暑期学分课程。海外高校对于精神卫生全球化的学术视角让他产生兴趣,也令他有了出国深造的想法。本科毕业后他申请并入读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全球精神卫生硕士专业。   求 索 伦敦国王学院在全球拥有较高声誉,尤其是心理、精神病学和神经科学专业排名居世界前列。其全球精神卫生硕士专业由伦敦卫生与热带病医学院联合培养,课程涵盖了公共卫生和心理、精神病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全球精神卫生导论、社会心理、循证医学,以及统计学基础和进阶统计学等科目。 在这一年学习时间里,孙泽远收获颇丰。他常被鼓励和同学们用批判的眼光、严谨的态度分析问题,尝试运用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复杂问题。在课后,通过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周期性讲座、各类学术活动,他不仅大幅提高了专业学术水平,还发现了自己在儿童心理健康这一细分方向上的浓厚兴趣,并萌生了在这一领域深造的想法。 “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根源大部分都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果能在这个时候进行诊断和早期干预,将对全生命周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深远的帮助,这种干预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孙泽远说,“本科时期的支教经历对我的影响很深,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让我觉得非常愉快,我希望能将这份快乐传递下去,让孩子们都能拥有快乐的少年时光。”  伦敦国王学院在心理和精神病学方面有着大量的研究资源和多学科的研究团队。怀着学术心愿,以及学成报国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经过综合考虑后,孙泽远选择在博士阶段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在早产儿出生队列研究团队中继续深造。   愿 望 初到英国时,得益于日积月累的语言基础,孙泽远在日常生活沟通方面游刃有余。不过在专业课上,他还是遇到了困难。孙泽远说:“那时候自己对专业词汇还不太熟悉,担心在上课时错过重要的知识点或者是在学术交流中引起误解。”后来,他通过在课前大量阅读材料、观看课前视频、课后巩固复习等学习方法强化了自己对于专业词汇的熟悉度。同时,与自己的导师保持频繁的交流也是孙泽远提高学术能力的“小技巧”。孙泽远说:“我们大概一周能见到3次面,每次都有相当深入的学术沟通。”如今,他已能轻松地就自己的专业问题侃侃而谈,也能在学术会议上进行独立展示。 在孙泽远看来,硕士阶段的学习基于本科通识教育多了全球化视角,而到了博士阶段,则需要提出科研问题并独立寻找合适方法加以解决。 学业之外的空闲时间里,孙泽远还兼职了其他工作——在学校里当助教和去教育机构做辅导。“这些兼职都是在全英文环境里进行,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英语机会。”孙泽远说。 孙泽远还有一张规律的计划表。例如:每周要去4次健身房,每个月至少进行一次徒步旅行。“运动、旅行……这是调节情绪的‘良方’,可以帮助我培养较强的抗压能力,全面提升自己。”孙泽远说。 孙泽远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学术海报   现阶段,孙泽远已经在专业领域发表了数篇文章,同时正在博士晋级答辩,计划未来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工作。“我希望能够顺利回国工作,回到家人身边。”他说,“此外,我期望用自己的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在帮助青少年成长方面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4.04.28
  • 卫四不凡 | 从“敢吃螃蟹”到“全国先进水平”, 我院5分钟超微创解决前列腺增生

    向左转,再向右转,向后退再重复,平均5分钟,一台前列腺增生手术的主要操作就完成了!这个“高效”的超微创技术叫做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术,通过给肥大的前列腺“蒸桑拿”,5分钟解决患者的前列腺增生问题 。目前,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已完成近400例该项手术,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切实造福了广大中老年男性患者。这是个什么手术? 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技术是国际上公认治疗前列腺增生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手术过程中,医生根据前列腺的大小和形态制定具体的进针点及进针数,通过导针将103℃的无菌水蒸气注入到目标区域的前列腺增生组织内,由于细胞的凋亡坏死诱发前列腺萎缩来达到治疗作用。 手术原理图,来源:波斯顿科学   华西四院在西部地区率先引入Rezūm热蒸汽治疗系统,并于2022年11月成功完成西部地区首例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充分体现了“超微创技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优势。一个全新的技术在不到2年时间便完成近400例,最大年龄为101岁,患者覆盖全国2/3的省份,为许多患者解决了前列腺增生困扰,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成绩。   01“敢吃螃蟹” 率先引入全新技术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的以排尿障碍为主的慢性疾病,是泌尿外科临床诊疗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一般发生在40岁以后,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增加。 来源:腾讯医典   华西四院副院长、泌尿外科/盆底男科主任医师杨罗介绍,初期可通过提肛等自我训练来控制症状,主要治疗方式则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每种治疗方式都有其特点。无论哪种方式,科室都有多年的成熟实操经验。 基于临床医生的基本素养,在正式引进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之前,杨罗就带领团队认识、学习了这项新技术。先从理论层面摸清楚了技术原理,并通过模拟手术训练,保障手术的安全规范性。 首台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   2022年11月3日,杨罗主任医师团队首次将该项技术用于临床,为一名因既往脑出血、偏瘫等基础疾病过多,麻醉风险大而无法手术解除梗阻的82岁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带来了希望。手术时间仅仅7分钟,麻醉时间仅10余分钟,几乎无出血。标志着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在前列腺增生治疗上正式迈入超微创治疗时代。该手术也是西南地区第一台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 “前列腺增生传统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是电切、等离子、激光剜除等技术,需要全身麻醉,很多高龄患者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并不能耐受。而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术平均手术时间只需3-5分钟,对前列腺解剖结构影响很小,创伤小且出血少,极大程度减少尿失禁尿道狭窄出血等并发症,部分可在局麻下进行,可实现前列腺增生手术‘门诊化治疗’。” 杨罗介绍,患者可在短时间恢复正常活动和生活,80%以上患者术后效果满意,该手术能够为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贫血、肺部疾病等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提供更高的手术安全保障。   02“金针度人” 乐于传授实操经验基于手术的原理以及前期效果的评价,杨罗主任医师团队对原有的术式加以改良,摸索改良了一种手术布针方式——“U形双排法”。“1针的辐射范围就是2cm,布针方向及数量不同,手术效果也会有差异。”杨罗一边比划一边为我们讲解道。与原本的“9点钟一针,3点钟一针,平行布针”不同,“U形双排法”就是斜入斜出,可以减少来回摩擦,布针较为对称,且进一步保证覆盖面积。 某一病例回顾 “由于手术时间太短、好像这手术都还没做一样,术后没有感觉任何不适。”2023年9月,已经100岁高龄的罗爷爷来到华西四院就医。罗爷爷排尿困难长达10余年,长期依靠药物治疗,需要靠留置导尿管才能小便。术前评估显示,老人心律失常伴双束支传导阻滞,另外因多年股骨、髋关节、腰椎等外伤致行走困难,只能靠轮椅行动,双下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无法很好地配合手术体位。 杨罗主任医师团队为其安排了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在其无法完全配合手术体位的情况下,8分钟便顺利结束了手术。术中患者几乎无出血,术后仅留置导尿管1根,无持续膀胱冲洗,术后2小时即逐步恢复饮食,术后第二日便出院回家,与家人共度中秋。 截至目前,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该手术总量已接近400例,就诊患者北有内蒙古,西有新疆,南有深圳,东有上海,最高年龄达101岁。患者症状改善明显,手术满意度高,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前列腺增生所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得到了长期有效的控制和改善。 “经过术后一年回访、数据对比,最早实施热蒸汽消融手术满一年的20例患者与电切术患者的I-PSS评分并没有什么差异。”杨罗说,“目前文章正在投稿中,当然我们也正在统计我们之前手术满半年以上的患者,希望能够提供中国人群大样本的手术效果情况,以真正地了解该新技术在我国老年男性人群中的治疗效果。” 为传播医疗新技术,努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让更多患者在当地就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作为前列腺热蒸汽手术培训基地,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成功举办两期全国前列腺增生微创新技术培训班,接待了众多泌尿/男科同仁的参观交流,为近60家医院提供了手把手带教。   培训现场 同时,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团队还到贵州、新疆、山西、山东等地,助力当地医院开展了此项手术,其中不乏有首次开展的,真正让培训开到家门口。 谈到这些医院陆陆续续开展起这项新技术,杨罗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举办培训的目的,就是让医生们掌握正确的方法,让患者得到规范性治疗,看到手术效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造福于民。”   03“潜精研思” 全力护航两性健康 除了是西南地区Rezūm前列腺热蒸汽消融手术的开路先锋,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还是四川省首家将泌尿外科、盆底及男科专业结合起来,在微创技术及显微外科为特色的基础上形成了泌尿外科、盆底、男科、妇科泌尿及痔瘘等亚专业,在全面开展泌尿外科、盆底及男科疾病诊治的基础上,形成以泌尿外科为核心,多科协作诊治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微创技术及显微外科治疗男科疾病为特色的临床治疗中心,也是四川省显微男科技术培训基地,中国性学会私密整形与产业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性学会男性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医护人员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专科,泌尿盆底男科除了开展Rezūm治疗前列腺增生临床研究外,还牵头西南地区Lipus联合盆底锻炼治疗勃起功能障碍临床研究。科室还在科研、继教方面迅速发展,承担硕士生培养及相关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男科(IHH、ED等)、间质性膀胱炎、职业性肿瘤等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类器官、斑马鱼模型相关机制研究。在近日召开的第39届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年会上,华西四院泌尿外科/盆底男科杨罗、戴轶团队更是展示交流了多项研究成果。 一直以来,华西四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服务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泌尿外科/盆底男科不仅是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开拓创新,还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常态化做好健康科普工作,不定期联合多学科开展科普义诊,为患者谋健康。 科普义诊   “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前列腺癌发病非常缓慢,是可以实现根治的,大家也不必太紧张”“但是需要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杨罗说:“在这个信息传播快速的时代,科学的医学知识是我们应对各种疾病的重要武器,希望大家都能掌握这些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  

    2024.04.12
  • 卫四不凡 |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最新研究:小胖墩儿≠养得好,也可能是儿童脂肪肝!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长期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并于近期在儿童肥胖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筛查指南应关注对病人家庭成员的筛查,这对完善指南中筛查的重点人群和疾病防控具有深远意义。该项研究成果已得到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的认可。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是由于肝脏过多的脂肪堆积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病。在儿童中,通常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有关。在发达国家,一般儿童中MASLD的患病率为2.6%~3.3%,而肥胖儿童患病率高达30%~70%。   MASLD常被称为“沉默”的疾病 因为它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 不检查很难被发现   所以说 及时发现易感人群并进行早期筛查 是非常重要的!    “瑞金感染”微信公众号   这不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在研究时发现 在肥胖儿童群体中MASLD发病率较高 将近30% 且呈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经超声筛查 90个超级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 17个患有脂肪肝 8个肝胆异常   MASLD筛查很重要,肥胖人群及父母本身有脂肪肝的家庭更是筛查重点。研究生盖巧玥说:“在做儿童肥胖和脂肪肝病关联性和政策的研究时,翻阅回顾了大量文献,发现目前权威的国内外脂肪肝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并未强调进行家族筛查的重要性。所以就提出了这个点。”   是不是不胖的 就不用担心脂肪肝了呢? 答案是“不一定”   尽管脂肪肝更常见于肥胖者 但瘦弱的儿童也有可能患上脂肪肝 主要与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 代谢异常、肌肉量低、 内脏脂肪聚集等因素有关   识别瘦弱个体中的脂肪肝可能较为困难,因为他们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肥胖相关症状或体征。因此,对于有肝功能异常指标(如ALT、AST升高)的瘦弱儿童,医生可能会推荐进一步的肝脏成像检查(如腹部超声)和可能的生活方式咨询,以评估和管理脂肪肝的风险。   对于所有儿童 无论体型如何 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和足够的体育活动 都是预防脂肪肝 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关键     一直以来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都在借助“医防融合健康咨询” 为肥胖防控、青少年家庭关系促进 提供咨询服务   已经有证据表明,除了脂肪肝,儿童期和青春期肥胖还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和死亡风险显著升高。此外,过度肥胖还可能造成孩子自卑、敏感,心理健康逐步恶化。   目前对儿童肥胖的医学干预 主要集中在 生活方式的改变、行为治疗、营养干预 以及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的 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     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   关注我国儿童超重肥胖日益增加的严峻趋势,在学院/医院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4月,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主任刘振谧带领团队,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研究方向,开展了针对3~12岁重度肥胖的小朋友,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随访的队列研究——华西儿童超级肥胖队列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   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如身高体重,生长发育曲线,骨龄骨密度测量等; 关注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超声涉及的肝病,心血管疾病; 关注遗传机制,如目前已经对儿童和母亲样本的基因芯片测序,部分儿童样本的全外显子测序(WES); 部分粪便样本的微塑料检测。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组会现场  不仅仅是肥胖,为进一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除了日常开展医防融合健康咨询外,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从四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的智库和技术力量。   01开展相关研究 为政策制定、干预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这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任务。 02公众教育和健康促进 通过华西儿童超级肥胖队列、生命早期队列、精子库数据等平台和媒介,参与到公众教育中,提高家长和儿童对于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华西儿童超级肥胖健康管理项目。     华西儿童超级肥胖健康管理项目筹备情况 03政策建议和倡议 基于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可以向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政策建议,推动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政策,以促进儿童健康。例如:代谢性脂肪肝病的家族聚集性,提倡家系筛查。 04合作和网络建设 通过与其他研究机构、学校、社区及非政府组织等合作,共同开展针对儿童健康的项目和活动,比如到凉山、资阳、蓬安等地学校、妇幼保健院开展宣讲、科普义诊活动,建立了一个多方参与的健康促进网络。

    2024.04.08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