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传来喜讯,我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何方教授课题组与河北省君乐宝乳业联合申报的“乳酸菌种质资源开发及功能性乳制品创制”项目,凭借其卓越创新与突破性成果,荣获2024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乳酸菌种质资源开发一直是我国乳业领域的核心难题,长期被国外技术垄断,严重制约着我国乳业产业的自主发展。何方教授课题组通过构建靶向筛选平台、建立四级管理体系以及多维度功能评价模型等三大创新举措,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实现了乳酸菌种质资源的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为我国乳业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基于该项目,目前已推动36株菌株的产业化应用,获得48项发明专利,并发表22篇SCI论文,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更为我国乳业产业的“功能化创新”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引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我院始终秉持“医防融合、产学研协同”的发展理念。此次合作,充分整合了高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产业化能力,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再到“产业转化”的完整链条,为我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未来,学院/医院将继续深化与行业的合作,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贡献更多力量。 “华西肠道微生物与人群健康”课题组介绍: 2012年起,团队聚焦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及疾病防治的关联性,深耕肠道菌群研究领域,致力于挖掘肠道微生物及益生菌的潜在健康效益。现有何方教授、沈曦副教授、程如越副教授等专家。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及青年基金,以及多项的省部级、横向研究研究项目;在国内外的各种高水平杂志上共发表了百余篇论文以及多项专利。
近日,“正大杯”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圆满落幕,由我院本科生金明浩、陈佳佳等组成的团队凭借作品《育人先愈心,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干预策略研究——基于四川省成都市6所中小学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研究》,荣获全国三等奖。 项目简介 该项目由赵莉教授团队指导,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成都6所中小学学生及监护人开展问卷调查,系统探究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创新性提出“定期筛查评估-划分干预等级-个体化精准干预”的干预模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供可量化的实践范式和决策支持。 作为国家级品牌赛事,本届大赛吸引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参赛。我院师生基于成都儿童正向成长队列(CPCD)科教创结合,通过现场调查、可视化分析等环节形成完整研究报告,并在专家评审与答辩考核中展现扎实的专业能力。此次获奖是我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育人成效的成果体现。未来,学院将持续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4月28日,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举行2025年春季省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培训班结业典礼,来自全省内外的23名学员及临床带教老师共同见证培训成果。 本次培训历时两个月,通过理论授课、工作坊、居家探访等多元化教学模式,系统提升学员安宁疗护服务能力。座谈会上,学员一致表示,此次学习不仅夯实了专业基础,更深化了对生命关怀的理解,未来将致力于提供有温度的照护服务。 本次结业是新征程的起点,我院将继续搭建交流平台,深化专科护理协作。
为紧跟教育数字化发展趋势,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课堂建设的数字化转型路径,推动智慧公共卫生课程体系建设,我院于4月开展了三场“AI深度赋能一流本科建设行动计划”讲座,邀请到大川学堂、超星学习通、智慧树三大智能平台到院交流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场景中的创新应用。 首场活动中,院教学副院长扼要地阐述了AI技术对本科教育转型的核心价值,强调需以“数智融合”重构教学逻辑。我院健康行为与社会医学系杨洋副教授以基层教学组织观摩会的形式,分享了“知识图谱+案例库”教学模式在《健康教育学》课程中的实践运用心得,讨论热烈。 通过系列讲座培训,我院将持续促进课堂教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提升全院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数字素养。
作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核心议题,肿瘤防治关乎全民健康福祉。为倡导科学防癌理念,促进早诊早治,4月25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举办“人民卫生 医防融合”系列公开课第九期——“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专场活动。 本次公开课由肿瘤科王菁菁博士主讲。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恶性肿瘤的不同危险因素及我国高发癌种的相关预防措施,强调“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关键干预措施,并呼吁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现场观众纷纷表示,通过此次科普活动,深刻认识到科学防癌的重要性,对如何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有了全面的了解。 活动尾声,张磊副主任医师与韩德前主治医师开展义诊,一对一解答公众健康疑问,为现场的群众提供个性化建议。通过“科普+义诊”模式,本次活动推动癌症防治关口前移,为全民健康注入科学力量。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杨云/刘继伟团队联合英国RFI研究所(The Rosalind Franklin Institute)、英国Warwick大学、加拿大Guelph大学团队,在业界公认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Molecular basis for the phosphorylation of bacterial tyrosine kinase Wzc”的研究成果。 细菌酪氨酸激酶Wzc是经典的“Wzx-Wzy”细菌多糖合成途径中的关键调控蛋白。2021年,杨云、刘继伟等揭示了Wzc通过八聚体的聚合和解聚动态调控细菌荚膜多糖的合成与转运(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1)。近期,杨云/刘继伟团队进一步报道了Wzc磷酸化中间状态的冷冻电镜结构,与之前报道的Wzc去磷酸化状态和磷酸化临界状态结构一起,获得了Wzc磷酸化构象的完整拼图,同时结合质谱、分子动力学模拟、体内多糖分析实验等,最终揭示了Wzc自磷酸化机理和磷酸化信号传导机制。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刘继伟研究员为本论文的最后通讯作者,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杨云副研究员和英国Warwick大学Mariana Batista博士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693-7
4月18日至20日,第十届中国医疗保险教育论坛在我校华西校区举行。论坛由中国医疗保险教育联盟主办、我院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39所高校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师生及行业代表,共议医保教育改革与实践。 大会上,我院常务副院长潘杰回顾了学院医保教育发展历程,并介绍了我院新开设的“健康与医疗保障微专业”,中国医疗保险教育论坛理事长周绿林教授代表论坛致辞。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王冬、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应亚珍院长、西南财经大学陈滔教授及省、市医保经办机构领导作大会发言。 主论坛聚焦支付方式改革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三医协同”展开研讨,并为22位青年教师颁发了“乐凡杯”教学比赛奖杯奖状。 参会代表还调研了华西校区及温江医学城,通过产学联动助力国家战略发展。
2025年4月19日,我院联合承办的"2025年四川省生物信息学会肾病交叉学科交流学术大会暨生物信息学培训班"在圆满闭幕。本次会议以聚焦肾脏病诊疗的精准化与规范化为主题,探讨前沿技术、分享临床经验以及提出创新策略,吸引了省内的三甲医院肾内科专家、生物信息学研究者等参会,为西南地区医学界携手共进提供了重要平台,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将以此为契机推动肾脏病诊疗水平提升。
4月21日上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举办“卓越 为民”讲坛第二十八期。本期讲坛以《健康经济学:以控烟为例》为主题,特邀清华大学卫健学院朱纪明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坛活动在华西医学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张雨萌副教授担任主持。 朱纪明副教授围绕健康经济学中的核心知识,以控烟为切入点开展烟草市场的供给需求分析,进而运用弹性剖析税收在控烟中的作用和政策启示。在互动研讨环节,大家围绕医疗服务供给、医疗服务价格弹性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会议主持人为朱纪明副教授颁发感谢状,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学院/医院将持续推进此类学术交流活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日,我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副院长廖娟受邀参加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疾病与消化内镜研讨会,作为全国早癌筛查比赛评委,对参赛选手进行了点评与交流。 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高,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消化内科通过规范内镜检查、早癌诊断、微创治疗及术后管理等全流程,推动早癌筛查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应用。我院深入落实“医防融合”理念,构建覆盖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消化道肿瘤防治体系,助力实现“三早”(早筛、早诊、早治)目标,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2024年11月8日下午,我院在第七教学楼108会议室成功召开科研经费自纠自查工作启动会。此次会议的核心目标是贯彻四川大学的会议精神,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流程,强化对科研经费等关键领域的审计监督,严肃财经纪律,降低潜在风险,并提升经费使用效率,确保科研经费的合规使用。各学系(中心)及临床科室科研项目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介绍了本次科研经费自纠自查工作的工作背景、工作流程,强调了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查自纠、立行立改,严肃查处、强化问责,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整改落实,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建章立制的工作原则。为确保自纠自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我院成立了院级科研经费自查自纠工作专班,工作专班由分管科研副院长及分管财务副院长领导,专班成员部门包括学科建设部、财务部、审计办公室、纪委办、党委教师工作部。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院科研经费自纠自查工作的正式启动。我院将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确保科研经费的合理规范使用,促进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2025年4月21日上午,由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由我院承办的“2025年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骨干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华西第7教学楼108会议室举行开班仪式。 此次培训班以“抓业务、强本领、提能力”为核心,将围绕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科研设计、管理能力课程模块开展理论学习和参观学习,助力西部地区疾控人才队伍能力提升。我院与参训单位有关领导参加开班仪式。
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一流本科内涵建设,做好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工作,近期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以线上线下等方式开展了系列专业宣讲活动,引导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群贤毕至,共话公卫未来 活动中,我院三位专业负责人分别围绕各专业办学积淀、师资团队、培养路径、职业发展等给同学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负责人汪川教授重点介绍了在新形势下专业“重融合、强实践、促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负责人陈锦瑶教授结合转化,国家营养专业人才发展需求等为同学进行了介绍。预防医学专业负责人赵莉教授则以国家安全与发展需求为切入点,从落实“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出发,强调了预防医学人才培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创新发展,大有作为”。 校友寄语,点燃学子热情 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乔友林,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四川省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唐雪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员李忠杰,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生物安全二处处长伍竞成等杰出校友为同学们开展讲座。乔友林教授以“预防医学的魅力”为题,从华西求学出发到从事宫颈癌的防治研究,生动诠释了预防医学普惠众生的核心价值和无限魅力。唐雪峰主任围绕“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这一主题,就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内涵展开深入的解读,立足战略视角解析现代化疾控体系的能力构建与使命担当,勉励学子们将专业智慧转化为守护公共健康的华西力量。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对话未来:杰出校友/优秀毕业生成长路径解码暨家校课堂”专业发展云端讲座中校友学长分享成才路,学生、家长交流热烈。 展望未来,共筑学科辉煌 本次专业宣讲系列活动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专业的机会,进一步巩固了专业自信,也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思路。接下来,各专业还将组织外出参观访学等活动,为我院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做好充足准备。
2025年3月31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在华西第七教学楼112会议室,组织开展了“以学为主,全面发展”大讨论活动。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教学副院长,以及学生工作部、教学培训部、研究生部、团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辅导员、班主任代表老师齐聚一堂,与本科学生代表围绕提升学习效能、促进实践创新等多个学风建设议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学生代表们踊跃发言。在课堂学习上,他们探讨如何提升课堂学习效能,开展朋辈学习,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在实践领域,通过第二课堂拓宽视野,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关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开展各类思政及文体等活动,以此提升综合素质。学生代表还就本科阶段学业规划与学年计划开展了讨论,学院层面也将进一步强化学业、就业指导,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筑牢根基。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与会的领导和各部门老师们分别从学院政策、教学安排等角度进行了细致解答,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对于第二课堂相关问题,学院领导表示,后续将整合各方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引导,让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助力。 同时,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团委、江安本科一二年级也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了学风建设专题讨论,着重探讨如何提升第二课堂的含金量与学生参与度等问题。同学们从亲身经历出发,分享了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收获与困惑,就课程设计、组织形式、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极具建设性的想法。部分同学提出,希望第二课堂能融入更多前沿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打造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的实践项目;还有同学建议,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同学参与。 此次大讨论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学院推进大调研的重要举措。学院将通过梳理和分析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归纳总结出更契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措施,进一步完善第一、二课堂建设,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未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将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以此次大讨论为契机,推动教育教学的持续优化与创新,为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公共卫生领域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3月28日,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在202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中,创新性地实施了“公共卫生专业实践技能考核”环节,在国内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选拔实践技能考核领域开展了首批探索。此次考核邀请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疾控中心等产教融合基地的产业导师,对标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标准,对考生心肺复苏、防护服穿脱、采样和环境监测、消毒和传染病案例分析等关键技能进行严格考核。这一创新举措精准选拔出兼具学术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为我国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选拔树立了行业标杆,凸显了实践技能考核在人才分类选拔中的重要性及产教融合在人才遴选和特异性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考生进行防护服穿脱技能考核 考生进行采样和环境监测技能考核 考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考核 考生进行消毒液配制技能考核 作为国内首批将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学院,我院多年来以“产教融合”为核心,致力于提升研究生实践技能水平。每年邀请产业导师为研究生提供超1000人次实践技能培训,支持超120名研究生报考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此次创新考核工作是基于前期扎实工作基础的有益探索,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为我国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选拔和特异性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成果在国内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