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1个“世界安宁疗护日”来临之际,我院姑息医学科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工作坊活动。来自四川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的14名同学,在医护与社工团队的带领下完成了一场沉浸式、跨学科的生命教育之旅。 活动中,同学们在“生命树”海报上写下对理想临终状态的思考。姑息医学科负责人介绍了科室发展历程及安宁疗护“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同学们在医护人员带领下参观了病房及相关工作区域,了解疼痛评估、舒适护理等实务操作。 在角色体验环节,同学们通过模拟“癌症病人生命历程”,感受患者在疾病不同阶段的选择与心境。随后,各小组共同创作“如何善终”主题海报,并分享对善终路径的理解与建议。 本次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与互动交流,帮助青年学生增进对安宁疗护的认识,引导其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念。
成都护理学会第二届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于2025年10月9日顺利举行,我院护理部主任当选为主任委员、内科科护士长当选为常务委员、姑息医学科副护士长任秘书。 时值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秉承“实现承诺,全民享受”的主题思想,由成都护理学会安宁疗护专委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协办的成都护理学会2025年安宁疗护学术年会于10月9-10日在成都举行,60余名来自全省各级医疗机构、护理院校的同仁汇聚于此。会议开幕式由王国蓉主委主持,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主任护师/四川大学华西乐城医院副院长刘艳致开幕辞。 会议围绕安宁疗护概论、叙事护理、医学人文等主题,就《安宁疗护临床护理技术概论》《叙事护理在安宁疗护中的实践及提升策略》《安乐死的概念内涵与实施伦理关系分析》《安宁疗护护理人文关怀素养提升》《安宁疗护患者及家属情绪管理》《基于循证的安宁疗护研究进展》开展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报告。
9月26日,院团委组织青年师生代表走进四川绵竹年画村,开展第十一期青年理论学习活动暨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育研学实践。 师生参观了绵竹年画博物馆,听取专业讲解,了解年画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在实践环节,大家学习了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并在指导下完成年画作品创作。 本次活动通过实地参访与动手实践,为青年师生提供沉浸式美育教学,进一步增强了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第二届华西性与生殖学术会议男性学分会场近日在成都顺利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多家医疗机构的男科学专家学者参与,围绕男性性功能障碍、生殖医学及微创技术等议题开展了多场专题报告与交流。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戴玉田主任医师、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杨罗主任医师在会上相继致辞。 在专题报告环节,多位专家结合临床实践与研究数据分享了最新进展。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戴玉田主任医师分析了早泄与勃起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及个体化治疗策略,强调多学科协作在提升疗效中的作用。河南省人民医院张祥生主任医师介绍了低强度冲击波、激光等能量医学技术在男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贤生主任医师报告了人工智能在射精功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展示了AI辅助诊断模型的开发进展。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袁亦铭主任医师通过典型案例,分享了阴茎术后二次修复的手术时机与分层治疗经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辉良主任医师围绕无精子症显微取精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临床评估提供参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蒲军主任医师阐述了勃起功能障碍的分型诊断与分级治疗策略,强调综合评估与全程管理的重要性。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袁久洪主任医师从前列腺炎的发病机制入手,探讨了炎症与微生态因素在诊疗中的意义。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杨罗主任医师则结合临床数据,介绍了微创治疗前列腺增生的术后效果与适应证优化。遂宁市中医院刘泓键主任医师分享了基层医院男科建设中的规范化诊疗与适宜技术推广经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顾一唯主任医师报告了冲击波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与临床观察结果。 本次会议共有来自全国20余家医院的专家参与交流,报告内容涵盖男科主要疾病方向,反映了当前男科领域在临床技术与学术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会议为专业医务人员提供了交流平台,有助于推动男科诊疗水平的提升和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 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男科作为西南地区较早成立的专业男科中心,长期致力于男科疾病诊疗规范化建设与区域人才培养。本次会议的举办进一步发挥了其在促进学科发展方面的带动作用。
9月22日,复旦大学护理学院袁长蓉教授应邀莅临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袁教授作为主讲人出席我院第三十七期“卓越 为民”讲坛,以《AI赋能慢病全周期护理:患者体验与结局的双重优化》为题,系统阐述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PROMIS数据,优化慢病护理流程与患者健康结局,为我院推进全病程管理带来了前沿视角与启发。 同时,袁教授与我院护理科研骨干和在读研究生进行了面对面的论文指导与座谈,就大家科研设计中遇到的问题给予了精准点评和深入指导,为提升我院护理团队的科研能力提供了宝贵支持。
9月20日,由四川省老年学学会老年延续护理专委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成都双楠医院共同承办的2025年老年延续护理专委会学术会议暨“居家延续护理”服务实践新进展培训班在成都举行,百余名省内护理领域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围绕“价值护理转型、智慧技术应用与居家实践创新”三大核心议题展开学术研讨。 会议总结了前期工作进展,明确下一步将重点推进学术研究深化、基层护理能力提升和跨学科协作三大工作方向,并系统探讨了老年延续护理的服务模式与发展路径。 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德阳市人民医院、绵阳市中心医院、成都市苏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华西第四医院等多家单位的护理专家,分别就创新护理服务体系构建框架、居家护理安全管理、心理支持与伦理规范、智能技术应用、癌性疼痛评估、居家营养管理及静脉导管维护等专题进行分享。培训内容涵盖症状管理、专科技术和居家服务实践,强化了多学科协作与规范化服务理念。 会议设置两个分会场。分会场一举办的“延伸居家护理优秀案例分享”,通过多个实践案例的展示与点评,提炼可复制的居家护理服务模式。分会场二则聚焦专科技术提升,分别就芳香疗法、伤口造口护理、静脉导管维护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护理人员专科实践能力。 本次会议搭建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凝聚了专业共识,推动形成精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持续推动学术成果转化,加快智慧护理技术普及与基层护理能力建设,为四川省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近日,由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省预防医学会中毒控制分会和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承办,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和天津市环境与食品安全风险监控技术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第十六届中毒及危重症救治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四川省预防医学会中毒控制分会学术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大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毒防治、危重症医学、急诊医学、职业病学、疾控预防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临床一线骨干及科研人员,共襄学术盛宴,共绘中毒防治事业新蓝图。 大会设有“主旨报告”“专题报告”“中毒病例及研究青年学者报告会”“中毒血液净化知识与技能大赛”“中毒背囊化快反小分队应急处置(实景工作坊)竞赛”及“壁报交流”等模块,旨在增进中毒及危重症救治相关领域从业者交流合作,提高广大同行对中毒性疾病及其危重症的认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本次大会共安排有16场大会报告,1000余人踊跃参会。 9月13日上午,大会举行开幕式。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急症与重症医学科主任,卫生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院长助理杜宇主任医师主持。大会主席、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军事医学研究院谢剑炜研究员致开幕词。他表示,要立足国家需求,着眼为民解忧,深入探讨中毒与危重症救治的前沿问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凝聚共识,推动学科发展及促进青年人才的培养。随后,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常务副院长潘杰,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张国强教授,四川省医疗应急处主任李永春依次致辞。 前沿理论与热点聚焦 会议特邀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谢剑炜研究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邱泽武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常务副院长潘杰教授、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张国强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李毅教授、南京大学李武军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劲松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陆远强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孟庆义教授、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刘飞龙教授、东南大学生物科学院与医学工程学院陈早早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彭艾教授等国内多位专家,就中毒诊治领域前沿理论及热点进行了深度研讨。专家们结合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对常见及罕见毒物中毒的规范化诊疗路径进行了梳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权威、科学的指导。 中毒诊治及科学问题凝练 大会特别设置“中毒临床救治”“中毒诊断与毒物检测技术”“中毒疑难病例”“毒理及临床研究”“有毒生物”及“中毒危重症护理”六个分会场。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开展了广泛且深入的学术交流和研讨,这些报告全面展现了我国中毒与救治不同研究领域近年来的新成果和新进展,为广大参会人员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 中毒病例及研究青年学者报告 为促进学科持续发展,培养鼓励青年学者和研究生,本次大会特设青年学者报告会及壁报交流。14位参赛选手分别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第五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及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报告内容涉及中毒机制的基础研究、毒物检测新技术研发、人工智能在中毒早期识别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等前沿方向,展现了我国中毒救治领域蓬勃的创新活力与后备力量。 中毒背囊化快反小分队竞赛 近日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为响应国家政策,大会特设“中毒背囊化快反小分队竞赛”,聚焦中毒事件的快速响应与实战处置。参赛队伍分别来自: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衢州医院(浙江衢化医院)、宁夏宁东医院、彭州市人民医院、彭州市中医院及攀枝花中心医院。各参赛队伍将围绕背囊化装备展开技能比拼,全面检验其在模拟场景下的应急反应、团队协作及专业化救治水平,旨在推动中毒应急救援能力的标准化与高效化发展。 中毒血液净化知识与技能大赛 血液净化技术是中毒救治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可快速、直接地清除进入血液循环的毒物或药物。为规范血液净化技术的应用,大会特设中毒血液净化技术的实践操作及相关知识的竞赛。 专委会召开 会议期间,中国毒理学会中毒与救治专业委员会进行了专委会全体委员会议,针对我国中毒与救治技术的发展和瓶颈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中毒与救治技术线上课程,分享研究进展,促进学科发展的新模式。 闭幕式 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中毒防治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围绕中毒机制研究、临床救治技术、毒物检测分析及公共卫生应对策略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通过大会报告、专题研讨、壁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宝贵实践经验,展示了我国中毒防治水平的长足进步。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国同仁提供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有力推动我国中毒救治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引领下,卫生健康体系正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亟需促进医疗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协同融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积极落实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探索“院院合一”医防融合门诊模式,深化“校地合作”社区全病程健康管理实践,构建“医防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医防融合、医教融合、产教融合”立体化发展格局。 2025年9月12日,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医防协同与融合分会选举成立会议在我院召开。会议聚集了来自全省高校、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家学者。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我院常务副院长潘杰出席并致辞,副院长廖娟当选为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未来,我院将以分会为平台,通过开展学术交流、研究和服务活动,切实提升基层卫生人员能力,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为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宏伟目标贡献专业力量。
为深入推进我院数智化建设与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9月4号上午9点在四川大学第七教学楼112会议室召开了“医防融合专业群知识创新中心启动会”。院有关领导、AI课程建设负责人、学系/教研室教师代表及教学培训部有关人员参加。 医防融合专业群知识创新中心以智慧教学平台为载体,基于专业核心课程数智化建设,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后将形成以医防融合为特色的,覆盖我院3个专业+1个微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AI专业课程群。 我院将持续推进AI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公卫特色的AI智慧教育创新平台,为培养新时代医防融合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落实《四川大学关于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若干措施》文件要求,践行“大川观澜”计划,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持续推进青年教师和青年医师国际化能力提升工程。2025年上半年,6名青年骨干分别赴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国际顶尖高校及医疗机构开展研修访学与学术交流,暑期已有两位青年学者圆满完成任务返岗。此次国际化培训立足国家人才战略,聚焦学科前沿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通过“走出去”为青年人才赋能,助力学院医院高质量发展。 融汇德式精工,启迪教研新思 我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副研究员蒋静文于2025年8月3日至16日随四川大学青年教师代表团赴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参加“青年教师研讨会与对口交流项目”。期间,代表团访问了包括Sympatec、SincoTec等“隐形冠军”企业及大众汽车工厂,深入了解德国工业4.0与产学研融合机制,并参访莱布尼茨大学、汉诺威医学院等多所高校,围绕能源转型、工程教育、双元制教学及联合实验室建设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蒋静文表示,德方“实践导向型培养”和“企业工程师进课堂”模式极具借鉴价值。 融汇国际前沿,赋能学科发展 我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高思敏于2025年4月20日至7月15日圆满完成在英国剑桥大学附属阿登布鲁克医院及纽卡斯尔大学附属费尔曼医院为期三个月的深度研修。研修期间,高思敏医生深入学习了国际领先的耳鼻喉疾病诊疗规范与复杂手术技巧,包括鼻颅底肿瘤内镜手术、OSA多层级诊疗、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等,积极参与多学科协作(MDT),并建立起广泛的国际学术联系。返岗后她迅速应用所学,成功开展多例微创手术,优化了手术方案,减轻患者痛苦。高思敏医生将继续推动新技术标准化、建立规范MDT制度,深化国际科研合作,探索耳鼻喉常见病筛诊联动体系。 未来,我院将持续深化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走出去”战略,通过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拓展全球顶尖学府和医疗机构合作网络,系统性赋能青年骨干全周期成长,为学院医院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近日,由全国高等学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教育联盟、人民卫生出版社主办的第四届“人卫杯”全国高等学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青年教师教学授课技能竞赛在广东医科大学举行。来自全国37所高校的64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授课技能竞赛决赛,我院陈嘉熠老师参加并获特等奖。 陈嘉熠老师获微生物检验组授课特等奖(分数排名第一) 同期,举行了第七届全国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层次论坛,来自全国50多所高等院校的300多名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新技术、新方法赋能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建设的经验。我院汪川教授在论坛上做了题为“AI背景下的华西卫生检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大会主旨报告,对卫生检验的职能定位、我校卫检的办学模式及AI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我院李永新教授主持学术交流板块。 我院汪川教授在论坛上作大会报告
2025年8月19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受邀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中央级内部刊物《改革内参》(总第2090期)发表《优化医疗服务体系规划考核》文章。 文章指出面对新时代医疗服务需求的变化和升级,亟需推进体系协同建设、资源刚性管控、健康绩效考核,推动医疗服务体系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转型。 (本文系作者潘杰、王秀丽主持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24ZD05239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374149;72204175)的部分成果。)
2025年8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多机构共同承办的“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学术会议暨健康教育人才培育分会和健康教育研究分会2025年会”在江苏南京圆满举行。 本届大会以“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为主题,聚焦领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领域的前沿研究与创新实践,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机构和医疗卫生单位的两百余位专家学者和健康教育工作者参会。会议设置了主旨报告、专题论坛、案例与论文口头汇报、壁报展示等环节,充分展示了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在主旨报告环节,浙江大学杨廷忠教授、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吕书红研究员、复旦大学郑频频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张持晨教授分别作了学术报告,围绕智能健康教育研究、健康素养提升、商业决定因素应对以及科研思维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展开了深入探讨。 专题论坛则围绕体重管理、健康教育人员能力提升以及健康教育实践三大主题展开。优秀案例与论文汇报环节涵盖了儿童青少年健康自我管理、基层数智化健康治理、职业人群体重管理、孕产家庭戒烟干预、社区健康倡导员培养以及城市控烟治理等多个方面。 本次会议为我国健康教育领域的人才培育与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进一步展现了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中的担当与贡献。
2025年8月16日至18日,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暨2025“一带一路”国际竞赛总决赛在山东大学圆满落幕。本届赛事规模创历届之最,共吸引1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所高校的820支队伍,以及4000余名师生、200余名嘉宾与评审专家现场参与。 我院学子在赛事中表现亮眼,2021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姜双(队长)带领孙睿、萨琦拉、包婷婷组成团队(均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斩获西部赛区一等奖与全国总决赛银奖,展现了扎实的专业能力与创新潜力。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始终以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深耕实践育人。学院通过严格培养标准、精准指导、全程关怀,持续激活学生创新与实践潜能。此次佳绩的取得,彰显了学院在高素质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扎实成效与不懈努力。未来,学院将依托高水平竞赛深化育人实践,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项目介绍
8月13日,四川省护理学会一行5人来我院进行四川省安宁疗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复审工作。本次评审工作以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基地现场查验等多种形式深入展开。评审专家组对我院在安宁疗护领域所展现的专业水准、特色优势以及在专科护士培养方面所做的系统性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相关院领导表示,将以此次复审为契机,坚定不移地推进安宁疗护学科的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一个高水平专科护士培训平台。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