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院名医 | 骨质疏松专家王文志:刚柔并济 精益求精 三十余年守护患者骨骼健康
9月26日下午4点半,华西第四医院第三综合楼骨质疏松科/内分泌代谢科的医生办公室里,王文志主任正坐在电脑前,与一位头发花白的患者专注地交谈。此时,她还未顾得上吃午饭。“昨天晚上整理病历到凌晨一点多,临近放假,今天又多看了4位病人,实在有点抽不开身。”王文志主任微笑着说道。
为了不打扰她的工作,我们先与她的科室同事和患者聊了聊。从她们的口中,我们了解到,这种忙碌的状态对于王文志主任来说已是常态。她常常因为工作而忘记吃饭,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医院,甚至在周末也会坚持查房......这些年来,这样的“常态”已经成为她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从医三十余载
她总是面带温暖的笑容
让前来就诊的患者
快速放下对病痛的焦虑
常以精妙的解决思路
让患者在如沐春风的问诊中
重燃健康的希望
01“刚”毅前行 见证骨质疏松科的崛起
1985年,王文志主任考入华西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她选择留在华西第四医院工作,之后又在华西临床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最初是在老年科做医生,积累了丰富的内科临床经验。当时,骨痛治疗组作为老年科的一个治疗组,王文志主任也积极参加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及骨折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
1993年,医院根据临床需求,成立了专门的骨质疏松科,王文志主任见证了西南地区第一台DXA骨密度仪的引入,成为该科室的第一批元老级人物。从此,她专注于骨质疏松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见证了科室从15张病床发展到今天的116张床位。目前,科室的诊疗不断规范化,治疗手段也日益完善,特别是通过多学科协作开展的椎体成形术,有效缓解了新发骨折患者的急性骨痛。
02温“柔”呵护 用爱心守护每一位患者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王文志和患者的故事里,这句话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在科室病房中,大多数都是老年女性患者。今年57岁的李阿姨来自新疆,已经是第三次来到华西第四医院骨质疏松科找王文志主任治疗。2021年,她因腰痛、睡觉抽筋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但治疗效果不明显。通过网上查询资料和亲戚介绍,李阿姨得知王文志主任在诊治骨质疏松方面颇有造诣,便不远千里来到成都求医。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王文志主任为李阿姨制定了精细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现在,她的腿有劲了,晚上睡觉也不抽筋,骨密度报告T值从-3.0提升到了-2.5。“之前很害怕自己摔跤,现在我都可以穿高跟鞋了。”李阿姨感激地说道。
听见我们在聊王文志主任,同病房的冯婆婆走到半路折返回来,拉着我们激动地说:“王医生是个好医生,给我看病看得中午饭都还没来得及吃,人都瘦了些许,我心疼她呀。”
与王文志主任共事16年的科室副主任医师王露赞叹道:“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乐于助人,她不仅是我的领导,还是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王文志主任非常关心每一位病人,亲自陪同病人做检查,为没有家属的病人买饭。她的抽屉里总备有很多糖,并非她喜欢吃糖,而是有些老病人经常发生低血糖,比护士“反应”更快的王文志主任会让病人先吃上一颗糖,以缓解低血糖症状。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在加固医患关系的桥梁。
03用“心”培养 推动基层骨质疏松防治
在日常工作中,作为科室的主任医师,王文志主任始终将指导和培养下级医生视为己任。她不仅在临床基本工作上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丰富经验,还亲自指导年轻医生的操作技能。在面对疑难病例时,王文志主任会组织科室成员进行集体讨论和学习,通过集思广益来提高整体的诊疗水平。通过这种系统化的培训和持续的学习,王文志主任不仅提升了整个团队的专业能力,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先进和规范的医疗服务。
前不久,由王文志主任当选专委会主任委员的四川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防治专委会在成都成立。“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骨质疏松的防治需求日益迫切。我们成立四川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防治专委会,旨在面向基层,与现有的其他专委会有所不同。”王文志主任表示,一方面是面向基层,不同于仅关注大城市的骨质疏松管理,她们致力于提升基层医院和偏远地区对骨质疏松的重视程度,确保所有老年人都能受益。另一方面是规范化诊疗,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专注于疾病的预防,并推广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通过引入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指导基层医院提高诊疗水平。
王文志主任的故事
是无数医务工作者
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
在她的带领下
骨质疏松科/内分泌代谢科
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未来,她将继续坚守在医疗一线
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