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卓越 为民 详细

杨小明:扎根华西坝38年,“全能守护”患者心血管健康

发布时间:2024.06.14 来源:宣传统战部
字号:

 

 

 

大爷,经过检查,你的心口痛是因为胆管上的疼痛通过某种机制反射到了心口。”“你的高血压要随时监测,我们护士也会提醒你,还会进一步评估你这个治病原因。”“小杨,最近如何?还有没有胸痛、呼吸困难、心悸这些症状?”……当我们走近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部的时候,便可以听到一个若隐若现,正在交代什么的声音。再走近一些,我们便能看到主任医师杨小明忙碌的查房身影。

 

 

 他的查房不仅仅是简单地询问病情,更是一次对患者全方位的关怀,他会仔细查看各项检查报告,认真询问患者的感受和症状变化。他耐心地倾听患者的每一句话,哪怕是一些细微的不适,他也会放在心上。与杨小明一起查房的主治医师冯晶告诉我们:杨老师深知,对于患者来说,这些细节可能就是病情的关键线索。这么多年他一直都是这样。

 

 

漫漫从医路

是学习,是提高,是总结

 

 杨小明,1992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留校从医30余年,期间到华西医学院攻读硕士,一路从放射科,到老年科,再到现在的心血管内科,也从一个学生摇身一变成了老师。本科学基础、硕士精专业、临床重实践,时至今日,杨小明已经在华西坝扎根了38年,不仅在心血管病的诊治上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内科的常见病、疑难危重症也有深厚的临床造诣。

 谈及自己的从医之路,杨小明不禁感叹道:不论是在求学时期,还是在后续作为一个内科医生的工作过程中,我都非常幸运地遇到了极为出色的老师。那些老师们不但手把手极为耐心地教导他学习放射成像技术、诊断医学,使他深入地了解有关解剖、诊别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大力鼓励并支持送他去进修,让他得以系统地掌握应急、呼吸、消化这三大方面的医学知识。这些对于我这辈子能够顺利地从事临床工作起到了极其巨大的帮助!

从杨小明书架上摆放的不同版本的《内科学》,不难看出他是一个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医生。《内科学》是本科临床医学的专业教材,从1982年出版的第二版,到2018年出版的第八版,他都看过,不断从中汲取了新的知识点。据了解,心血管内科在整个内科学里面是疑难急重症最多且突发性疾病最多的一个科室,而且产生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一个扎实的基础、积极的应对方案对病人的救治尤其重要。

杨小明跟我们分享了这样一个患者,那时他还在老年科,一位下颌骨深部剧烈疼痛的妇女,先后做过多项检查排除了口腔、耳鼻咽喉疾病,核磁共振也做了,但也不能明确病因。最后还是与一位外科同仁交流中意识到,这可能并不是内科范畴。果然,在外科医生的检查下,确诊了该患者是淋巴瘤,这才进行了下一步治疗。下诊断就像剥笋子一样,在知晓患者症状后,要多方面全面分析原因,要把这个事情从基础到临床都搞清楚。杨小明说,一个方向不对,那就多想几个方向,总是有原因的。

 

关于如何提高,杨小明更是心得满满,从读书开始,他就在老师的影响下一捆一捆地买书、买资料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专业上,课外也要不断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这也是一种基础的积累,学医就是这样。杨小明说,在临床中接触到实际案例,才更能明白这种学习的必需性。如果将人比作汽车,心脏就是发动机,诊断病情就是找车不动或者动不好的原因,是油路还是电路?就需要通过超声造影、血液检验等工具来辅助判断。这些都涉及高中所学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杨小明明白了为什么临床医生大部分需要理科生。

 

 

暖暖从医心

是科普,是义诊,是初心

 

我们可以看到,杨小明的随身携带的A4纸上写满了患者的病情分析,他说,现在记性不如从前,那就用笔写下来。

据了解,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已经有了大幅度下降,但它依旧是造成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都是致病因素。也正因为如此,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增强公众对各种外在因素的认识,促使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日常工作中,杨小明都会详细地向病人交代一些居家预防知识,并与团队一起,建立医患群,线上答疑解惑,并推送相关预防知识,以更好地帮助大家进行疾病预防和管理。门诊

 

在冯晶眼里,杨小明是一位专业知识特别扎实,老年病、心血管疾病诊治经验非常丰富,对病人非常细心、耐心、热心的医生,不少患者都是因为他才选择到华西第四医院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作为一个元老级的医生,老年科、心血管内科许多手术都是他来做的第一台,比如肝穿刺、肾穿刺、经皮肺活检、椎间盘消融等等。每次开展一个新的技术,他都会仔细思考,需要做什么,需要规避什么,想好了那自然就有底气去做了。跟着杨老师,我收获了非常多。冯晶说,即便不是值班二线,在夜里科室有急重症患者需要抢救时,杨小明也会到现场指导。也正是如此,一位60多岁的心肌梗死、瞳孔散大的患者,最近在杨小明的紧急抢救下活了过来。

除了在门诊、病房为患者科普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杨小明还积极踊跃地参加各类义诊活动和学术讲座,将健康知识、临床技术带给更广泛的群众、医务工作者。他始终认为,患者不仅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来治疗身体上的病痛,更需要心灵上的慰藉与关怀。所以,他总是以和蔼可亲的笑容和无比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让他们在被病痛折磨的时刻仍能感受到温暖和希望的力量。杨小明说,从医、行医这条路并不容易,需要时刻保持一颗热爱之心、终身学习之劲,同时锻炼良好的身体素质。

 

采访手记

从患者病房,看着他与患者之间亲切的互动;到医生办公室,成堆的表彰与锦旗,我们能从每一个角落感受到杨小明对生命的关怀、对患者的爱护以及大家对他的肯定。在与他的交流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他说,要整体全面地看待每一位病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去守护,他和无数像他一样的医护人员一起,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关于爱与责任的篇章,让医防融合落实到整个健康管理之中,是卓越 为民院训的生动写照。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