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卓越 为民 详细

高思敏:“小器官”里的“大健康”!用微创奇迹,编织鼻息间的安宁梦!

发布时间:2024.06.20
字号:

 

从青葱校园里邂逅医学的懵懂,到独步专科领域的从容不迫,这段旅程横跨十余载春秋——5年本科深挖基础,3年硕士精研专长,再加4年博士攀登高峰,其间穿插着无尽的考试、实战演练,急诊室的日夜轮转与门诊的细碎日常……医路漫漫,诚然艰辛,而今天人物主角——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睡眠医学中心三级专家 高思敏 却对此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一席交谈过后,我们才发现,在这层白衣之下,还有如此饱满的人生。

 

她的医学梦想,早在那个医学世家长大的童年时期便已悄然生根。“小时候,尚在医学院求学的舅舅每逢暑假归家,就会去买一块五花肉,用学校发的工具带着我一同操练缝合技巧。”高思敏回忆道,这种模拟手术的精细操作使她对外科医生这个职业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从初中立志学医,高考时所有志愿无一例外地填写了医学院校,将她对外科医生这个职业的热爱展露无遗

 

01

“高妈妈”的温暖

 在儿童诊疗中奏响技术与细腻的双重奏 

 

从刚开始从医时,遇见卡鱼刺小朋友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独当一面,游刃有余地解决患者问题,10余年的临床工作实践打磨,高医生成长的足迹有迹可循。

 

在该科室这个儿童病患密集之地,高医生深知孩子们对医院的天然排斥,因此,从迈进诊室的那一刻起,她就化身为温暖的引导者,给到他们足够的一个亲和力。比如,热情地打个招呼:“你今天起得很早哦。”“吃早饭了吗?”来拉近距离,降低小朋友的警惕。在手术和检查过程中,高医生更是巧用心思,“以身试法”地把器械先放在自己手上,“小朋友,你看,哦~不痛的。”她认为,适时的表扬是让孩子积极配合的秘籍,便自掏腰包准备了像绿色植物、奖状等小礼物,以此作为孩子们勇敢面对治疗的小奖励,使诊疗流程更加顺畅。

 (高思敏医生安抚小患者)

 

尤为重要的是,高医生坚持儿童耳鼻喉疾病的治疗需遵循专属的儿童诊疗逻辑。她深刻理解儿童生理结构的特殊性和深知服药对孩子们来说常常是一场不大不小的挑战,因此,她总是尽量精简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负担。强调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策略,避免过度用药对儿童娇嫩身体造成的潜在伤害。在药物选择上,她慎之又慎,力求每一份剂量都能精准击中病灶,同时保护孩子们的自然成长与免疫系统发展。

 

 

 (高思敏医生和患者的有爱瞬间)

 

她不仅身怀医术,更兼具母性的温柔。在为扁桃体微创手术中最年幼的患儿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时,高医生展现出了非凡的细腻与关怀。面对孩子因对手术的天然恐惧而哭闹不休、拒绝配合的困境下,高医生以无比的耐心化解了僵局:“小朋友,你别害怕,高阿姨轻轻的,不会让你疼。”她巧妙地比喻道:“有个淘气的大怪兽躲在你身体里,让我们一起把它捉出去,你就会感觉好多了。”在这样温柔而富有创意的引导下,小患者渐渐放松,最终在医生团队的精心协助下顺利完成手术。

 

而当一切尘埃落定,高医生第一时间脱下手术手套,张开双臂:“来吧,宝贝,你很棒!”给予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这一场景不仅温暖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也让旁观的李小琴护士深感触动:“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医生,而是一位真正的‘高妈妈’,她的举动超越了职业角色,温暖而动人。”

 

  

02

外科医生的思考

 以患者为中心,而非手术大小 

 

高医生的工作日常,是穿梭于门诊与手术室的忙碌身影。

年接诊近7000名患者

主刀720余例手术

特别是在鼻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问题及鼾症治疗上,她以微创之术,重塑了无数家庭的安宁与希望。

 (患者送的锦旗,右边第1位为高思敏医生)

 

好医生有好口碑。在科室门诊走廊里,我们遇见了前来复诊的李女士。她自述长期饱受重度鼻炎困扰,病史可追溯至2017年,多年依赖传统保守疗法,成效甚微。步入2020年,病情加剧,基本上半夜睡觉都会被憋醒,十分难受。前段时间,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到高医生在鼻炎诊治方面技术精湛,便专门找到了高医生。

 

5月31日,经过高医生细致的检查与周密规划,李女士接受了微创鼻炎手术,整个过程仅耗时半小时,高效且恢复迅速。“手术后,我的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得到了显著提升,真是轻松了许多。”李女士的喜悦溢于言表,并对高医生的亲和力与耐心赞誉有加。尤为让她感动的是,手术当天高医生便主动添加了她的微信,搭建起一条随时沟通的桥梁,确保术后任何疑虑都能即刻得到专业解答。回想起术后首夜,面对轻微的鼻腔水肿及一时的不适,李女士心中难免忐忑,但通过微信迅速获得高医生的详尽指导与心理安慰,这份及时的关怀成为了她的定心丸。“我已经向周围的好几位朋友都推荐了,希望更多的患者在高医生的妙手下重拾健康。”李女士的话语中满含感激,她的故事,是对高医生医术与医德的生动注解。

 

 (部分患者在微信上感谢高思敏医生的医术)

 

“作为一个外科医生,不是在于你做的手术规模大小,如果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解决患者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小问题,那做的事情就有意义。”高医生向我们回忆起了一位印象深刻的患者病例。有个29岁的年轻小伙,长久以来被鼾声如雷所困,这在集体宿舍的生活环境中尤为尴尬,给同室工友们带来了不少困扰。无奈之下,他只好携带着呼吸机入眠。机缘巧合下,他在高医生的门诊接受了全面检查,发现有严重的上呼吸道阻塞,涉及鼻中隔偏区、鼻甲肥厚、扁桃体增大以及过长的悬雍垂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他的鼻腔和咽喉空间异常狭窄。

 

面对手术的抉择,他一度迟疑,但在深入了解手术的必要性与预期效果后,他鼓足勇气,决定接受手术治疗。术后两周的复诊,他满脸喜悦,兴奋地说道:“医生,我再也不打鼾了!困扰了我十多年的难题,竟然真的解决了,现在连呼吸机都闲置了。”这虽是医生日常工作的一环,却是帮助患者摆脱多年困扰、重获宁静睡眠的重要时刻,意义非凡。

 (高思敏医生正在为患者进行诊治)

 

03

科研与创新

 不断探索医疗新边界 

 

作为医生,临床技术只能解决一部分病痛,但如果要去做更多的事情,还是要在病人身上去做一些思考和研究。

 

高医生介绍,当前,科研主要涉及了过敏性鼻炎、颅底外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等领域,并在博士课题的研究项目中携手同门,深耕生物材料与医学的交叉融合。这一创新结合,在肿瘤治疗与组织修复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预示着医疗科技的新纪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最新研究成果成功地将特制生物材料靶向定位至肿瘤细胞,诱发其钙化及自我包裹,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项技术目前正处于动物试验阶段。若能顺利过渡至临床应用,该生物材料有望凭借其对机体极小的副作用,开启治疗新篇章。

 

此外,这一生物材料技术在鼓膜穿孔修复手术上的应用前景同样令人振奋,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手术的微创化进程,还为术后鼓膜功能的全面恢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意味着,通过技术创新,我们正朝着减少创伤、加速康复、提升生活质量的目标稳步迈进。每一项进步,都是向着更高效、更人性化医疗愿景的一次飞跃。

 

 (高思敏医生在门诊工作)

 

高医生不仅在科研领域积极探索,还跨界创新,成功申请了一项名为“耳鼻喉科临床手术专用取物钳”的发明专利。谈及发明背后的故事,高医生回忆说,在日常手术中,面对咽喉会厌脓肿、息肉等问题时,传统方法需借助纱布牵拉舌头,随后使用钳子深入操作,这往往引起患者强烈的呕吐反应和不适。

 

科技进步引领医疗手段革新,纤维喉内镜的运用显著减少了对患者咽部的刺激,提升了手术舒适度。然而,在一次处理特大尺寸会厌脓肿的手术中,即便采用了先进内镜技术,仍面临出血量大、患者咽反射强烈的问题。这促使高医生开始思考如何在手术器械上进行微创新,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提升患者体验。经过两年的潜心钻研,与工程研发团队紧密合作,反复试验与改良,这款专为减少手术刺激、提高操作精准度的新型取物钳于2023年成功取得专利认证,标志着高医生在提升耳鼻喉科手术安全性和效率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作为肩负承前启后重任的中青年医生,面对挑战,高医生从未停下脚步,她深知医术与人文关怀并重的重要性,持续在科室优良传统的基石上,融合前沿科技,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在这条不平凡的医路上,高思敏医生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父母心”的深刻内涵,她的故事,是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交响曲中,最温暖的旋律。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