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四不凡 |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最新研究:小胖墩儿≠养得好,也可能是儿童脂肪肝!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长期致力于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并于近期在儿童肥胖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成果——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筛查指南应关注对病人家庭成员的筛查,这对完善指南中筛查的重点人群和疾病防控具有深远意义。该项研究成果已得到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的认可。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是由于肝脏过多的脂肪堆积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病。在儿童中,通常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有关。在发达国家,一般儿童中MASLD的患病率为2.6%~3.3%,而肥胖儿童患病率高达30%~70%。
MASLD常被称为“沉默”的疾病
因为它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
不检查很难被发现
所以说
及时发现易感人群并进行早期筛查
是非常重要的!
“瑞金感染”微信公众号
这不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在研究时发现
在肥胖儿童群体中MASLD发病率较高
将近30%
且呈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
经超声筛查
90个超级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中
17个患有脂肪肝
8个肝胆异常
MASLD筛查很重要,肥胖人群及父母本身有脂肪肝的家庭更是筛查重点。研究生盖巧玥说:“在做儿童肥胖和脂肪肝病关联性和政策的研究时,翻阅回顾了大量文献,发现目前权威的国内外脂肪肝指南和专家共识中并未强调进行家族筛查的重要性。所以就提出了这个点。”
是不是不胖的
就不用担心脂肪肝了呢?
答案是“不一定”
尽管脂肪肝更常见于肥胖者
但瘦弱的儿童也有可能患上脂肪肝
主要与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
代谢异常、肌肉量低、
内脏脂肪聚集等因素有关
识别瘦弱个体中的脂肪肝可能较为困难,因为他们可能不会出现典型的肥胖相关症状或体征。因此,对于有肝功能异常指标(如ALT、AST升高)的瘦弱儿童,医生可能会推荐进一步的肝脏成像检查(如腹部超声)和可能的生活方式咨询,以评估和管理脂肪肝的风险。
对于所有儿童
无论体型如何
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和足够的体育活动
都是预防脂肪肝
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关键
一直以来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
都在借助“医防融合健康咨询”
为肥胖防控、青少年家庭关系促进
提供咨询服务
已经有证据表明,除了脂肪肝,儿童期和青春期肥胖还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和死亡风险显著升高。此外,过度肥胖还可能造成孩子自卑、敏感,心理健康逐步恶化。
目前对儿童肥胖的医学干预
主要集中在
生活方式的改变、行为治疗、营养干预
以及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的
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
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 年版)
关注我国儿童超重肥胖日益增加的严峻趋势,在学院/医院的大力支持下,2023年4月,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主任刘振谧带领团队,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结合研究方向,开展了针对3~12岁重度肥胖的小朋友,以家庭为单位进行随访的队列研究——华西儿童超级肥胖队列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
- 关注儿童生长发育,如身高体重,生长发育曲线,骨龄骨密度测量等;
- 关注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超声涉及的肝病,心血管疾病;
- 关注遗传机制,如目前已经对儿童和母亲样本的基因芯片测序,部分儿童样本的全外显子测序(WES);
- 部分粪便样本的微塑料检测。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组会现场
不仅仅是肥胖,为进一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除了日常开展医防融合健康咨询外,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从四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的智库和技术力量。
01开展相关研究
为政策制定、干预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这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任务。
02公众教育和健康促进
通过华西儿童超级肥胖队列、生命早期队列、精子库数据等平台和媒介,参与到公众教育中,提高家长和儿童对于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华西儿童超级肥胖健康管理项目。
华西儿童超级肥胖健康管理项目筹备情况
03政策建议和倡议
基于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可以向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政策建议,推动制定更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政策,以促进儿童健康。例如:代谢性脂肪肝病的家族聚集性,提倡家系筛查。
04合作和网络建设
通过与其他研究机构、学校、社区及非政府组织等合作,共同开展针对儿童健康的项目和活动,比如到凉山、资阳、蓬安等地学校、妇幼保健院开展宣讲、科普义诊活动,建立了一个多方参与的健康促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