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式在志德堂举行。全体院领导、党委委员、专职组织员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 党委书记指出,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他强调,中央八项规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查找自身不足,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将纪律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提升工作效能。 院领导班子成员系统学习《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及《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并观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电视专题片。通过认真学习,结合工作实际,从思想认识、责任担当、具体实践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研讨。 后续,我院将通过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第一议题专题学、个人自学,结合参观实践学习等形式,进一步深化理论武装。全方位、多维度的引导党员干部以更高标准严守纪律规矩,以优良作风凝聚发展合力,为学院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清风正气。
日前,国家疾控局组织召开“十四五”疾控相关规划评估方案研讨会,对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牵头编制的国家“十四五”疾控相关规划评估方案进行研讨。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重庆市疾控局、天津市疾控局、山东省疾控中心、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和专家参会,会议由国家疾控局规划财务与法规司司长李正懋主持。 本次牵头编制国家“十四五”疾控相关规划评估方案是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继完成国家疾控局《“十五五”时期西部地区疾控事业发展和能力建设研究》后,又一次接受国家疾控局委托开展全国性疾控规划评估,也是学院(医院)持续主动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华西医学整体率先迈入世界一流的积极实践。 此次评估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十四五”规划中与疾控体系相关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结合当前任务和实际需要,为国家疾控局确立“十四五”考核工作提供依据和“十五五”疾控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肠梗阻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算不上高难度的手术,但如果换成是90多岁高龄的老年人,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就会增倍。”普通外科主任医师龙飞伍如是说。 近日,我院普通外科经过多学科通力合作,成功为一位97岁高龄的患者实施了肠梗阻手术,患者预后良好,顺利出院。 耄耋老太历险记 记一次生命护航 半个月前,这位97岁的婆婆因腹胀腹痛4天入住我院消化内科。根据患者术前腹部CT检查,确诊为肠梗阻。由于婆婆年事已高,且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等慢性疾病,家属最初选择了保守治疗。然而经过几天的治疗,病情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这一情况,是否进行手术成为了一个生死攸关的重大选择。 01攻坚:破解高龄手术“禁区” 高龄,一直被视为手术的“禁区”。高龄老人行手术治疗,无论对患者、家属,还是对主刀医生以及整个医护团队来说,都是一个极其严峻的挑战。“起初了解到婆婆的病情时,我心里确实没底。”龙飞伍主任坦言,“婆婆长期卧床,身体各项机能下降,加上多种慢性疾病,给手术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 麻醉管理在此次手术中尤为重要。麻醉手术中心副主任医师 雷晓虹表示,“对于这位97岁、心肺功能差、一般情况不佳且循环接近崩溃边缘的患者,麻醉需要非常谨慎。通常情况下,应缓慢加深麻醉以减少对循环的干扰。然而,患者急诊饱胃状态(CT提示食管下端积液)又要求选择快速诱导,以降低返流误吸的风险。一快一慢之间的精准把控,成为了此次麻醉最考验医生经验和能力之处。” 为了确保手术安全并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普通外科、麻醉手术中心、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等多个科室积极展开讨论,制定了“短平快”且缜密的手术方案。在家属的支持下,最终决定为婆婆“搏一把”。 02合力:多学科联手现转机 经过充分术前准备,9月23日,科室团队成员紧密协作,严格按照手术方案进行操作,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沉着冷静的心态,成功克服了手术中的困难及风险,最终将病灶彻底切除。整个手术过程仅用时1个小时,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术后,及时将婆婆转入ICU进行严密的监护治疗,在重症医学科医护的精心治疗下,她在术后的第1天便顺利解除了呼吸机治疗,术后第2天得以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经历25天,10月9日,婆婆恢复顺利办理了出院。 03无恙:顺利康复献锦旗 “这是我从医生涯当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个病例。”龙飞伍主任表示,婆婆的成功救治得益于多学科之间的精益协作和患者及家属的大力支持。 出院之际,婆婆及家属将一面写有“ 仁心仁术除病痛,医心医德勇担当 ”的锦旗送到了普外科病区医护人员的手中,大家一同合影留念。在婆婆灿烂的笑容背后,是华西第四医院多个科室联手合作的成果,婆婆也是我院普外科成功治愈出院的最高龄肠梗阻患者。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次生命的奇迹,更是对医学团队不懈努力的最好证明。卫四不凡
9月26日下午4点半,华西第四医院第三综合楼骨质疏松科/内分泌代谢科的医生办公室里,王文志主任正坐在电脑前,与一位头发花白的患者专注地交谈。此时,她还未顾得上吃午饭。“昨天晚上整理病历到凌晨一点多,临近放假,今天又多看了4位病人,实在有点抽不开身。”王文志主任微笑着说道。 为了不打扰她的工作,我们先与她的科室同事和患者聊了聊。从她们的口中,我们了解到,这种忙碌的状态对于王文志主任来说已是常态。她常常因为工作而忘记吃饭,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医院,甚至在周末也会坚持查房......这些年来,这样的“常态”已经成为她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从医三十余载 她总是面带温暖的笑容 让前来就诊的患者 快速放下对病痛的焦虑 常以精妙的解决思路 让患者在如沐春风的问诊中 重燃健康的希望 01“刚”毅前行 见证骨质疏松科的崛起 1985年,王文志主任考入华西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后,她选择留在华西第四医院工作,之后又在华西临床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最初是在老年科做医生,积累了丰富的内科临床经验。当时,骨痛治疗组作为老年科的一个治疗组,王文志主任也积极参加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及骨折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 1993年,医院根据临床需求,成立了专门的骨质疏松科,王文志主任见证了西南地区第一台DXA骨密度仪的引入,成为该科室的第一批元老级人物。从此,她专注于骨质疏松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见证了科室从15张病床发展到今天的116张床位。目前,科室的诊疗不断规范化,治疗手段也日益完善,特别是通过多学科协作开展的椎体成形术,有效缓解了新发骨折患者的急性骨痛。 02温“柔”呵护 用爱心守护每一位患者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王文志和患者的故事里,这句话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在科室病房中,大多数都是老年女性患者。今年57岁的李阿姨来自新疆,已经是第三次来到华西第四医院骨质疏松科找王文志主任治疗。2021年,她因腰痛、睡觉抽筋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骨质疏松症,但治疗效果不明显。通过网上查询资料和亲戚介绍,李阿姨得知王文志主任在诊治骨质疏松方面颇有造诣,便不远千里来到成都求医。 经过一系列检查后,王文志主任为李阿姨制定了精细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现在,她的腿有劲了,晚上睡觉也不抽筋,骨密度报告T值从-3.0提升到了-2.5。“之前很害怕自己摔跤,现在我都可以穿高跟鞋了。”李阿姨感激地说道。 听见我们在聊王文志主任,同病房的冯婆婆走到半路折返回来,拉着我们激动地说:“王医生是个好医生,给我看病看得中午饭都还没来得及吃,人都瘦了些许,我心疼她呀。” 与王文志主任共事16年的科室副主任医师王露赞叹道:“她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乐于助人,她不仅是我的领导,还是我生活中的良师益友。”王文志主任非常关心每一位病人,亲自陪同病人做检查,为没有家属的病人买饭。她的抽屉里总备有很多糖,并非她喜欢吃糖,而是有些老病人经常发生低血糖,比护士“反应”更快的王文志主任会让病人先吃上一颗糖,以缓解低血糖症状。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在加固医患关系的桥梁。 03用“心”培养 推动基层骨质疏松防治 在日常工作中,作为科室的主任医师,王文志主任始终将指导和培养下级医生视为己任。她不仅在临床基本工作上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丰富经验,还亲自指导年轻医生的操作技能。在面对疑难病例时,王文志主任会组织科室成员进行集体讨论和学习,通过集思广益来提高整体的诊疗水平。通过这种系统化的培训和持续的学习,王文志主任不仅提升了整个团队的专业能力,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先进和规范的医疗服务。 前不久,由王文志主任当选专委会主任委员的四川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防治专委会在成都成立。“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骨质疏松的防治需求日益迫切。我们成立四川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防治专委会,旨在面向基层,与现有的其他专委会有所不同。”王文志主任表示,一方面是面向基层,不同于仅关注大城市的骨质疏松管理,她们致力于提升基层医院和偏远地区对骨质疏松的重视程度,确保所有老年人都能受益。另一方面是规范化诊疗,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专注于疾病的预防,并推广骨质疏松的相关知识。通过引入新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指导基层医院提高诊疗水平。 王文志主任的故事 是无数医务工作者 默默奉献的真实写照 在她的带领下 骨质疏松科/内分泌代谢科 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未来,她将继续坚守在医疗一线 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和健康
近日,经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省政府批准并报省委同意,授予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何方教授团队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项目名称为“婴儿肠道来源乳酸菌特异性功能研究及新型益生菌产品创制”。我院何方教授为第一完成人,沈曦副教授为第二完成人,程如越助理研究员为第三完成人。 获奖项目简介: 我国益生菌行业目前市场规模近1400亿元,但我国益生菌行业因起步较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国产益生菌和配套规模化生产核心技术,益生菌原料市场近85%由海外企业占据,可用婴幼儿食品菌株仍然被国外企业垄断,优质国产菌株缺乏已成为被“卡脖子”的重要问题。项目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内外本土企业,原创性地研发出具有抗炎促健康作用的婴儿肠道来源(简称婴儿源)乳酸菌及其规模化生产技术,打破了我国国产乳酸菌菌株产业化滞后的现状,实现了我国益生菌行业的国内大循环。项目发表论文28篇,授权发明专利21项,筛选原始乳酸菌2000株,产业转化益生菌5株,近3年新增产值逾82.11亿元,累积产值逾560亿元。项目内容包括:① 创性地证明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健康效应。②首次构建婴儿源乳酸菌菌库和“高分辨率”差异化健康功能评价体系。③联合开发婴儿肠道来源乳酸菌工业化关键技术。开创性地提出婴儿源性乳酸菌以抗炎作用为核心的健康效应理论, 建立我国首个婴儿肠道来源乳酸菌菌库和“高分辨率”功能评价体系,对我省产业升级和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凉山州甘洛县与成都 相隔300余公里 距离虽远 四川大学及华西第四医院与甘洛县 因长期的定点帮扶工作 已结下深厚的“亲情” 成为了紧紧依靠的“一家人” 在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背后 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和定点帮扶工作 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01 跨越山海的救助 克热莫的重生之路 患者情况 44岁的克热莫是甘洛县斯觉镇格布村的一位村民,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困难,患有严重的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症。长达8年的病痛折磨,使她基本丧失了劳动力,一家人长期靠低保维持生计。2021年,爱人去世后,便独自“拉扯”2个孩子长大。每年有三个月的时间,她都需要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近日,由于病情加重,出现了反复咳嗽、进食困难、呼吸衰竭等症状,她在四川大学驻村干部向丹的帮扶下,找到了华西第四医院尘肺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级专家彭莉君治疗。 克热莫与彭莉君医生的相识,早在今年7月份时便结下了缘分。7月3日早上9点,向丹在格布村村口碰见了坐在这里的克热莫。向丹立马上前关切地问道:“你是准备去哪儿?”克热莫解释:“我这个慢阻肺的老毛病又犯了,大儿子正好放暑假,陪我一路上医院看病。他这会儿在村里去借些医药费。”得知克热莫的情况不容乐观,向丹便先开车送她和大儿子前往当地医院看病,办理住院,与此同时和彭莉君医生取得了联系。 7月18日,彭莉君医生到当地医院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期间,特地到病房看望克热莫。虽然克热莫当时已住院十多天,病情有所好转。但彭莉君医生在看完她的医嘱和治疗经过后,却一脸担忧地说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地解决,回家后病情可能又会很快复发。”不出所料,出院没几天的克热莫就被送到了ICU重症监护室病房。 反复的入院治疗,让克热莫在身体和经济上都“吃不消”。8月16号,在向丹的一路护送下,克热莫来到华西四院寻求进一步的有效治疗。和彭莉君医生成功“接线”之后,克热莫便享受医院绿色就医通道,免去了门诊就诊和住院排队的等待时间,直接入住病房。尘肺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第一时间为克热莫吸上氧,经评估和检查后,发现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医生为克热莫进行了一系列精准的抗感染、合理的氧疗、呼吸康复等方面的专业和规范化治疗,有效遏制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彭莉君医生介绍 慢阻肺依据疾病的表现可分为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稳定期患者平日除了戒烟、减少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等自我管理外,药物治疗是长期管理的核心内容,另一个就是呼吸康复的坚持,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对于急性加重的患者,明确患者因何种病原菌加重的感染,制定其治疗方案。 经过10余天的治疗后,克热莫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改善,活动耐量较之前明显提升。“现在母亲的身体状况好多了。”木呷子且高兴的在病房里和我们分享道,在镜头面前,木呷子且和母亲一同用彝语祝福到,“大家都身体好好的,你们身体好,我们就开心。” 02 定点帮扶结硕果 共筑群众“健康梦” 8月28号,向丹在顺利接走克热莫出院的同时,又送来了另一位患有肾结石的甘洛县村民沙马阿呷。因腰部两侧疼痛一个多月,沙马阿呷在当地医院做过2次手术后,基本丧失了劳动力。向丹考虑到沙马阿呷一家需抚养7个孩子,家中只有一个劳动力,经济负担重,便联系我院一同进行医疗帮扶。到院后,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为沙马阿呷开通绿色就医通道,华西第四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盆底男科主任医师杨罗,骨科/创伤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蒲小兵,放射科副主任王成龙进行多学科会诊,共同研判病情,为沙马阿呷提供了有效的救治方案。 向丹表示,四川大学在过去九年里,充分发挥其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优势,对甘洛县斯觉镇格布村进行了定点帮扶。这一系列举措始终以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努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将其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切实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我希望未来这样的救助需求会越来越少。目前,基层医疗资源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均衡的问题,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这些宝贵的资源。”向丹说。 2例患者的成功救治,是跨越300余公里的华西第四医院与驻村干部向丹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与甘洛县人民医院定点帮扶建设工作的重要体现。接下来,华西第四医院将持续强化驻村书记帮扶、派出专家到甘洛地区基层医疗机构指导,接收当地医务人员进修以及不定期开展健康体检、义诊、宣教活动等多种方式,高质量开展定点帮扶各项工作,助力当地乡村全面振兴。
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迎接第40个教师节,党委教师工作部将陆续推出2024年优秀获奖老师们的先进事迹专题报道,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引导广大教师争做潜心育人、严谨治学的“四有”好老师。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 裴晓方 个人简介 裴晓方,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副院长,四川省第十一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017年入选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第十四届、十五届成都市政协委员。连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卫检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是国家级一流专业(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和一流课程(卫生微生物学实验)的负责人。获四川大学第九届卓越教师奖和“全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等称号。 先进事迹 裴晓方教授在其负责的首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课堂上给学生传授工匠精神 从教41年来,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近百人。她始终保持对党的教育事业高度忠诚,时刻以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爱岗敬业,师德高尚,勇于创新,关爱学生,辛勤耕耘,始终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在教学岗位上努力承担起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责任,做好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批判性学习,锻炼创新思维,扩展国际视野,教学效果好,被誉为是有专业、有情怀、有高度、有温度的卓越教师。 裴晓方教授在全国卫生检验学术交流大会上介绍和推广华西卫检模式 她带领团队建立的“重融合 强实践 促创新——一流卫生检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她带领学生在首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大赛中取得唯一特等奖。她牵头申报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项目和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并获立项,为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她牵头创办了预防医学+软件工程双学士学位专业和预防医学+医院感染管理创新班,牵头获批省级卫生检验虚拟教研室,牵头构建了院校与用人单位一体化的卫生检验协同创新育人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学习、实践、创新和适应能力的卫生检验创新人才,用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裴晓方教授主持全国卫生检验学术交流大会 她连任全国高等学校卫检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该专业规划教材的规划和修订工作,组织全国卫生检验名词审定编写工作。她主编和副主编《病毒学检验》、《卫生检验百科全书》、《预防医学综合实验》等教材和专著十余部。她还牵头举办全国学术交流会,并承担“西部地区基层传染病防控能力提升项目”,促进了行业发展,她积极参与抗击新冠和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科普视频点击量超90万次。此外,她主持的课题经费超过600万元,在国内外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230余篇,助力科研育人。 来源: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 编辑:明晨 张菊惠 责编:马 涛 审发:张洪松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