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4月27日,学校在望江校区明德楼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校党委书记甘霖、校长汪劲松出席会议并讲话,常务副校长褚良银、副校长游劲松,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校党委副书记黄园主持会议。 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科研院分别围绕“以高质量人才引育工作推动学科建设”“学校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结构调整情况”“需求牵引、融合创新,推动科技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等主题汇报相关工作。与会人员就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学校人才工作进行研讨。 汪劲松指出,做好人才工作要把握好系统与重点、当前与长远、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充分调动力量、整合资源、凝聚智慧,开创学校人才工作新局面。下一步,学校要强化顶层设计,围绕总体目标,统筹谋划人才内培外引,进一步优化人才布局,推动不同人才队伍协调发展。要持续做大人才规模,加强人才内培的目标性,聚焦前沿领域、国家急需、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加强有组织、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重点抓好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引育工作。要加快工作落实,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强化跟踪问效、突出结果导向、提高工作执行力。要主动用心研究,改革创新举措,真正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甘霖指出,近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才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对标国家发展要求和自身建设需要,学校人才工作亟需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学校要严控人员总量,优化人才结构,壮大人才规模。要提高人才质量,强化学科导向,聚焦高端顶尖,做强“关键增量”。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坚持以用为本,聚焦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基础研究重大方向,精准高效引人育人,确保人才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能。要强化人才工作效果,以“双高计划”等为牵引,不断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和高层次人才。他强调,学校要全面落实中央人才工作要求和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工作实际,制订四川大学人才引育三年行动计划、四川大学“十五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四川大学机构设置与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025.04.29 发布:校官网
  • 【两会川大声音】建言献策谋发展 履职尽责显担当

        绿染千山醒,风拂万物欣。3月4日-10日,2025年全国两会隆重召开,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我校代表委员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学校发展实际,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川大力量。他们的观点受到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中国日报》《四川日报》等国家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助力东西部发展比翼齐飞 汪劲松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加强东中西部人才协作。提升西部高等教育的办学实力,加大对西部的投入和支持。特别是以人文类学科见长的高校,高度依赖中央拨款,这一问题需要正视。 报道链接: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25-03/06/content_117750468.shtml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许唯临院士: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许唯临在接受四川政协报采访时表示: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在这个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听取意见建议,充分体现出总书记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民进界别政协委员、教育工作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和更加昂扬的奋进姿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自觉把学术追求融入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伟大事业之中,努力为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坚守政协委员为民初心,聚焦教育事业发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带领四川民进和分管的省政协专委会,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助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报道链接:https://www.mj.org.cn/m/mtjj/202503/t20250307_294309.htm 全国政协常委、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石碧院士:迎难而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石碧在接受四川观察采访时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报告》花了大量篇幅说科技、教育与人才,可以看出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目前产、学、研融合还不够,科学研究和产业需求仍然存在较大脱节,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两张皮”等问题依然突出。只有不断创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氛围,推动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展望未来,希望四川能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不仅契合成都作为国家“三中心一基地”的战略布局,也符合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需求。 报道链接:https://kscgc.scgchc.com/sctv/h5/v7/newsShare.html?id=1897563887453847553&appUserId=1864211396775497730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副校长褚良银:深化校企合作,推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褚良银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日益迫切,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资源与环境等特色领域。未来四川可以进一步加强工程师人才培养,这将成为西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要加强高校与大型企业的合作,通过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的方式,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报道链接:https://static.cdsb.com/micropub/Articles/202503/9742facb908cbcff5df24cbf2f99017e.html?fromUdid=c97605fe-0274-42a3-b922-4fb63eb36b0c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徐玖平:中国这样做才能抢占AI新高地 徐玖平在徐玖平在《中国日报》刊发文章表示,中国AI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成效显现,但是仍然存在核心技术持续突破,前沿研究仍需深化;算力资源供给受限,计算生态仍待完善;应用场景拓展不足,商业化路径仍待深化;高端人才储备紧缺,复合型人才培养滞后等问题,需综合施策才能加快AI高质量发展。文章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加快AI高质量发展;政府引导与市场协同,共塑AI发展新格局;加大科研投入,夯实AI原创性技术根基;强化基础设施,降低产品化开发成本;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完善人才战略,增强AI产业发展后劲。 报道链接:http://china.chinadaily.com.cn/a/202503/03/WS67c4ffdea310510f19ee9551.html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法学院(律师学院)教授里赞:壮大民营经济,优化营商环境 里赞在接受四川观察采访时表示,在总体经济形势发展向好的格局下,也有一些以民营经济为代表的市场主体面临困难。受很多企业家以及他所代表党派的委托,准备在会上提交一些有关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同时,还将提交有关如何支持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和立法上的议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国家在新的政策制定中能够吸纳相关意见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报道链接:https://kscgc.scgchc.com/sctv/h5/v7/newsShare.html?id=1896527287248732162&appUserId=1864211396775497730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加强相关立法,推动“AI+医疗”更好发展 甘华田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AI辅助诊断、病历分析、智能手术机器人、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这些都为推动医学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真正解决“看病难”带来了新的曙光。但AI还不能替代医生,它可以辅助医生进行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看病难的问题。目前,AI医疗的广泛应用存在着一系列法律、伦理、安全和技术等问题,亟待通过立法加以规范和解决。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尽快制定和完善AI医疗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医疗的法律地位、使用边界、安全标准和伦理规范等。 报道链接: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5/03-05/10378053.shtml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教授李为民:重视流感疫苗作用,推动疫苗接种便利化 李为民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统筹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这一政策导向强调了“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战略,而疫苗接种作为关键一环,其覆盖率直接影响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建议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学校、企业等场所,提供更灵活的预约接种模式,优化接种流程。针对学生、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探索集中或上门接种等人性化服务,让疫苗接种更加方便可及。要加强科普教育,让更多人认识到流感的危害,接种流感疫苗能预防流感的发生和发展。提升疫苗接种可及性,让群众在社区、学校、单位就能够接疫苗。进一步推进国家流感疫苗接种后的真实世界研究,使国家有更多数据,让群众相信疫苗的有效性,能够真正预防流感、减少重症发生。 报道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health/20250308/55a96e8964294bf2bf06f7e765e9dff5/c.html    

    2025.03.17
  • 学校举办中层领导人员“前沿报告” 周守为院士作《我国深海战略》专题讲座

      11月28日,学校在望江校区笃行楼举办第12期中层领导人员“前沿报告”。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周守为院士作《我国深海战略》专题报告。校党委书记甘霖主持报告会。在校校领导,全体中层领导人员,师生代表等参加报告会。 周守为院士围绕我国深海战略,介绍了南海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和南海岛礁的建设情况,分析了南海的当前局势,展望了南海未来的前景,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科研和实践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他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的深海战略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要进一步站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高度,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将南海打造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使南海成为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甘霖指出,周守为院士的报告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学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化在海洋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布局,进一步围绕南海和青藏高原两极空间纵深,紧扣川大紧邻青藏高原的地缘优势和国家海洋战略需求,建立以青藏高原区域为重点、面向海洋和空天的办学新格局,大力开展深地、深海、深空领域的前沿探索,加快形成山呼海应的办学新气象,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川大力量。  

    2024.11.29
  • 学校召开本科招生工作会

        11月15日,学校在望江校区东三教召开本科招生工作会。校党委书记甘霖、校长汪劲松出席会议并讲话。副校长游劲松作2024年本科招生工作汇报,校党委副书记刘晓虎主持会议。机关部处主要负责人,本科招生的各学院(系)书记、院长,分管本科教学与招生工作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招生联络员和招生组教师代表等参会。 汪劲松指出,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招生工作,不断健全工作体系,深化招生改革,实施大类招生,打造招生宣传特色亮点,强化责任落实,总体生源质量保持稳中有升。招生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培养过程、就业工作一体联动的系统工程、全年性工作。招生工作要想有突破,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是根本,科学编制招生计划是前提,有效开展招生宣传是重点。学校要持续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持续优化分省分专业计划、持续深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做好招生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要进一步做好招生宣传工作,统一认识、系统谋划,强化有组织的招生宣传工作;整合力量、建强队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杰出校友的作用,全面提升招生宣传合力;要改革创新、多措并举,讲好“成都+川大”的故事,打好招生宣传“组合拳”,开创一流本科招生工作新格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甘霖指出,学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刻认识招生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招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提高学校招生工作质量,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材、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要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强化“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联动,打造一流核心课程,编写使用高水平标志性教材,建强一流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实践基地,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大力推进AI赋能教育教学,全面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夯实招生工作根基。要用好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宣讲好川大所处的西部、四川、成都多重利好政策,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作为国家发展战略腹地的独特重要作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以及天府之国的得天独厚优势等重大机遇和前景,把区位优势和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学科专业建设优势、人才培养优势、科学研究优势、社会服务优势、招生优势,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要强化组织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研究,落实主体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做好招生宣传,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全面推动招生工作提质升级,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一流人才。

    2024.11.20
  • 学校举办中层领导人员“前沿报告”

    11月4日,学校在望江校区笃行楼举办第11期中层领导人员“前沿报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院士作《做一个不负党和人民的科学家》专题报告。校党委书记甘霖主持报告会。校长汪劲松等在校校领导,全体中层领导人员,师生代表等参加报告会。 薛其坤院士从“新时代两弹一星”事业谈起,简要介绍了量子力学的科学原理、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并结合自身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拓扑绝缘体和高温超导方面的研究成果及探索历程,讲述了当代科学家胸怀天下、探索前沿、报效祖国的奋斗故事。他指出,新时代的科技工作者要始终胸怀家国天下,自觉肩负起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用“追求极致,永无止境”的态度和作风,培养卓越的学术品味和科学直觉,努力抓住关键问题,勇攀科学高峰,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甘霖指出,薛其坤院士的报告为我们生动诠释了如何做一个不负党和人民的科学家。作为高校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既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勇担时代使命,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同步思考,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又要聚焦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用极致的深入和勤奋持续探究微观世界,不断实现重大原创性突破。要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实际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为建设科教强国贡献川大力量。

    2024.11.06
  • 学校举办中层领导人员“前沿报告”

        发布时间 :2024年10月23日 来源 :龙莉 摄影:何苗 编辑 :木子 浏览量 :1510 10月22日,学校在望江校区笃行楼举办第10期中层领导人员“前沿报告”。全国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学技术部原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作《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步伐》专题报告。在校校领导,全体中层领导人员参加报告会。校长汪劲松主持。 王志刚从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精神、我国科技创新发生历史性格局性变化、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思考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辅导。他指出,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担当作为,加快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空间,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汪劲松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学校要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加强统筹谋划,强化有组织的科研,进一步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用实干实绩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10.24
上一页 1 2 3 4 ... 6 下一页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