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李强主持 王沪宁宣读表彰决定 赵乐际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7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李强主持大会,王沪宁宣读表彰决定,赵乐际、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 上午10时,大会开始,全体起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王沪宁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决定》。(决定全文另发)352个模范集体、368名模范个人受到表彰。 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习近平等为受表彰的模范个人和模范集体代表颁奖。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模范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民族工作战线的同志们和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方面人士表示诚挚问候。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一百多年来,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局面,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着眼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限度把各民族凝聚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确保各族人民真正获得平等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主人;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习近平指出,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习近平强调,要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习近平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加强边疆和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习近平指出,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民族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民族地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 李强在主持大会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脉,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思想深邃、视野宏阔,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 受表彰模范个人和模范集体代表在会上发言。 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大会。 受表彰模范集体代表和模范个人,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参加大会。
同志们,朋友们: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我们隆重召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受到表彰的模范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民族工作战线的同志们,向关心支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各方面人士,表示诚挚问候!希望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一百多年来,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创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局面,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实践证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这条道路着眼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限度把各民族凝聚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条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确保各族人民真正获得平等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主人;这条道路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同志们、朋友们!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各民族共同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亲缘关系,逐渐形成血脉相融、骨肉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各民族只有不断团结融合、自觉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才能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秉持“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的理念,把大一统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自秦统一中国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始终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历史充分证明,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也必须由各民族共同维护、巩固和发展。 ——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历史充分证明,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必须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进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 ——各民族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构建统一经济体的强大力量。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各有特点,经济互补性强、依存度高。各民族始终保持互通有无、互利共赢的经济联系,有力增强了国家整体实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各地区各民族只有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加强经济交流合作,才能更好推动国家经济繁荣、更好实现自身经济发展。 ——各民族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各民族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特别是在抵御外侮、防止分裂、维护统一的进程中,各族人民空前团结、同仇敌忾,书写了中华民族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历史充分证明,情感上相互亲近是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坚强纽带,各族人民都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人心基础。 总之,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志们、朋友们! 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这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我们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第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要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增进中华文化认同。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第三,加快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民族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各地区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民族地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加强边疆和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第五,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同志们、朋友们! 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内政,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权干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需要其他任何人对我们指手画脚、充当“教师爷”。要坚决反对一切利用民族、宗教等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污蔑抹黑、遏制打压的行径。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积极开展对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支持民族工作部门更好履职尽责,加强民族地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族工作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朋友们! 我们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也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续写新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勠力同心、拼搏进取,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2024年9月25日,西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首届开学典礼举行。我院相关同志受邀参加开学典礼。 西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位于四川凉山西昌市,是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凉山州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首批开设护理、助产、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公共卫生五个专业。 自今年4月,我院与西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确立合作关系之后,派出以健康行为与社会医学系党支部书记杨淑娟副教授牵头的合作团队,倾力参与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筹备、专业课设置、专业课程标准制定等系列工作。 未来,双方将围绕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等持续深化合作,进一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健康四川、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在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充分将党的温暖送到藏区群众身边,8月29日至30日,我院消化内科党支部曾宪晖副主任医师与西藏大学医学院熊海常务副院长团队一行前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强嘎乡,深入癌症病人家中会诊、在乡卫生院义诊体检、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通过“专家带骨干”等模式,全方位帮扶培养本地人才,不断补齐了西藏医疗短板。我院“西南队列”研究服务于藏区健康事业多年,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多次举办了各项藏区医疗卫生服务活动。消化内科还参加了西藏大学医学院承办的人社部2024年专家服务基层示范团项目——西藏贡嘎县森布日极高海拔生态搬迁点藏族居民可持续的健康促进专家服务团工作。消化内科将继续依托党建和科研平台,深入做好高原卫生健康临床与研究合作,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西藏卫生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8月19日至28日,消化内科党支部曾宪晖副主任医师参加了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人社部)、西藏自治区人社厅、阿里地区卫健委组织的“特培医疗专家服务团阿里行”活动。 曾宪晖医生按照组织统一安排,走访了阿里地区普兰、札达、日土及噶尔四个边境县,针对阿里地区边境县医疗卫生事业相对薄弱、干部群众就医难的现状,同服务团其他专家一道,进行了实地调研、走访座谈、病例讨论及现场义诊,贡献了自身作为川大人、华西四院人应尽的力量。 通过此次活动,曾宪晖医生也深刻学习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要坚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回到单位后,将把这份精神用于临床科研等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7月9日至10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开展了“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活动,进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当地居民开展科普和义诊,并与当地医疗机构达成了多方面校地共建合作意向。 追寻红色足迹 这是一场特别的党课 7月9日,医护师生团队一行从成都出发,历经约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地。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们仔细聆听了讲解员讲述彝海结盟的故事。红军外出证章、旗杆头、使用过的枪支、大刀等一件件文物,都见证了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团结佳话,也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一行人在参观和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感受到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胸怀天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彝海边的红军讲堂,所有人围坐一旁,畅谈红色实践之旅的感悟和作为公卫人的责任与担当。院党委书记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党课,希望大家通过本次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的科普义诊活动,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领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提升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水平服务。 走进革命圣地,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学生们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详细聆听彝海结盟的故事,更坚定了我扎根民族地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决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彝族研究生表示,此行让她深有感触。 服务当地居民 这是一次难忘的科普义诊 7月10日,早上8点,冕宁绵绵细雨,但这丝毫没有阻拦当地居民前来就诊的热情。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内临时搭建的就诊点,口腔科、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面前都排起长队。 “周一我就通过医院公众号得知华西专家要来,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了。”彝族同胞吉胡嘉嘉莫胃疼好长一段时间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这次过来医生仔细给他看了胃镜片子,详细说了病情,还开了药,他有信心把病治好。 义诊现场,一位居民前来看病,他因头晕头疼去成都看过病,因为路途较远,一直没有去复诊。他将情况告知了冕宁县工作人员,后续将会帮他办理分级诊疗。 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多,前来看病的居民源源不断,医生们耐心地看报告、问病情、开处方,学生志愿者帮忙维持秩序、讲解注意事项,所有人忙得脚不沾地,也倍感充实,仅仅一上午就科普义诊患者500余人次。 “居民们对高质量诊疗服务的需求,让我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神经内科医师叶凯丽博士毕业来华西四院工作不到一年,此次参加科普义诊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她说,一上午时间就没有停过1分钟,不少年龄偏大的彝族患者接受诊疗后还用彝语表示“感谢”,他们的真情流露让她难以忘怀。 召开座谈指导 这是一次校地合作的基层帮扶 本次活动期间,华西公卫/华西四院与冕宁县卫健局、冕宁县人民医院和凉山州疾控中心召开了“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围绕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在专家指导、公卫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分级诊疗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我们医院的极大支持,更是对我们冕宁县人民的深厚情谊。”冕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殷成洪表示,希望通过这次科普义诊活动,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们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这次的义诊活动,是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携手凉山州卫健委,与冕宁县卫健局和冕宁县人民医院共同注入专业力量,将华西的优质医疗资源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带到革命老区冕宁,带到老百姓家门口,服务当地老百姓健康保健,同时也把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开设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彝海结盟之地,师生共育、校地共建,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未来,华西公卫/华西四院将持续致力于走进基层,走进民族地区! 媒体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904905872926651189&item_id=1904905872926651189&cdn=https%3A%2F%2Fregion-sichuan-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2日电 7月9日至10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赴凉山州冕宁县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活动,开展医学生思政教育、为当地居民科普义诊,并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召开座谈。 7月9日,医护师生团队一行从成都出发,历经约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地。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们仔细聆听了讲解员讲述彝海结盟的故事。红军外出证章、旗杆头、使用过的枪支、大刀等一件件文物,都见证了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团结佳话,也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 走进革命圣地,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学生们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详细聆听彝海结盟的故事,更坚定了我扎根民族地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决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彝族研究生表示,此行让她深有感触。 图为义诊现场。华西第四医院 供图 7月10日,早上8点,冕宁绵绵细雨,但这丝毫没有阻拦当地居民前来就诊的热情。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内临时搭建的就诊点,口腔科、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面前都排起长队。 “周一我就通过医院公众号得知华西专家要来,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了。”彝族同胞吉胡嘉嘉莫胃疼好长一段时间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这次过来医生仔细给他看了胃镜片子,详细说了病情,还开了药,他有信心把病治好。 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多,前来看病的居民源源不断,医生们耐心地看报告、问病情、开处方,学生志愿者帮忙维持秩序、讲解注意事项,所有人忙得脚不沾地,也倍感充实,仅仅一上午就科普义诊患者500余人次。 本次活动期间,华西公卫/华西四院与冕宁县卫健局、冕宁县人民医院和凉山州疾控中心召开了“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围绕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在专家指导、公卫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分级诊疗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据悉,此次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携手凉山州卫健委,与冕宁县卫健局和冕宁县人民医院共同注入专业力量,将华西的优质医疗资源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带到革命老区冕宁,带到老百姓家门口,服务当地老百姓健康保健,同时也把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开设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彝海结盟之地,师生共育、校地共建,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未来华西公卫/华西四院将持续致力于走进基层、走进民族地区。(完) 媒体链接:http://www.sc.chinanews.com.cn/kjws/2024-07-12/212684.html
7月9日至10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开展了“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活动,进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当地居民开展科普和义诊,并与当地医疗机构达成了多方面校地共建合作意向。 追寻红色足迹 这是一场特别的党课 7月9日,该院医护师生团队从成都出发,经约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地。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大家仔细聆听了彝海结盟故事。馆内红军外出证章、旗杆头、枪支、大刀等一件件文物,都见证了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团结佳话,见证了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一页。在参观和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意义,大家决心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彝海边的红军讲堂,大家围坐一起,畅谈红色实践之旅的感悟和公卫人的责任与担当。院党委书记给参加此次活动的医学生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党课,希望学生们通过本次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的科普义诊活动,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领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提升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水平服务。 走进革命记忆地,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医学生们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详细聆听彝海结盟的故事,更坚定了我扎根民族地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决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彝族研究生表示,此行让她深有感触。 服务当地居民 这是一次难忘的科普义诊 7月10日8点,冕宁细雨绵绵,但丝毫没有阻拦当地居民前来就诊的热情。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内临时搭建的就诊点,口腔科、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面前都排起了长队。 “周一我就通过医院公众号得知华西专家要来,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了。”彝族同胞吉胡嘉嘉莫胃疼好长一段时间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这次华西四院医生仔细看了他的胃镜片子,详细说了病情,还开了药,他有信心把病治好。 一位前来看病的当地居民,因头晕头疼去成都诊治过,因为路途较远,一直没有去复诊。现场的冕宁县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续将会帮他办理分级诊疗。 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多,医生们耐心地看报告、问病情、开处方,学生志愿者们帮忙维持秩序、讲解注意事项,仅仅一上午就义诊500余人次。他们都忙得脚不沾地,却倍感充实。 “居民们对高质量诊疗服务的需求,让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神经内科医师叶凯丽博士毕业来华西四院工作不到一年,此次参加科普义诊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她说,一个上午就没有停过一分钟,不少年龄偏大的彝族患者接受诊疗后还用彝语表示感谢,让她难以忘怀。 座谈交流指导 这是一次校地合作的基层帮扶 活动期间,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与凉山州疾控中心、冕宁县卫健局、冕宁县人民医院共同举办了“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就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在专家指导、公卫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分级诊疗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诊疗一个人,科普一群人!’华西医生们在义诊的过程中,还告诉病人这个病是怎么得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这些病人又会把相关健康与防病知识告诉更多的亲朋好友。”冕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殷成洪表示,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以实际行动来示范医防融合,彰显了对冕宁县人民的深厚情谊;参与活动的该院医护人员学习到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将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科普义诊、校地共建,是一次发挥医防融合优势、做好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良好实践;在彝海结盟之地上一堂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师生共育,起到了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教育的作用;将持续发挥医防融合的独特优势,带着华西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走进基层、走进民族地区。 媒体链接: 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deb9336eeff11734873aa2edccb4cfbb×tamp=62280
7月9日至10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开展了“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活动,进行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当地居民开展科普和义诊,并与当地医疗机构达成了多方面校地共建合作意向。 追寻红色足迹 这是一场特别的党课 7月9日,该院医护师生团队从成都出发,经约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地。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师生团队在彝海结盟地开展红色实践学习)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大家仔细聆听了彝海结盟故事。馆内红军外出证章、旗杆头、枪支、大刀等一件件文物,都见证了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团结佳话,见证了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一页。在参观和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意义,大家决心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彝海边的红军讲堂,大家围坐一起,畅谈红色实践之旅的感悟和公卫人的责任与担当。院党委书记给参加此次活动的医学生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党课,希望学生们通过本次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的科普义诊活动,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领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提升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水平服务。 (华西公卫学子在彝海边的红军讲堂听学院/医院党委书记讲特殊党课) 走进革命记忆地,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医学生们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详细聆听彝海结盟的故事,更坚定了我扎根民族地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决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彝族研究生表示,此行让她深有感触。 服务当地居民 这是一次难忘的科普义诊 7月10日8点,冕宁细雨绵绵,但丝毫没有阻拦当地居民前来就诊的热情。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内临时搭建的就诊点,口腔科、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面前都排起了长队。 (义诊现场) “周一我就通过医院公众号得知华西专家要来,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了。”彝族同胞吉胡嘉嘉莫胃疼好长一段时间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这次华西四院医生仔细看了他的胃镜片子,详细说了病情,还开了药,他有信心把病治好。 一位前来看病的当地居民,因头晕头疼去成都诊治过,因为路途较远,一直没有去复诊。现场的冕宁县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续将会帮他办理分级诊疗。 (义诊现场) 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多,医生们耐心地看报告、问病情、开处方,学生志愿者们帮忙维持秩序、讲解注意事项,仅仅一上午就义诊500余人次。他们都忙得脚不沾地,却倍感充实。 “居民们对高质量诊疗服务的需求,让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神经内科医师叶凯丽博士毕业来华西四院工作不到一年,此次参加科普义诊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她说,一个上午就没有停过一分钟,不少年龄偏大的彝族患者接受诊疗后还用彝语表示感谢,让她难以忘怀。 座谈交流指导 这是一次校地合作的基层帮扶 活动期间,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与凉山州疾控中心、冕宁县卫健局、冕宁县人民医院共同举办了“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就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在专家指导、公卫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分级诊疗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现场) “‘诊疗一个人,科普一群人!’华西医生们在义诊的过程中,还告诉病人这个病是怎么得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这些病人又会把相关健康与防病知识告诉更多的亲朋好友。”冕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殷成洪表示,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以实际行动来示范医防融合,彰显了对冕宁县人民的深厚情谊;参与活动的该院医护人员学习到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将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科普义诊、校地共建,是一次发挥医防融合优势、做好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良好实践;在彝海结盟之地上一堂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师生共育,起到了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教育的作用;将持续发挥医防融合的独特优势,带着华西优质医疗资源更好地走进基层、走进民族地区!(本文图片由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提供) 媒体链接: https://hsqz.china.com.cn/wap-article-66804.html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论述,践行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强化党性教育,发挥医防融合优势,做好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7月9日至10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赴冕宁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活动,开展医学生思政教育、为当地居民科普义诊,并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召开座谈。 01 追寻红色足迹 这是一场特别的党课 7月9日,医护师生团队一行从成都出发,历经约5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彝海结盟纪念地。 在彝海结盟纪念馆内,医护团队和学生志愿者们仔细聆听了讲解员讲述彝海结盟的故事。红军外出证章、旗杆头、使用过的枪支、大刀等一件件文物,都见证了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团结佳话,也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一行人在参观和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感受到了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意义。 彝海边的红军讲堂,所有人围坐一旁,畅谈红色实践之旅的感悟和作为公卫人的责任与担当。院党委书记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特别的党课,希望大家通过本次追寻红色足迹、服务民族地区卫生健康的科普义诊活动,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职业领域,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提升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水平服务。 走进革命圣地,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学生们心潮澎湃。“这是我第一次详细聆听彝海结盟的故事,更坚定了我扎根民族地区、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决心。”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的一名彝族研究生表示,此行让她深有感触。 02 服务当地居民 这是一次难忘的科普义诊 7月10日,早上8点,冕宁绵绵细雨,但这丝毫没有阻拦当地居民前来就诊的热情。在冕宁县人民医院内临时搭建的就诊点,口腔科、风湿免疫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等面前都排起长队。 “周一我就通过医院公众号得知华西专家要来,今天一大早就来排队了。”彝族同胞吉胡嘉嘉莫胃疼好长一段时间了,治疗效果一直不明显,这次过来医生仔细给他看了胃镜片子,详细说了病情,还开了药,他有信心把病治好。 义诊现场,一位居民前来看病,他因头晕头疼去成都看过病,因为路途较远,一直没有去复诊。他将情况告知了冕宁县工作人员,后续将会帮他办理分级诊疗。 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多,前来看病的居民源源不断,医生们耐心地看报告、问病情、开处方,学生志愿者帮忙维持秩序、讲解注意事项,所有人忙得脚不沾地,也倍感充实,仅仅一上午就科普义诊患者500余人次。 “居民们对高质量诊疗服务的需求,让我感到了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神经内科医师叶凯丽博士毕业来华西四院工作不到一年,此次参加科普义诊让她印象非常深刻。她说,一上午时间就没有停过1分钟,不少年龄偏大的彝族患者接受诊疗后还用彝语表示“感谢”,他们的真情流露让她难以忘怀。 03召开座谈指导 这是一次校地合作的基层帮扶 本次活动期间,华西公卫/华西四院与冕宁县卫健局、冕宁县人民医院和凉山州疾控中心召开了“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座谈会,围绕高校服务基层卫生健康、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大学生教育和就业工作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在专家指导、公卫人才培养、科研交流、分级诊疗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此次活动不仅是对我们医院的极大支持,更是对我们冕宁县人民的深厚情谊。”冕宁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殷成洪表示,希望通过这次科普义诊活动,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提高我们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这次的义诊活动,是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携手凉山州卫健委,与冕宁县卫健局和冕宁县人民医院共同注入专业力量,将华西的优质医疗资源和专业的技术团队带到革命老区冕宁,带到老百姓家门口,服务当地老百姓健康保健,同时也把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开设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彝海结盟之地,师生共育、校地共建,共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未来,华西公卫/华西四院将持续致力于走进基层,走进民族地区!
2024年6月25日至26日,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卫生健康委、阿坝州人民政府主办的四川省“万名医护走基层”集中示范活动暨第九届“点亮一盏灯 照亮一家人”健康知识上高原活动,我院呼吸内科、风湿免疫科、消化内科医生参与此次活动。 为了让高原地区群众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医生会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医疗卫生机构40余名专家,在理县、汶川县、壤塘县、若尔盖县同步开展现场义诊、临床带教、教学讲座、科普宣讲、心理健康讲座、“一对一”心理咨询疏导,将健康知识带到家门口,切实地服务当地群众。 我院医师在义诊现场 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付忠泽在义诊中发现,“当地很多群众对胃肠镜检查存在抵触心理,认为胃肠道不舒服吃点药就好了,不用做检查。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我觉得很有必要向广大群众宣传胃肠镜早癌筛查的必要性,消化道早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意识普及任重而道远,我们今后应积极深入基层、做好宣传工作,为老百姓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和医疗服务。” “确诊类风湿以后,就要坚持服药,国家有报销,你不用担心。”在义诊现场,我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黄向阳医师耐心地向村民解说病情和惠民政策,鼓励他们坚定信心,配合治疗。 同时,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伏代刚感叹道:“万名医护走基层”集中示范活动是一次送医到基层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优质医疗资源得以下沉,送医上门,让偏远的高原地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为群众解难纾困,而且通过医疗卫生宣传活动增强了当地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防病意识,以实际行动促进地方医疗服务工作发展。
2024年6月19日下午,四川大学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庄文化一行来我院调研交流定点帮扶和乡村振兴工作。我院分管帮扶工作院领导及党办、健康管理中心、尘肺科/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相关负责人参加座谈会。 庄文化主任简要介绍了学校帮扶工作和往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典型案例申报情况及第九届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现场答辩时间安排等。双方围绕我院提交的精准帮扶案例修改思路、汇报PPT准备等进行了充分讨论。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